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可以订阅哦
2016年6月14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六位青年作曲教师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新作品成功在北京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叶聪先生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倾情奉献。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党委副书记吴武、樊祖荫教授、赵塔里木教授、高为杰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教授、副主任秦文琛教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指挥家洪侠等音乐界专家、领导及同行出席了当晚音乐会。此次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得到大家一致的赞誉和肯定,反响热烈,被认为是近年来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很高的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
当晚音乐会的第一曲是温展力创作的《在遇见和忘记的山谷中》,作品以缓慢、安静的慢板乐章作为开始,即刻将观众的思绪带入了神秘而沧桑的古老西藏。整部作品的四个乐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文辉创作的《拥有翅膀的她》描写了一群生活在大山里的哈尼族娃娃们劳作、嬉戏的瞬间以及她们面对外界事物好奇与渴求。其中作曲家将山娃们欢歌笑语的录音作为作品的一个独立声部在乐团演奏的过程中间插播放,仿佛是乐团与孩子们之间的对话,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上半场最后一首作品是刘青创作的《琴弦上的叶尔羌》,描绘了新疆维吾尔族叶尔羌汗国的传说故事。这部作品吸收了新疆的民族音乐元素,有着强烈的新疆味道,同时又结合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术,将东西方的不同音乐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品后段热烈、喜庆的歌舞风格将音乐会推向了一个高潮。
音乐会下半场由朱琳创作的《田园之歌》开始,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将侗寨中的“鸟歌”、“树歌”以及农忙景象和欢庆节日等载歌载舞的场景融入到音乐中,尤其是采用笛、唢呐等管乐器对不同鸟鸣的模仿展现出作曲家精湛的配器手法,将观众带入了奇妙的音响世界。
接着是王珏创作的《马头琴协奏曲》,由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巴·那日苏担任独奏。作品一开始便先声夺人,随着马头琴的一声嘶鸣,紧跟着乐队全奏出了一段疾速而激烈的引子,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万马奔腾的大草原中。随后作曲家笔锋一转,在弦乐宁静的长音背景中,马头琴拉出了沧桑悠扬的蒙古悲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音乐会最后一部作品是罗麦朔创作的《夜·律》,这部作品表现出了彝家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中的风情百态。精彩的歌舞场面以及激昂而又热情的旋律将音乐会再次带入了高潮。随着乐队的演奏在辉煌的气势中结束,全场观众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此时,六位作曲家一同走上台,更使全场沸腾! 在场观众对作曲家们的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整场音乐会中,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倾心投入并展示了精湛的演奏技术以及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尤其是指挥家叶聪先生潇洒自如的指挥将乐团带入了极佳的演奏境界,成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从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以忘怀的精彩音乐盛会。
本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方向建设重点支持项目“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与研究——不同民族风格的对话”的成果汇报。该项目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要负责。她明确提出追求“人民性、多元化、高品质”的创作目标和理念,并与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叶聪先生共同担任艺术指导,全程参与每一部作品创作计划的讨论。为打造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两位艺术指导与六位青年作曲教师在三年的时间里,历经多次集体和个别讨论,确定了不同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和创作体裁。专家们不仅对六位青年人的作品从整体到细节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将课堂搬进了中央民族乐团的排练厅。三年中,六位作曲教师不辞辛苦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采集创作素材,经过不懈的努力,创作完成了六部风格鲜明、个性迥异的艺术作品。
团队负责人高佳佳教授对团队的六位青年教师赞赏有加,她在节目册中介绍到:“项目组的六位教师是作曲系的青年才俊,可谓‘强力六人团’。他们的博士学历来自不同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从六位青年作曲家的创作中处处可见个性的品质。”该项目体现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写出好作品、积累创作经验、带动学术研究的创作宗旨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初衷。作为以中国音乐研究与表演为办学特色的中国音乐学院,不仅肩负着传承与传播中国音乐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杰出作曲人才、为人民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的文化使命。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努力,为中国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图文来源:作曲系
文章作者:朱婧燕
本期编辑:李晓丹
责任编辑:凌 博
官方网站:http://www.ccmusic.edu.cn
官方微博:@中国音乐学院
宣传部邮箱:ccm_net@126.com
联系方式:010-64887383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