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非常及时,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构建起一套系统化的、具有生动实践意义和时代特征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把学生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这样描述该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路线图”。
日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发布了该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实现“关于劳动的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为了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不断强化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拥有一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队伍——劳动模范。从1992年开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8年,为600余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也使在校学生有了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的独特优势。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再次褒扬了劳动模范的突出贡献,强调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导向。几年来,该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开办“劳模大讲堂”,开设“大国工匠面对面”公选课,推进劳模学员和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从劳模立足岗位奋斗创新的事迹入手,感悟劳动者把远大抱负融于脚踏实地的坚守,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科学
“劳动教育通论”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生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这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勾勒劳动科学基本样貌、普及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的课程。为了讲好这门公共必修课,该校24名骨干教师集体编写教材、集体备课、分工讲授。“劳动的思想”“劳动与人生”“劳动与伦理”“劳动与经济”“劳动与法律”等14章理论学习,以及两次“劳模大讲堂”交流和一次劳动新形态体验学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为劳动教育配备的教材《劳动通论》系统介绍了劳动学科领域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该校劳动教育中心主任李珂表示:“这本书是中国大陆高校第一本劳动教育教材,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与本质,理解劳动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与处理中国特色劳动关系问题,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每个专业都有劳动教育的内容,每门课程都有劳动教育的功能,每名教师都有劳动教育的义务。”副校长刘玉方说,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引导全体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不断挖掘专业劳动精神,研究专业劳动伦理,探索专业劳动素质,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共同探索完善专业劳育教学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专业劳育氛围,教师们会在线上线下及时分享专业劳育的做法,探讨专业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结合的经验和体会,以专业劳育汇聚起劳动教育的力量。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大学的劳动教育,应当在中小学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着重教育大学生‘懂劳动’,除了课堂中的劳育,还应该组织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从而树立正确稳定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副校长刘丽红说。
在学校“劳动教育月”——“我身边的劳动者”社会调研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调研中感悟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的劳动要素、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之声,‘音’为有你”公益云合唱比赛、“劳动之美,云端之音”劳动诗词线上朗诵大赛、“爱劳动”短视频挑战赛……学生们在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中,用自己的声音和作品传递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感悟劳动的时代旋律,展现热爱劳动的青春风貌。
劳动教育+学术研究:
与时俱进推进劳动教育精准实施
作为全国唯一以劳动关系命名的行业特色大学,该校近年来通过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深化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创新。近日,该校出版了全国**劳动教育类学术集刊《劳动教育评论》,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阵地、经验交流平台、思想传播渠道。
转载自:
《中国教育报》2020年8月4日第5版
编辑:李肖肖
责任编辑:徐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