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愿你睡得好|世界睡眠日

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春眠不觉晓,愿你睡得好|世界睡眠日

「 雨霁风光,

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

昼夜均寒暑平

今日是谓「春分日」

亦是「世界睡眠日」

俗话说“蚕豆花开,张眼不开”

大家是否正“春乏”缠身呢?

今夜,我们不关心全人类

只关心你,睡得好吗?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起源自2001年,是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2019年世界睡眠日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

在校园随机街采中,大部分同学“昨晚”(3月17日,周日)入睡时间都在“零点”以后。静谧的夜里,宿舍中、楼道里,或是期末的通宵自习室内,总有些人在奋力“刷夜“。

2019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在90后人群中,31%有晚睡习惯,60%以上觉得自己睡眠不足,只有5%的人,认为能享受好睡眠。

是迫不得已还是心甘情愿?是高效亢奋,还是在失眠的边缘试探?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否愿意再彻夜到天明?通过简单采访,我们从几类「不___睡人群」那里得到了一些答案——

国际关系学院

· 人群特征 ·俗称“猫头鹰型”人群,越是静谧的黑夜,脑细胞越是活跃,学习工作的心境也更加沉静。一豆灯光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投入到忘乎所以,不觉东方之既白。

· 临床表现 ·夜间迸发的火花填补了白天“捻断数茎髭”也颗粒无收的灵感空白,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白天精神萎靡,降低一天的整体效率。白天接受信息变得愚钝,那夜晚的消化吸收效果更将大打折扣,从长远角度看这样并无持久性。

国际关系学院

· 人群特征 ·捧着手机电脑打游戏、追剧,痴迷于浓稠黑夜中的一屏亮光,虽然身体困得诚实,但精神上却愈加振奋;或有着丰富的夜生活,撸串、k歌、压马路,偏爱黑夜的隐蔽性,借机释放于白昼压抑的自我。

· 临床表现 ·陷入“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的泥沼,收获第二天浓重的黑眼圈,上课时哈欠连天,思考时头脑短路;持续如此,不但引起皮肤暗沉、肥胖等影响颜值的后果,也会导致精力涣散、视力下降等,影响正常生活。

国际关系学院

·人群特征 ·此类人群处于“不想睡”与“不能睡”的交界区域,明知DDL临头仍不自觉地磨叽,越晚越要摸鱼、越催越拖延,最终无限逼近DDL才将任务完成,因而浪费大量睡眠时间。

· 临床表现 ·桌上的小东西统统变成玩具,网页超链接是堕落的深渊,一支笔玩二十分钟、两行字写三个小时;非整数时间无法工作,非工作时间不渴不饿;对社交软件出现新消息产生幻觉;间歇性产生自责、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长此以往,生物钟可能改变,没有DDL也要强行晚睡,最终发展成纯粹“不想睡人群”。

国际关系学院

· 人群特征 ·因学习、工作任务堆积等客观原因所迫,带着使命感企图通过预支明天的时间来完成任务的熬夜行为。

· 临床表现 ·寝室熄灯的一瞬间焦虑地预估入睡时间。当室友鼾声四起时,几度打退堂鼓想要拥抱睡眠,在意志力的支撑下与困倦斗争——败者屈服于睡魔暂得一晚安眠,却导致更多任务积压,形成恶性循环;而胜者易用力过猛,当晚再难入眠,次日课上昏昏欲睡,轻易被周公劝回梦乡。

国际关系学院

· 人群特征 ·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但因心理或生理问题,引起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伴随着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的痛苦,不断尝试新的入睡方法。多发于失恋、考研、考公务员等高压人群中。

· 临床表现 · 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质量下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短时记忆力下降,效率变低。如果多发性失眠,除了损伤身体之外,会增大精神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 ● ●

国际关系学院

太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是古人的把酒言欢、夜夜笙歌。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是川端康成充满诗意的失眠。

“比起秃头和短命,我更害怕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抛下”,是现代人不甘落后的呐喊。

偶尔熬夜,或许你会发现夜色的温柔,但若是以此为常态,身体总要为之“埋单”。尽量不熬夜,才是对自己负责。

嘿!

平日那么努力的你

在这个昼夜平分的日子里

奖励自己一夜安眠吧

晚安,关灯咯~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中心

后期:徐钰奇 张雨晴

责编:李梦佳

文编:鱼跃阳 张敏艺 刘士琦

国际关系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国际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国际关系学院-春眠不觉晓,愿你睡得好|世界睡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