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相约 | 北大“加里敦”分校的那些事儿

北京大学招生办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云相约 | 北大“加里敦”分校的那些事儿

全文共3317字,阅读约需8分钟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关键词:云课堂 “宅家”体验

北京大学招生办

在之前的两期“云盘点”中,同学们分享了网课期间或有趣、或暖心的精彩片段。

而随着北大“加里敦”分校顺利开办至第四周,同学们也已在网课教学的新模式中逐渐如鱼得水,并对网课期间的点点滴滴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悟。还等什么?就让我们走进这期的“云盘点”,看看大家是如何渐入佳境,又遇到了哪些新鲜事吧~

北京大学招生办

疫情突然而至,让无数人担忧不已。但疫情无情,学习不停。北大利用如今的现代化技术,为我们搭起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纵使离校千里,但仍然可以置身于知识之中,更有了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

虽然我们不能够与老师在现实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各式各样的方式,如直播、录播、研讨等学习方式依然让我们能够较好地学习。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大直播课堂)

北京大学招生办

(慕课)

北京大学招生办

( classin )

北京大学招生办

( 线上研讨)

我们无需在各大教学楼之间来回穿梭,仅仅需要一台电脑,便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坐在电脑前,或听,或思,或写,或记,成了学习的常态。在第一遍听课云里雾里之时,还可以观看录播,之后便是茅塞顿开。这种形式也让学习的时间规划更为自由,不用再为了一大堆任务挤到同一时间而手忙脚乱,你大可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虽然直播之时也有状况频发的时候:当你正聚精会神于老师的精彩讲说之际,网络中断让你兴致全无,中间一段内容的空白让人摸不着头脑;当你点开直播课堂,却发现听不到任何声音,半节高数课变成了唇语课(当然,后来学校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向同学提问,却因为同学的设备问题无法作答。当然,对于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

当然,这或许也给了我们对于教学方式新的启发。线下教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后,证明其确实有很好的效果,但线上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提问系统可以快速地统计所有同学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是线下教学不容易做到的;在线上,同学也可以更加方便直接地对老师提出问题并且也不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这也是线下教学不容易做到的。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必然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次的特殊情况也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这一点。

——经济学院19级 徐诗杭

北京大学招生办

首先是方便。再也不用背着书包在课间辗转于不同的教学楼;有了课堂疑惑课后可以直接开麦问问题;遇上20分钟的大课间,甚至还可以吃点水果、做做运动拉伸。

北京大学招生办

其次是高效。虽然在网上仍然免不了“辗转”,不同课需要切换不同的听课软件,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大课来说,软件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不会再出现听不清声音看不见写板书过程的情况。对于难课来说,软件所支持的回放功能无疑多给了我们一次理解的机会。这学期我选了地貌学,里面涉及的物理受力分析我已经忘了不少(高中是文科生),但是我看了回放,就没有错过这个知识点(开心)。此外,网课平台所有的举手和答题器让我参与感得到了大大提升,也让课堂活跃不少。

北京大学招生办

最后是欢乐。有人忘记关麦嗨歌,有人用虚拟摄像头“艳压四座”,有人把同年级的同学当成老师不断艾特提问,有的老师因为网络不通畅卡成了“电音”,同学们在上课时聊天去不知不觉聊到风水(话题由知识点延伸出来)……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更喜欢在燕园校园里的课堂。不坐在教室里,没有和老师同学的眼神沟通,听不到同桌噼里啪啦记笔记的敲键盘声,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也很怀念拥挤的燕南、农园的香锅、松林的包子……

总之,网课形式没有浪费在家的时间,很赞。

——元培学院19级 代嘉逸

北京大学招生办

这次疫情原因,我也不得不宅居在家,一天天地过着床-厕所-餐桌三点一线的生活。作为学生,也无法像前线人员一样去为疫情做出直接的贡献,那只好在家学学习,看看书,权当过一段田园生活。

我是数学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刚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书啊!我的许多参考书和资料都留在了北大的校园宿舍中,因此学习查阅的时候的确有诸多不便。好在学校和老师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帮助: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电子书,也指导我们进行自学。

当然啦,这个寒假我不得不适应了看电子书的过程,作为一个对纸书情有独钟的人,这也是无奈的牺牲。很久之前就听过一个笑话,说是大学给各个院系批经费,结果数院买了一堆草稿纸和笔。这个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是学数学的生活的确比较平淡——一平板,一电子笔,人不堪其忧,数院同学不改其乐。

北京大学招生办

至于“云上课”,其实很多老师早早在开学前就已经建立了微信群,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资料和学习指导。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微分方程和几何讨论班这两门课。在这个线上学习越来越流行的年代,常微分方程课程老师推荐我们去看b站上面四川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伟年教授的常微分方程课。老师在微信群里亲自推荐道:“张老师:1. 你们的大学长,北大数院著名土著;2. 风格绝对潇洒,北大味十足;3. 水平高”。至于几何讨论班,老师则是给我们许多电子书,指导我们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要求我们报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和疑虑,老师则针对地回答我们。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当然啦,众所周知,线上教学的云课堂并不完美。对于我们学数学的同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同学之间的交流。这一点的确受到了莫大的限制,线上的交流永远不可能像线下一般高效,我们也难以跟老师对着一块黑板写写画画。当然啦,最好玩的还是我们这些不勤社交的同学往往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经常一觉醒来看到课程群99+的消息,容易划掉一些重要的信息。大家交流的时候更多的囿于微信或者QQ排版的限制,往往打出的“乱码”也让人忍俊不禁。

北京大学招生办

总而言之,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学习数学的同学,最应该做的就是求真。数学对我们来说是通往真理的天梯,因此一种推理,或者一种对事实的陈述,无论天崩地裂、瘟疫来袭,都不可能被改变一丝一毫。不将错的证明说成对的,不将对的证明说成错的,这就是我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根本的信念。

——数学科学学院18级沙熠

北京大学招生办

当教室变成了书桌,黑板变成了屏幕,老师变成了主播时,入读“加立敦”分校的我们的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北京大学招生办

(变身主播的老师)

北京大学招生办

(高糊的画质)

北京大学招生办

(用鼠标尽力写得工整的板书)

最明显的变化是,我们有了安排自己学习节奏的机会:无论是按照课表安排上课,还是做出个性化的变化,决定权都在我们的手上。提前做好规划可以让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当然,将学校的上课铃声设置成闹钟,在课前给自己播放几遍,便也能凭空制造出一份nostalgia。

北京大学招生办

(曾经每日限量播放的上课铃声,现在一次性听个够)

还有就是心态上的变化。特殊时期在家上课,我们不免与平常时期在校的生活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出一串“如果在学校,……”的想象。我们不用抢座位就能坐在教室的最前排,不用在“不为农食”的时段在食堂摩肩接踵,不用在短暂的下课时间内奔波于不同的教室之间,并且我们还拥有了更多的家庭时光。

但同时,我们也少了上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里跟同学讲两句闲话的机会,失去了那些食堂里最喜爱的口味,看不见了冬春之交万物复苏的燕园风物人情。偶尔一些时候,时段时续的网络、高糊的画质、写起来很费力的鼠标板书、去不了的图书馆等也会让我们无限怀念在学校时的种种方便之处。

这段在家的时间让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生活。大学必须是一个实体吗?从这几周的生活来看,并不一定是这样。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比较,“停课不停学”的精神似乎又与西南联大的精神颇有一些共通之处。仔细回顾下云上课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精神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往的精神,而在家学习,不过是换了一种传递知识与信息的方式而已。不论在哪,我们对知识都有着相同的那份渴望,也正是因此,北京大学“加里敦“分校才能顺利地开办。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9级 余安澜

随着线上教学第四周的结束,同学们面对屏幕另一端的老师和小伙伴们也多了几分从容,少了一些慌乱,更发现了许多隐藏在幕后的暖心细节,巧遇了诸多未曾料想的趣闻轶事。无论教学形式怎样变化,同学们自律、上进、求索的精神风貌不曾改变。虽然此刻我们身处五湖四海,但“云课堂”仍能让我们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心汇聚到一起,仿佛从未分离。

“燕在四海,风雨共度”,也期盼着春暖花开之时,你我重聚燕园,光彩如初!

编辑|陈天琪

美编|李博宇

北京大学招生办

线上参观

云参观 | 3D全景、语音导览,北大邀你线上鉴宝!

博雅讲坛

博雅云讲坛 | 伦理学与生活

学子经验

北大学子谈经验 | 刘亦凡:一片清心,万顷明境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大学招生办-云相约 | 北大“加里敦”分校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