依依香江水 脉脉家国情——国关人与香港的这些年、那些事

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依依香江水 脉脉家国情——国关人与香港的这些年、那些事

编者按:合浦珠还,光耀香江。1997年6月30日,同全体国人一样,国关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感慨万千。他们当中,有人曾为香港回归的平稳过渡贡献力量,有人为香港回归歌舞喝彩,有人在港创业终有所成。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我们走近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的国关人,探寻他们人生故事中最美好的香港记忆。

30年前,他为香港回归的平稳过渡贡献力量

1984年12月19日下午,经历22轮谈判后,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就要回家了。在天寒地坼的隆冬时节,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之一振。正当群众庆祝香港回归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时,一支特别小组也在北京筹备起来。随后的13年,香港内外时刻关注着这个特殊的工作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

国际关系学院

1989年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会议在香港召开,中方代表团到达会场,左二为萧晓晖。

要成立一个中英联合机构以保障香港平稳过渡,是中方仅次于驻军问题提出的核心议题之一。多轮谈判后,1985年双方正式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处理涉港国际事务。正是这批中国外交官不懈的外交博弈,保障了香港从英国殖民地平稳过渡成为全球首创的“一国两制”特区。

国际关系学院

萧晓晖(右一)参加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国际权利和义务专家小组会议

国际关系学院萧晓晖(右一)和英方的两名翻译(香港政府员工)的合照

这一年,国关81级英文系校友萧晓晖考入外交部,成为一名高级翻译培训对象,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归国后不久入职联络小组唯一常设的专家小组——国际权利与义务专家小组。这一专家小组主要负责保障香港在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有其跟随英国参与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专家小组要研究每一个组织和条约的章程,就每一项过渡安排的具体细节达成一致。然后,双方代表分别与相关国际组织进行协商,最终确定移交方案。有几百个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就有几百件工作要一批批、一件件处理。专家组还要根据不同组织所在的不同专业领域,邀请国内专家参与有关工作,比如关于国际民航组织要邀请中国民航局的专家参与,解决国际刑警组织问题时要请公安部专家协助。

“一国两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创举,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中英双方都投入了最顶级的资源,中英双方既有相互合作的时候,更不乏针锋相对的场合。萧晓晖也得以与中英双方的大师级专家共事,受益良多。在解决国际民航组织问题时,中英双方针锋相对的谈判,涉及中国、英国和香港三方的航空权益。在中国、英国和香港的利益之间,如何既体现主权原则,又兼顾“一国两制”原则,极端考验谈判水平和翻译能力。中方首席谈判代表、时任外交部法律顾问(后来担任海牙国际法院首席大法官)、著名国际法专家史久镛先生的渊博学识、精通中英法文,让英方专家都为之折服。在谈判第一线的经历,成为萧晓晖一生受用的宝贵的财富。

1991年,萧晓晖调任外交部亚洲司。1993年,他离开外交部,成为一名涉外律师,曾任北京市律师协会国际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回归后移居香港,现为互联网领域资深法律专家。

一直以来,香港是一个西方与内地之间相互瞭望的平台,精致而特别地存在着。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香港20年来的平稳发展离不开30年前为它平稳过渡、保障回归的铺路人。

20年前,他们为香港回归歌舞喝彩

1997年6月30日下午,一行国关人,穿着整齐的服装,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宣武门东大街,进入了天安门广场西北方位的指定区域。他们将在这里,迎接香港回归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国际关系学院

国关师生参加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联欢活动现场

时任日法系副主任的刘健,是这支队伍的带队老师之一,与当时的带队老师孙志明、唐宇明一样,现在依然还在国关工作。这已经不是刘健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广场庆典活动了,他还曾在建国35周年庆祝游行的现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能够亲历这个被炎黄子孙苦苦等候和热切期盼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决定性时刻,他依然无法抑制油然而生的激动、兴奋和强烈自豪。他和其他带队老师一起,带领学生们跟随广场活动指挥部的指引,井然有序地展开队形,进行舞蹈大联欢。整个广场充斥着音乐和欢笑,人们在花海中翩翩起舞。在这种欢乐氛围的笼罩下,十万各行各业的首都民众,将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期盼展露无遗。随着夜幕的降临,离零点越来越近了,倒计时的数字越来越小——在由零转一时,天安门广场的现场直播屏幕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英国国旗已被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代替。随着国旗的缓缓上升,整个广场都沸腾了。人们在欢呼,在尖叫,在跳跃,在舞蹈,在相互拥抱。大家恨不得向全世界的人民宣告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事件。不少人抑制不住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已经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抒发满腔的热血和自豪。布满天空的巨型礼花和挤满天安门广场的人们交相辉映,无不是在见证这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耻辱之后,我们的民族同胞重回祖国怀抱的一刻。人们彻夜的狂欢。在这一晚,没有行业之分,民族之分,语言之分,大家都是一家人。即使太阳升起,狂欢结束,疲惫慢慢袭来,这一晚的深刻记忆仍将此生难忘。

国际关系学院

国关师生参加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联欢活动现场

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香港回归联欢活动是赋予国关师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更是国关人见证伟大历史时刻的难得机遇。

回想起刚刚接到这个任务时的情形,刘健说道:“当时任务十分紧急,我需要在3天之内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们学会要求的十几个舞蹈,因为3天后有一场与清华、北大等院校的联合排练,要是组织不好,就是给国关丢人!”夏日的北京,在那个没有空调,连冷饮都很少的年代,训练时的汗水将刘健的衣服完全打湿。由于忘我地教学,在训练的第二天,刘健的嗓子就全哑了,根本说不出话来。但令他感动的是,在场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含片、温水给他送去;为了减轻老师的压力,同学们都十分安静而又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动作,一百个人团结一心,同学们那认真的神情,刘健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关学子在与清华、北大等院校的联演中,受到组织单位的表扬。经过后续长达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他们终于在天安门广场上完美地展现了国关学子的风采,成功完成了这个重要任务。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意气风发的国关人们,现在已是年富力强的排头兵,奋战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在不同的战线上,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二十年过去了,但对他们而言,那种举国沸腾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那种万人呐喊的爱国之声依然萦绕耳畔,那种国关与祖国在一起的自豪依旧激动人心。从参与香港回归联欢,到如今参加大型峰会志愿服务,爱国情怀激励了也正在激励着每一代、每一位国关人。岁月也许能改变国关人的模样,但是那份与祖国在一起的情怀,永恒不变。

20年来,他在港创业终有所成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不论是从实现国家构想的角度,还是从完成每个奋斗者个人期待的角度来看,香港回归的意义都至关重要。前所未有的制度创举令香港这个世界上最自由、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全球最受瞩目的金融中心焕发出全新活力,向全世界展现了勤奋、正直、敬业的港人形象,号召有志之士勇敢地投身于这方机遇之地,并坚忍不拔地去追求理想、改变命运。

国际关系学院

我校85级国际经济系校友潘立辉

我校85级国际经济系校友潘立辉便经历了香港的变革。他1994年被公司派驻香港,而后开始创业,在创业期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便是香港政府部门超高的工作效率和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从新公司申请注册到开张前后只用了5天时间,注册费用也仅仅几千元港币。在港工作和生活20多年,他深深地体会到香港实在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除了健全的法制、公义的社会、高效廉洁的政府和自由的经济体,香港还有极强的文化包容度、中西兼容的生活方式、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以及全年无休的高水平文化艺术生活。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级的金融购物中心,香港还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各种行山路线遍布全港,大大小小的海滩、郊野公园以及周边的小岛给居住在香港的人提供了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潘立辉愉快地说:“生活在香港,无论你来自哪里,来自哪个阶层,也不管你是什么肤色,只要你抱着包容开放的心态,就一定会爱上这个地方。”然而,香港作为全球瞩目的金融中心,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楼价属全球最贵之一,商铺租金也居高不下,令普通市民和小企业难以承受,社会不满情绪加大;加之政党之间的争拗拉锯、少数本土派的激进言行,都使政府的政策难以有效实施,这些都已成为目前大家谈及香港时无法绕开的话题。

对于这些问题,潘立辉强调,虽然近年媒体不时会报道港人与内地人之间发生争执的新闻,但大部分香港人是友善、礼貌且富有爱心的,也有相当数量的港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潘立辉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接触了不少香港的慈善机构,亲眼目睹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香港人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帮助内地有需要的同胞们,他们的爱心也激励着我们去活出爱、传递爱。”

谈及当初选择创业的原因,潘立辉坦言:“那个年代大陆驻港人员不能带家属。1997年7月1日我的大女儿、一个回归宝宝的出生坚定了我为家庭团聚而创业的决心。恰好在1998年有一个契机,我便离开国有公司自主创业。”潘立辉坦陈创业初期自己压力很大,由于香港的创业成本比大陆高很多,租金、人工费用等都是大陆的十几倍,资金来源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

潘立辉和夫人在2015年校友杯网球公开赛昆明站现场

但90年代的香港作为中西方的贸易窗口和交流桥梁,拥有着便利的通讯优势、资金自由流动的优势、专业的人才优势和对外交往的优势,潘立辉表示,这些优势加之他们自身对内地文化的熟悉使公司在创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也认为,香港员工的勤奋、专业、国际视野对公司初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潘立辉还十分感谢太太的鼓励和支持,他笑言:“我的太太是国关中文87级的校友,为了我们能有共同语言,她在大学期间便自学国际贸易并选修进出口业务。1999年我太太带着大女儿到香港与我团聚后便加入了我创立的公司,此后与我一同打拼,公司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今天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随着内地的进一步改革开放,香港作为东西方贸易窗口的地位不断下降,目前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潘立辉的公司也同香港的经济一起经历着变革,面临着转型和创新的压力与挑战,力图在风雨中寻求新的突破。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从2005年开始,潘立辉逐步涉足金融投资领域。现在他的公司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主营产品,而他本人则更多地专注于金融投资。潘立辉的身上有香港人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勤奋、刻苦、乐观、上进的特质,在他眼中无论前路如何艰辛,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懈努力、同舟共济,便可踏平崎岖。香江的传奇不仅演绎在香港发展的历史篇章中,还演绎在每一个奋斗者的身上。

尾声

清晨八点的国关教学楼里响起了上课铃,教室里嘈杂的人声渐渐平息,有的同学则快步走入教室,开始今天的第一堂课——《信息经济学》。这堂课由李斌阳老师主讲,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是我校从海外引进的专业人才。

李老师的语言似乎有魔力,可以让平时上课一向沉默的同学们都活跃起来,并屡屡发言,阐述出自己对科研、创新的思考。在讲到知识难点时他也常常放缓速度开始循循善诱,耐心地解释着信息检索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并不时地用目光和微笑与学生们交流。

李老师以他在香港读书时养成的特有的专业素质与敬业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他也不时将自己多年来在观点检索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交流。很快一堂课便结束了,下课铃骤然响起,而教室里的同学们还在飞快地记着笔记,甚至有同学整理出了自己的问题,已经走到讲台前准备请教老师了,他们围着李老师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

无论什么时候,在面向世界时国关将始终秉持兼容并蓄的情怀,国关人也将始终保有一份走出去的心态。在香港回归20年后的今天,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走进国关。

国际关系学院

策划:唐宇明、刘理鼎

文编:冯昱云、李枚铮、陈可轩

图片提供:萧晓晖、潘立辉、陈丁丁、张慧

排版:黄骁

国际关系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国际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国际关系学院-依依香江水 脉脉家国情——国关人与香港的这些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