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16日,北京电影学院全面恢复本科招生的那一天,被世界权威的《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因为这一天对中国电影来说意义重大,而在这一天跨进校门的人对于今后的世界电影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力,掀起了中国电影的第五代浪潮。
78班入学集体大合影
编者按: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同年,怀揣电影梦的青年们跨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校门,和北京电影学院一起踏上了新的历程。四十年间,北京电影学院实现了中国电影教育由封闭走向世界的巨大转变,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电影高等学府,从重大事件的珍贵瞬间到课业生活的点滴碎片,40年沧桑巨变,我们用影像回顾。
70-80年代·本科教育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报名者6000余人,录取159人。这是北京电影学院自1965年后第一次重新招收本科生。从“78班”新生踏入当时位于北京昌平区沙河朱辛庄的北京电影学院大门那一刻起,“朱辛庄”三个字就注定成为这批年轻的生命而绽放光芒。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朱辛庄校址
郑国恩老师在给摄影系78班学生上摄影课
录音系师生正在进行电视转录
导演系78班陈凯歌、夏钢等人在进行表演课话剧片段排练
动画专业学生在动画台上拍摄
文学系85班学生的表演课小品练习
民族班的“录像课”上,谢飞副院长现场指导
表演系78班师生演出教学剧目《雷雨》,左:张铁林,右:李苒苒
表演系82班教室内,学生林芳兵正在擦黑板,黑板上是82班演出的节目单
摄影系78班的毕业合影
70-80年代·进修班教育
1978年,为了补充师资力量,表演系招收了表演师资进修班。1985年,又举办了表演干部专修班,招生对象为影视界有实践经验并有较好成绩的青年演员,社会上称该班为“明星班”。这张合影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演员,如唐国强、寇振海、郭凯敏、宋春丽等,为当时到如今的影视行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表演系85级干部专修班师生合影。后排右起:钱学格、刘继忠、寇振海、韩再省、郭凯敏、刘信义、郭旭新、张国民、唐国强、刘诗兵。前排右起:崔新琴、李苒苒、欧阳儒秋、张昕、申伸、吴青、李凤绪、夏齐古丽、赵悦、吴玉芳、宋春丽、方卉)
70-80年代·研究生教育
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被授予“电影艺术与技术”、“电影导演艺术与技术”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研究生,之后逐年扩展研究方向、扩大招生人数。著名摄影师、著名导演曾念平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研究生。
摄影系研究生曾念平在拍摄作业
70-80年代·学术研讨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学术委员会,创办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随即又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结合电影的实践创作,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关于电影美学、终归电影民族化的道路的专题研讨会,并在各期刊发表文章300余篇,引起了较大反响。
1985年1月,文学系召开“培养专业电影剧作者座谈会”,图为夏衍在座谈会上
1985年6月2日至7日,学院及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成荫电影创作研究讨论会”
70-80年代·迁址蓟门桥
1986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全体师生及部分教学设施迁至位于西土城路四号蓟门桥的新校舍。“斜门歪道二百五”的佳话也从此开始:这“歪道”是指规划上讲究省俭布局,道路不拘方向,纵横交织;“二百五”则是因为操场跑到只有250米而不是国际标准的400米,在各大高校中独此一家;至于“斜门”就更是一景,两根花岗岩砌成的石柱高高耸起,横挑一根横梁,就成了校门;坐东朝西,却与正南正北的垂直线形成一个近45度的夹角。从西土城主路上望去,这座“斜门”倒不像是座大学的校门,竟是件现代艺术的雕刻作品。这是新校园教学理念和因地制宜策略的成果,是公认最能代表现代化中国的艺术院校的形象,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学子新的眷恋。
1986年,新建成的校门外观
学生在拉片室拉片
70-80年代·师生创作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以贯之的教学传统,之后,青年电影制片厂(原实验电影制片厂)先后策划并组织教师拍摄了多部影片,如《邻居》、《沙鸥》、《本命年》、《湘女潇潇》、《北京你早》等,“学院派”精神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契机下诞生。
《邻居》获1982年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故事片奖,刘清标获最佳道具奖,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故事片奖。
《本命年》获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称号、上海影评人奖、第40届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第十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70-80年代·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会议之后,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同时,邀请专家和教授来校进行长期和短期讲学,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方式,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起了重要作用。
1985年7月,我院师生参加CILECT大会及在捷克举办的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大学生电影节,电影节期间放映了学生毕业作业《我们还年轻》。
90年代·本科教育
90年代,学院确定了“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的办学方针,本科学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伴随改革开放,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抓住基础教育与创作实践两个环节,实现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电影与电视艺术相结合,使学校与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表演系96班的学生们与老师合影
著名演员赵子岳、于洋及有关领导观看97班毕业剧目《赵氏孤儿》
90年代·研究生教育
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研究生部,由教学主管副院长直接负责领导。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有效整合校内外与国内多方资源,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王凤生院长和表演系研究生黄磊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
90年代·学术研讨
90年代,全球电影制作逐步向数字化转变,我国也处在电影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1996年,学院成立数字艺术与技术研究中心,并于翌年开始招收数字电影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1997年,北京电影学院与华奇、SGI等三家计算机公司合作建立图形图像培训中心
1997年11月,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电影技术学会联合主办“电影后期制作中的数字技术研讨会”
90年代·师生创作与实践
90年代初期,青年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与策划既要保持学院派的风格、特点,又要适应电影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如《黑骏马》、《红樱桃》,还有与香港银都机构联合拍摄的《秋菊打官司》都是艺术与商业高度结合的优秀作品,并且在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重要奖项。与此同时,多种类型的的创作实践,也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师生校园记忆的一部分。
1995年,《变脸》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对外合拍片;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吴天明获导演奖,该片获最佳合拍故事片奖。
《中国人》剧照及工作照。该片获1992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北京电影学院于1992年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奖”同时建立“金烛奖”,以表彰对学院教书育人和学院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第一届学院奖获得者名单至今仍在北京电影学院校内金字塔上,作为那一年的历史,这些荣耀的名字连同那块铭刻着记忆的石头,永远地留在金字塔上面,成为校园风景线之一。
学院首届“学院奖”和“金烛奖”获得者与院系领导合影
90年代·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1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对学院在亚太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91年6月6日,受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的委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在学院举办。
校园文化
除了“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带着作品回母校”的心照不宣,78班、85班等班级的回校聚首等,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心照不宣的传承与眷恋。
1992年,78班毕业生“十年聚首”活动现场(3-6-30)
表演系96班学生陈坤表演男声独唱
新时期·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新千年,中国进入了电影高等教育和电影产业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党委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奋斗目标。2013年,北京电影学院确立了五大办学思路及“5+1发展战略”。实现了北京市、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重点支持学校建设,我们简称“三方共建”、推动了新校区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2013年,北京市、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我校签署了共建北京电影学院的协议,我校成为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
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对全球25所最佳电影学院排名中,我校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三。
实施学科专业拓展与质量提升战略,制定学科发展五年规划,建立了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先后建立了中国动画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等。
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成立现场
新时期·人才培养
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的社会服务工作影响广泛。在国家各项重要赛事和活动中,我校师生都承担了相关工作,为国家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张艺谋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我校师生参与开幕式。图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举国上下的荣誉时刻,我校在校生作为“奥运宝贝”们出现在“北京八分钟”里的照片。
我校的”奥运宝贝“们出现在2008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北京八分钟“里
北京电影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打造创作引领平台,设置了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评奖活动。逐渐形成了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金字奖、导演奖、先力奖、动画学院奖、表演学院奖、声音学院奖等品牌活动。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2002年由我校谢飞教授创办,是世界大学生电影赛事著名品牌。
新时期·学术研讨
北京电影学院逐渐形成了“学院大讲堂”、“学院放映厅”、“管理大讲堂”、“天堂影院”等讲座体系。许多著名导演都曾来过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并担任客座教授,如李安,侯孝贤,王家卫,吴宇森,吕克·贝松等。
研究生院举办的“学院大讲堂”和“学院放映厅”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校聘任了詹姆斯·卡梅隆、奥利佛·斯通、吕克·贝松、李安、吴宇森、侯孝贤、王家卫等一批客座教授。
新时期·科研建设
北京电影学院校党委提出进行教学科研创作型大学建设,我们成为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首批具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影视动漫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艺术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艺术院校。科研经费实现了百万数量级到千万数量级的增长。科研实力的显著提升,与创作实践的成果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杜比混录棚
新时期·创作实践基地——青年电影制片厂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平台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仍旧是师生的创作实践基地。自建厂至2018年,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不同风格类型影片百余部,在国内外电影节斩获多个奖项,并产生重要影响。如《不成问题的问题》、《潜伏》等。
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部分优秀作品海报
新时期·毕业联合作业
毕业联合作业是北京电影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依托青年电影制片厂这一平台,学校每年提供专项拍摄资金,遴选电影剧本,选拔创作团队,安排指导老师,提供设备支持,指导学生拍摄。自1978年本科全面招生,共提供学生拍摄毕业联合作业200余部,多数作品参加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电影节,并获得奖项数百个。如今,毕业联合作业已是毕业生乃至在校生极为熟悉的话题,作为毕业前最后一份最大的拍摄作业,一部优秀的毕业联合作业,往往需要各系学生参与合作,在实践中磨合。
每年举办毕业联合作业汇报展映活动检验艺术教育成果
新时期·校园大事件
2015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我校视察并听取了学校相关工作汇报。
刘延东副总理与我校人员合影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师生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学校党委及时印发学习方案,理论中心组带头展开学习,各支部迅速部署实施,党员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校党委还于2017年正式成立了“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是首批经北京市批准成立的18个基地之一。
特刊报道
未来·已来
怀柔新校区东南鸟瞰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历史上第五个校址,建成后,学校将以金像金光、华表凌云、金鸡啼晓、天坛抱月、金马奔腾、百花齐开六大电影奖项对校园进行景观设计,力争将新校区打造成一部讲述校园故事的电影、一个承载光影荣耀的空间。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北京电影学院经历了校园建设、校址变迁、教育改革等,学子为乐共同的梦走到一起,这个梦叫“电影”。此刻,我们相信,未来,已来!
文字策划:王星霁
图片整理:董亚晨 刘晓莹
排版:安 凯
审核:艾璐璐
BFA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北京电影学院
关注北京电影学院,菜单栏点击“考上北影”了解更多
赞位置改在右下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