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启育记 | 中国农大冯建英:于广泛处挖掘素材,于无声处浸润心灵

中国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课程思政启育记 | 中国农大冯建英:于广泛处挖掘素材,于无声处浸润心灵

中国农业大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做严谨又温暖的“最美课堂”。这于老师们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愿,更表达了初心。不断探索思政与教学的融合策略,是老师们践行初心的过程,亦饱含了坚持。思政融入教学,并非一定宏大且凸显,更多是于细微处并在言行中,“课程思政启育记”系列专题独为老师打造,只为记录育人过程,抓住细微言行,讲述探索经历,分享实践所得,呈现课堂最美、最暖的样子。

本期经验,来自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冯建英老师的课堂,分享于广泛处挖掘素材的技巧与于无声处浸润心灵的育人办法。

冯建英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主讲课程:《经济地理学》、《IT项目管理》、《统计分析与建模》等

中国农业大学

曾经,跟许多老师持有类似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儿,距离我们专业课老师很遥远。”所以,当看到学校启动专业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项教改项目时,一开始是惊讶而茫然的;后来想想,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显然是“立德”与“树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内容;仔细回想,其实教学过程中也不乏育人之心、思想引导之举,只是藏于细节未曾专门凸显。尝试申请专项教改项目,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进行实践,很好地帮助了思政育人策略的总结与进一步探索。

将两年来实践与探索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进行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高校使命。

总体设计

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模块与全过程

在将专业课程讲授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将思政教育与课程主要教学模块和知识点紧密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爱国情怀以及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科学精神,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的讲授、课程作业、课程论文、项目研究、结课考试等所有教学和考核环节。

本课程共设置四个教学目标,包括三大知识模块,分别为区位理论、区域分析、经济全球化;在每个模块之下,再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应教材中各章节及其关键知识点。在讲授过程中,一方面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新进展贯穿其中,一方面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其中,从而做到思政教育贯穿于各教学模块与全教学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结合总体实施方案

教学环节设置方面,本课程设置了教师讲授、课后作业、小组项目研究与展示、课程论文、结课考试等多个教学与考核环节,力争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思政教育穿于以上教学与考核各个环节,使学生不只听老师讲,还要想、要做、要讲,查找、分析、讨论课程案例中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深学生的感悟和收获。

课堂讲授环节中,以教师讲解、启发和引导学生为主,配合恰当的知识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课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战略、身边现象中选择案例进行阐述;小组项目研究与课堂展示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研究主题,应用区位理论进行经济布局的空间分析,特别鼓励选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选择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意义并且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研究,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社会、关心国家、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课程论文环节,要求学生个人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现象或案例,应用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诠释,鼓励选题关注三农、关注民生;结课考试环节,通过教师对试卷结构和题目的设计,既设置题目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设置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拓展和发挥的题目,将国家战略、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等融入题目中,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点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并通过这种思考让他们更多地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服务人民。

取材与设计

广泛选材、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提高效果

真正实践之后,更加体会到思政教育不容易:结合点生硬、素材对学生缺少吸引力、讲授方式不当等,都会使得思政教育显得刻意、说教味浓、导致学生无感、甚至排斥、反感,既无法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也会弱化专业知识讲授,造成“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悲哀。

我的感受是,专业课要发挥好思政教育功能,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包括结合点的选取和结合方式的设计两方面。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梳理,首先选择那些有“结合潜力”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广泛查阅搜寻资料、发掘出既恰当又对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思政教育素材,做到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相互支撑、切记强拉硬扯;再进行教学方式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自己的结论、学生会更易认同),从而不着痕迹地将思政教育素材背后体现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思想素养在学习思考中得到提升。

01

引入历史典籍、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当堂所授的知识点,恰当地引入历史事件、典籍、名人轶事、时事热点、重大事件等元素,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知识点的内涵、本质、外延和应用,另一方面从情感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 “绪论”部分讲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史志描述阶段”时,介绍欧洲代表性的《地理学》(斯特拉波著),同时给学生拓展讲述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货殖列传,地理志,食货志)等名著中均已有萌芽的经济地理学思想和文字记载,让学生知道《经济地理学》虽然是一门从国外兴起和成熟的科学,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也在很久之前就有朴素的经济地理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业大学

在“经济活动的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章节“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中,讲述高铁对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作用时,从日常高铁出行启发学生讨论:高铁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你觉得高铁会对地区发展、国家战略产生影响吗?并引入“中泰两国高铁换大米”战略资料,中国和泰国签署了中泰铁路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中方与泰方签署采购大米的协议。中泰高铁不仅对泰国意义重大,也是中国向东南亚推动“高铁外交”的重要一步;曾有专家预期,如果该项目成行,中国下一步可能将推动以泰国为中心遍布整个东南亚的“泛亚铁路网”计划,此举不仅将加速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国门,也将增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经过讨论,学生们自然地接受了“高铁在国内改变了经济版图,形成了2小时经济圈;从国际视角来看,高铁则是重要的国家对外经济战略”的理念,并认为高铁反映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质量,作为中国人我们倍感自豪!

中国农业大学

在“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学习中,讲述世界上成功的跨国公司扩张轨迹,课本案例均是欧美国家的大公司,而我们在上课时重点以中国的跨国公司海尔集团和三一集团为例进行讲解和分析。首先邀请两家企业起源地的同学介绍了该企业的简况,并鼓励同学们自己查资料、结合课本理论来探索分析以上两个大公司的全球扩张轨迹。同学们都很惊讶,我们中国的家电工业和工程工业原来这么厉害,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服务网络和营销网络体系,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充满了信心!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在“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模块,讲述“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内容时,涉及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内容,跟学生一起讨论西方社会崇尚的市场机制单独作用可能产生的缺点与弊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将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结合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和制度优越感。并启发同学们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今年世界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做法和效果,学生们纷纷表示我国利用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协调全国医疗资源,较好较快地控制了新冠疫情,在新冠病人救治中不放弃一个人,尊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利益。学生普遍反映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使他们更坚信了我们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农业大学

在“经济全球化”模块,讲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时,以近年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为案例,通过结合课程中“国际分工的原因”、“国际分工的方式”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贸易摩擦的根源,并拓展到分析我国目前占优势的产业和劣势的产业,思考为何美国要限制华为?最终落脚到使学生明白不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像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就会受制于人,而中国的崛起和复兴、每一个同学都责无旁贷!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02

引入重大事件、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思考、分析问题

绪论部分,讲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模块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内容时,介绍完基本概念后,教师启发性提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当时流行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效率至上”理念的体现;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策略,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难度很大,有人觉得扶贫工作耗费巨大资源、还费时费力,那么“效率至上”和“精准贫富”矛盾吗?为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

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讨论、以及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命任务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两者并不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决定在一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率先搞改革开放试点,以便能更有效率地发展起这些区域的经济,更快更好地探索改革之路、促进经济发展、并发挥成功者的示范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是正确的;现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国家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而尚存在的少数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集中全社会力量、对其进行精准帮扶、助其脱贫,“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此时我们宁可牺牲一点效率,也要保证脱贫攻坚成果,使全国人民一起公平地享受改革成果。

在“跨国公司区位”学习中,课程引入了二汽——中国东风汽车集团选址变迁的案例。二汽的建设曾经三次“上马”、三次“下马”,最终于1969年确定兴建,并经过多方考虑,选址于湖北十堰;34年后,却又费了很大的周折从十堰搬迁至武汉。有的同学觉得怎么这么折腾?反反复复?老师带领同学们查找了关于二汽建厂、选址、搬迁的史料信息,经过分析发现二汽兴建、初始选址有当时的经济、军事、社会等众多背景因素制约,当时选址位于“三线”的十堰是安全而正确的;但34年后,即将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安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作为国际化大企业的东风需要将公司总部从十堰搬迁至具有更好区位优势的大都市——武汉,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的。

0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知农意识、爱农情怀、强农志向

在“区位理论”模块,讲述“农业区位理论”时,在学习经典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之余,启发学生讨论自己家乡或自己所了解的我国农业的区位布局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作为农业区位理论的经典理论,强调农业生产的安排和布局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虑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尤其在当前的中国,农业生产和布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必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并且考虑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涵,才能更好地布局我国农业生产。同时,作为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应该谨记“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的教训,愿意利用自己所学、服务我国的“三农”事业。

中国农业大学

在“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部分,学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内容,在此向学生讲授在当前的中国,农村区域和城市区域的发展轨迹、发展水平、区域特点都尚有很大的差距,并带领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听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关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特殊背景,了解农业和农村曾经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理解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必要性,以及鼓励学生思考为了消除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区域经济发展”部分中“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内容,讲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时,老师通过充分准备、精心绘制了贫困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通过分析,同学们认识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贫困地区陷入贫困——贫困的恶性循环,要使他们从贫困泥潭中走出是非常艰难的!而我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就是要通过精准帮扶、使得农村贫困地区摆脱这种贫困循环,扶贫攻坚战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我们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学们未来可以利用自己所学,服务于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服务小康社会,助力民族复兴!

中国农业大学

实践效果

获益的不止是学生,老师也有收获

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本课程探索和实践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专业课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在《经济地理学》这门课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师开展以上教学活动时,学生表示很感兴趣、并有较多同学愿意参与讨论;在小组项目研究中,同学们的选题多针对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意义的现象和问题,利用课程知识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表现出良好的科研素养,能够客观、辩证地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建议,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和担当;在课程论文中,很多同学选取了自己家乡的产业、企业,进行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分析,反映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相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三农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会有比较显著的加深和提高。

不止学生有收获,教师在思政教育设计和讲授过程中也重新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更深入理解了“育人大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加深了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树立了更饱满和积极的立德树人情怀和干劲!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姜蔺

供稿: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冯建英

责任编辑:徐颖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cauweixin@163.com

中国农业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启育记 | 中国农大冯建英:于广泛处挖掘素材,于无声处浸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