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即兴展览
展览时间
2017年12月20日—2017年12月22日
开幕式时间
2017年12月20日 15:00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展厅
指导教师
章锐 陈岸瑛 周艳阳
策展人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八人策展小组
特别鸣谢
孙宏旭陈卓颖
前 言
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本展览单元为章锐副教授指导的艺术管理学结课展的一部分,由艺术史论系2014级本科生刘易斯、张依琦、侯博君、黄邹华、张梦、张晓雨、周倩雯、徐洪斌组织策划,在清华美院A区多功能厅举办。
展览主题为“即兴”,涉及实验音乐、影像、行为、游戏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多重感官体验为基础,与观众进行现场互动。策展组将“即兴”理解为生命、社会和宇宙的不规则运动,类似于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观察到的那种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花粉颗粒。经过对艺术家和作品的精心选择,对展陈形式和参观流线的精心设计,策展组期待观众们:
“在体验与观看过程中,感受个体生命自身的韵动,体会生命即兴生长的魅力。从身体部位感知开始,一步步走向全身,走向人类社会,进而走向所有有机个体。当有机个体的内部体验达到极致之时,主体开始转化,转向宇宙中更为广大的无机群体,直至最为纯粹的抽象体,对话也便就此结束。而个体生命本初的即兴也早已通过一次次外化得以呈现,留下了它们最为灵动的韵律,化作一条条最为优美的曲线,穿越内心深处。”
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李乃康、刘烽、方珉瑶、王千一、赵诚竹、姜丹巧、杜星诺、吴浥嘉、谈思远等在读学生,还有旅欧青年作曲人程慧惠、赵怡然,独立编剧薄薄,演员林琳、赵雅君、梁海东,德国艺术家Anna Zett ,以及由中意两国成员组成的声音雕塑乐队。
“即兴”与有组织的策划看似矛盾,却又不矛盾。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同学考入艺术史论系,组成一个班级,存在着诸多偶然;16位同学分为两个策展小组,这种组合带有随机性质;征集作品的过程,不用说,一定是充满了各种偶然和意外;参展者的人生际遇,作品诞生的机缘,观众的来去和爱憎,更是展览策划组无法预知,无法把控的。诸多偶然性碰撞到一起,形成了有规则的运动,由此构成了本次展览。
2017年12月12日
《SHH1》
演奏
赵怡然 作曲 赵诚竹 演奏
生命在关系中运动,被造物主预设在一致的规律中。就像所有人在音乐厅里,跟随一致的节奏。但万物却一直在不同的方向生长,就像音乐厅里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不同的律动。
SHH 1是作曲人赵怡然作曲的独奏,就像唯一的宇宙公理。但每次她只为一个人演奏,提醒听者在统一公理下,感知专属自我生命体的独属律动——原来我们自己的头颅、毛发和肌肤也是乐器,却需要闭上双眼、戴上耳塞、忘记规律才能被“听”和被“感”。
声音雕塑乐队--即兴实验音乐
人声:芬妮(中国)
电子设备:Layer(意大利)
贝斯:Nico(意大利)
节奏:言增(中国)
生命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和生长着,我们是否可以破译“无规则”的密码?在疾速变化的时代里,每一步行进和探索都充满着未知。生命唯有冷静,自勉,低调,平实,才能真正和周围的场域共振。
声音雕塑乐队的4位成员来到即兴展览现场,以极简主义和逆向思维为导向,在作品中连接属于他们自己的声场密码,伴随不同的影像、舞蹈和装置进行即兴创作,在和宇宙的隐形声音交流中寻找他们的专属密码。
《真实空间》
装置
刘烽
生命在“场”中存在,运动在“域”间交纵。当规律化为虚诞、宇宙被密码编织,我们是否还相信自己在空间中的真实存在?
凡静止皆蓄能量,凡运动皆存痕迹。在看似没有变化的场域之中,只要有生命穿过,就一定会留下证据。艺术家刘烽的《真实空间》邀请观众进入,黑布和皮革不仅将生命外化,更形变出适合每一生命个体的唯一特征。在观众退出后,空间逐渐归为原型,谁会知道他自己真实存在过?
《Evolution》
行为
方珉瑶
在宇宙的演化中,后人走在前人的痕迹上,浑然不觉。此时此刻,生命在场域间存在、在关系中运动,仿佛我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时间缓缓流淌,比所有生命体的演化还漫长,以致我们忘记了时间、更愿意相信空间。在这滩沙子里,艺术家方珉瑶化身改变空间情貌的时间女神,缓缓滚过象征整个宇宙演化的“evolution”。宇宙间的微小沙粒与肌肤的碰撞虽能产生温度,但与时间演化所产生的天翻地覆相比,却实在微不足道。
《午夜茶话会》
游戏
姜丹巧
生命体如何认知自我?自己想象的自我和被人看到的自我一样吗?生命本身有什么特质能够代替自己?如何才能证明自我本身?如果无法证明,是否要反思到底是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
生命体如何认知关系?如何打破陌生人的隔阂?如何构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意识到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共同情感和特殊经历是否是深入关系的原因?组织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姜丹巧的系列游戏通过刻意的“引导”,创造出人为的缘分与关系,让玩家发现和深入了解自我,甚至现场创造并展现出新的自我。
《共生》
装置
李乃康
在对生命的认知中,人用自己概括了一切。“自我”和“关系”像是人类的私有财产一样,我们虽像上帝一样关照其他生命,但几乎很少考虑过其他生命的“自我”和“关系”。
水母是常被人类睥睨的浮游生物,死亡即化作尘埃。艺术家李乃康在《共生》中将它们与人类置换,利用光在空间中的伸缩变换,把水母的影子放大至惊人的体量。在它硕大触须的漂游间,人类才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脆弱生命,浑身上下的细节早被水母打量殆尽。
《触》
装置
李乃康
“有机物是生命的元素,单纯无机物无法构成生命体。”基于这一前提,似乎生命比无机物高级,可以支配一切。
而运动和规律从一开始就属于无机物,有机生命看似有了头脑,却从来没能支配宇宙间的无机世界。艺术家李乃康创作了《触》这一泡泡装置:在他的摆布下,嗡嗡作响的发动机如他所愿鼓出泡泡,但他通过光的魔术使它们在另一空间里爆破,让观众触手可及。泡泡多大?何时爆破?它们虽然涌动在观众身边,却完全即兴不可控。
《盲打计划》
观念
王千一
电子产品,人类创造的最杰出的无机物,使命是帮助我们产生“意义”。人类已经进入了“高度反思”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被追问“意义”。事事都要有“意义”。
在“盲打计划”中,艺术家王千一邀请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艺术家,用他们平时最常用的智能输入法“盲打”——随机无序地敲下一段文字并回复,旨在让这群以创造“意义”为职业的人在“盲打”的几秒钟内停止创造“意义”。
当人类停止有意识地表达时,没有意识的无机世界并没有停止创造,这些碎片化的文字是“意义”吗?
《Black0》
影像
吴浥嘉
有机和无机,从来不是一组对立概念。
无机生发有机,有机蓄能无机,信息在其间流转,万物以韵律对话。在有机和无机的边界中,0和1是信息进出其间的最微小开关,1是“开”,0是“关”,传送成功即是1,传送失败便是0.
01100011……不论传送是否成功,信息在进出之间,一直在谱写不规则的韵律。有的人冷漠地忘记,有的人洞察万变瞬息。在艺术家吴浥嘉 Black 0 里,无机牙齿和有机苹果的对话,你感受到了吗?
《Infinity》
数码影像
谈思远
谈思远说:“2015年我出发去美国时,刚经历一场大病,精神和身体状态都很虚弱,所以在飞机攀升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剧烈的下沉,这个颠簸让我产生了短暂的眩晕,当时只记得还能听见引擎不断攀高的声音,之后就觉得自己像被卷进某种时空,好似一个在子宫中翻滚的婴儿,对未知的空间的恐慌、兴奋、期望、绝望、突然全部袭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刹那,但是我却始终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于是在到美国的第三个月,我把它做成了作品,并取名为《无限大》。”
生命-有机-无机,运动-规律-信息,即兴是生命、社会和宇宙的不规则运动,如悬浮颗粒一般永不停息。
在无穷宇宙里,我们就像一个被时空挟裹着的须臾颗粒,来去和爱憎,都只是短短一刹,微微一隅。
《美杜莎》Me Du a
表演
程慧惠 作曲 杜星诺表演
宇宙有多少生命关系?作曲人程慧惠将之归为3类:Me(英语:我),Du(德语:你),a(法语:他/她/它)。
那生命关系何以联系?她这样回答:“我(Me)因知你(Du)而知他(a)。”
她由 Me Du a 谐音“美杜莎”,这是一个不能被“看到”的蛇头女,隐喻人类“看不到”的生命关系,却依然可以被“感受”。在演唱中,这个蛇头女可以被手“摸”、被牙齿“咯”、被观众“听”,人类逐渐接受 Me Du a 这张狰狞的脸,生命关系也从“看不见”的模糊走向“被感受”的清晰。
《偶然的虚构》
Chancefiction
Anna Zett创作,薄薄、林琳带领
工作坊
短短一刹,微微一隅,我们的视阈被圈禁在当下,却不敢直视未来。
无穷宇宙的形状可用“命运”概括:“生命—有机—无机”是早就被设定好的“命”,在当下已然发生;“运动—规律—信息”是即兴的运势与轨迹,通向遥远的未来。
在“偶然的虚构”工作坊中,德国艺术家Anna Zett将着重从“运”的角度切入,通过现代塔罗牌与易经的方法创造虚拟的角色并与之互动,揭示个体未知状态的挑战——井然有序被纷乱无章取代,看似荒谬却实则合理。(艺术史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