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音新闻 | 樊祖荫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四期)做“‘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合’——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探究”讲座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音新闻 | 樊祖荫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四期)做“‘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合’——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探究”讲座

点击上方“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可以订阅哦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主要内容

2016年12月14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四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音乐理论家、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顾问,我校教授樊祖荫先生为国音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合’——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探究”的讲座,与师生们分享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讲座由院长王黎光主持。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详细内容

王院长说,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努力夯实学校的基础教学和理论特色。中国乐派名家讲坛邀请有突出贡献的前辈艺术家、教育家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学术观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作曲和理论方面向大师看齐,把中国音乐学院办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讲座中,樊祖荫教授用“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观点,表达中西多声音乐结构的差异。他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高度重视旋律的表现作用,体现出以横向线性进行为主的思维方式;二是在音乐的构成与发展上充分运用变奏方法,不仅将它在横向上作为旋律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曲体构成上作为最重要的结构原则,而且在纵向上也呈现为各声部多由同一旋律的变体叠合构成的形态。他以美术、雕塑和建筑作品为例,指出中国画作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西方画作的线条乃为描画形体轮廓的一分子,其结果是隐没在立体的境相里,不见其痕迹,可谓隐迹立形。西方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中国音乐以横向的线性思维为主,西方音乐更多地注重纵向思维。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樊祖荫教授通过举例、播放音乐作品的方式,详细从接应型织体、支声型织体、主调型织体、复调型织体、锣鼓乐的综合型织体五种织体类型,分析了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旋律及其变体声部与织体形态,然后从西方早期音乐的形态研究多声思维的形成原因。他用“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描述中西多声音乐结构的差异:“和而不同”中的“和”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中国传统音乐,如同中国的绘画雕刻艺术一样,“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表现出简朴、空灵、淡雅、和平且优美的意境,符合中国人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的审美要求。欧洲多声部音乐强调的“不同而和”表达了“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的观点,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都符合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音乐上都以追求和谐为目标;但二者对“和谐”的认知不同,其出发点与着眼点不同,因而为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也不相同,并因此造就了包括多声音乐在内的中西迥然不同的音乐文化。从中似乎也可窥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委。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结语

樊祖荫教授的讲座分享了他对中西多声部音乐结构的思维探索,提出了自己对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建设的学术见解,并与师生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讲座引起了在场师生们的共鸣。在交流互动环节,他一一回答了师生们所提出的问题。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在最后总结中说:樊老师的多声部音乐研究采用了最根本的一手文献研究,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学术,都要真正去深入民间聆听民歌,即使是研究西方音乐,也看到其原生的形态是怎么构成的,希望大家从樊祖荫教授的研究中受到启发。

来源:高精尖秘书处

作者:马学文、李梦然

排版设计:马卓文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官方网站:http://www.ccmusic.edu.cn

官方微博:@中国音乐学院

宣传部邮箱:ccm_net@126.com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国音新闻 | 樊祖荫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四期)做“‘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合’——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探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