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校园里的那抹军装绿

北京印刷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致敬校园里的那抹军装绿

北京印刷学院

为一个梦想一个执念

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

和对军队的向往毅然从军

一顶军帽一身戎装

将是一生荣光

现在的他们

脱下军装

变换的是身份

不变的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对国家的一腔热忱

正值八一建军节

向最可爱的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英雄的部队中成长

在服务育人的事业中奉献

刘会平,陕西白水人。1987年11月入伍,1989年10月入党,历任班长、排长、师机关通信参谋、团通信股长、指挥自动化站长等职务,2006年12月正营转业,现在学校后勤基建处工作。

北京印刷学院

19年军龄的他,回想起自己的老部队很是感慨激昂。“我的老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从1928年平江起义诞生,到作为东北野战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从祖国最北的松花江畔,一路打到云南中缅边境,纵横5000公里,转战11个省市,歼敌16余万,攻占大小城市100余座,涌现出了以‘杨子荣’为代表的众多战斗英雄。”同时,感动了几代人中国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正是作者魏巍对刘会平所在部队335团1营3连在松骨峰阻击战斗的纪实报道。刘会平就是在这样一支英雄的部队中成长起来的。

选择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军营,荧幕和书籍里英雄人物的事迹对他影响很大。战争年代“董存瑞”义无反顾舍身炸碉堡,和平年代“雷锋”无名做好事,甘于奉献,这些都使他立志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从事无线通信专业的他,用无线电台保障指挥员的指令下达和下情上报,多次完成了部队演习训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任务。虽然刘会平未像先辈那般舍生取义,奔赴沙场,但和平年代的他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熠熠生辉。

北京印刷学院

(左二为刘会平)

军营生活是艰苦的,19年里他将无数难以逾越的困难都一一克服了。回顾过往,新兵第一年17岁的他,为了完成演习保障任务,在隆冬季节,涉水淌过刺骨河水,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冬季徒步野营拉练,在脚下磨出多个水泡的情况下,坚持不掉队,挑破水泡,继续行军;1995年在实战背景下的电子干扰对抗中,以扎实灵活的无线组网技战法,抗住了电子干扰压制,保障了通信联系畅通。这些点点滴滴,磨炼了他果敢、忠诚的战斗作风,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北京印刷学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人任何时候都要听从组织安排,2007年1月刘会平转业到学校工作。刘会平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从心理和行动上做到了从军人向高校老师的转变,适应高校工作和生活。他继续发扬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他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北京印刷学院

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军魂;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军心;万物在变,不变的是军人。在公寓中心工作的十四年来,刘会平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严格律己,模范带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带领公寓中心54人的队伍,坚守“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原则,确保学生公寓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责任事件,有效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保证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刘会平认真地道出一名老兵送给青年学子的一句心里话,“学本领,知感恩,报效祖国!”

笑看人生峰谷书写无悔青春

孟磊,2004年9月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并入伍,2008年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边防部队基层连队担任军医。他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中俄边境执勤、管理,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现转业至学校教师工作部工作。

北京印刷学院

孟磊选择当兵,起源于他高中时看的一部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其中讲述的军医大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孟磊并激起了他对军校的好奇与兴趣。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孟磊被医护人员,尤其是部队的医护人员不惧病魔救死扶伤的精神所感动,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军医的信念。最终,他如愿考上了军医大学,穿上了军装。后来,他意识到这身军装并不是那么容易穿,因为这一身戎装意味着纪律、责任和奉献,意味着要用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孟磊工作时所在的部队地处大兴安岭西麓,驻地环境十分艰苦,冬季严寒漫长,最低气温在零下50多度,全年无霜期仅90天,赶上大雪封山时好几个月与世隔绝。用电需要发电机发电,没有手机信号和自来水,大部分连队方圆百公里渺无人烟,要学会忍受孤独和寂寞。在工作的第四年,孟磊开始准备考研,部队的工作生活节奏十分紧张,只能在熄灯后自学,没电的时候还要用蜡烛或充电台灯照明;没有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只能托人在400多公里外的书店购买。“有耕耘,才会有收获”,这句话陪他度过了无数个孤单寂寞的日日夜夜。最终,孟磊考上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北京印刷学院

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军人,再从一名军校学员成为一名部队军官,现今他已脱下军装从一名军人转变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份在改变,不变的是融化在他血液里的军心。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不会彷徨与迷茫,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从容淡定,这就是部队经历带给他的成长。

“人生的精彩之处在于有峰有谷,面对低谷时试着将时间线拉长,跳出种种局限,你会发现困难和挑战是令你变得强大的力量源泉”,孟磊说,“所有的困苦都只是人生的过往经历而已,当你直视它克服它后你会发现,这都会成为你人生的难忘记忆和宝贵财富。”

全情投入 甘于奉献

全健,2003年入伍,2010年毕业于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分配至北京南苑机场空军部队,先后在基层、机关工作,担任过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协理员、组织人力干事等职务,多次参加国家、军队重大活动飞行保障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曾获团级单位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现转业至学校办公室工作。

北京印刷学院

全健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军人,全健从小听父亲讲部队的故事,耳濡目染下他十分崇拜军人,向往部队生活。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水,全健父亲所在部队奉命坚守松花江大堤,连续奋战三十多个日夜,确保了大堤安全。人民军队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使他深受感染,他立志从军,渴望拥有军人的热血与刚毅,而这份坚定的信念也使他若干年后真正成为了一名军人。

回想当年的军旅生涯,全健最难忘的就是多次执行各类救灾人员与救灾物资空运任务保障。“无论寒冬酷暑、无论阴晴雨雪、无论白昼黑夜,只要飞机一落地,我们第一时间加紧做好地面保障,竭尽全力让飞机能够尽快起飞。”当看到一架架满载救灾人员和物资的飞机拖着长长的尾烟消失于天际,那一刻全健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和平年代军人的意义和价值,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深深自豪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退役,意味着身份的转换。“军旅生活短暂又漫长,它教会我责任和坚守,让我成长进步,带给我荣誉和感动。”这是军营带给他的成长。如今他脱下军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从军的初心,不变的是那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北京印刷学院

离开部队,来到北印,他迅速地适应了工作环境,实现了身份和心理的双重转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这份对待工作的投入从未改变,无论是作为一名军人还是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自我挑战,勇于坚守、甘于奉献、乐于担当,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这是全健自己的不懈追求,也是对更多北印学子的期待。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刘宝强,2002年大学毕业后特招加入93790部队,原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训练基地某团,部队主要任务是为航空兵作战部队培养输送合格飞行战斗员。刘宝强在空军服役期间历任飞机机械师、机械队队长、政治机关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飞行理论教员等职务。现转业至学校教务处工作。

北京印刷学院

刘宝强一直有个当兵的梦想,他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大伯也当过兵,从小就感觉穿上军装特别威武,所以大学毕业时面对特招入伍的机会,刘宝强毅然坚定地报了名。“军人,意味着牺牲和奉献、责任和担当。军人,就要能够吃苦,敢于吃苦”。刘宝强认为军人的纪律意识比较强,也有很强的自律意识,这也是军队能够团结一致、战胜一切的关键因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想军旅生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最困难最艰苦的岁月。刚入伍时,刘宝强在军校接受了半年的集训,使得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强化和提升。“特别是学校组织的进入大别山区的拉练,行军路上,体力透支,脚上磨起了水泡,沉重的背包把肩头也磨出了血印。但战友们都没有喊苦喊累,相互扶持,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拉练。”刘宝强在回忆时说,“这种‘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

刘宝强作为一名地勤机务兵,一手托着战友生命,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了承担起这份责任,夏天战士们顶着炎炎烈日,冬天迎着刺骨的寒风,在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下没日没夜地练习技术本领。大到发动机故障,小到一颗螺丝钉的松动,都要反复检查,精心维护。黝黑的皮肤、皴裂的双手、干练的动作、锐利的眼神都是属于机务兵的重要特征。每次看到自己精心呵护的战鹰翱翔于蓝天,心中的激动和自豪化解了所有的辛酸与汗水。

这段军旅生涯不但赋予了刘宝强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令他在任何挫折和困难面前都不曾退缩,也使他磨砺出了一颗不骄不躁的平常心,让他既能“手托战鹰”,又能拿得起笔、拿得起扫帚,踏踏实实做好日常的每一件琐事。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刘宝强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不会忘记火热的军营生活,不会忘记朝夕相处的战友,时空割不断,岁月不能摧。

北京印刷学院

告别了熟悉的部队,来到学校的工作岗位,面对全新的生活,起初有一些担忧,但是军人的素质和情怀早已深深植入刘宝强的骨髓中,使他有毅力有魄力去应对未知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困难不退却,完成任务高标准,纪律严明、雷厉风行、团结意识、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与品质照亮了我前进的路并激励我不断前行。”

北京印刷学院

献身仪仗,为国争光

朱瑜,新闻出版学院本科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的一员。两年的军旅生活中,他执行过国庆70周年大阅兵、迎接外国元首访华、天安门升旗等任务,先后获得优秀义务兵一次、嘉奖三次。他献身仪仗,把祖国形象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

北京印刷学院

朱瑜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朱瑜从小深受熏陶,十分向往军营里不一样的生活。在他看来,男孩子一定要经过军营生活的历练才能真正的成长。

刚进仪仗队的时候,朱瑜的身高并不占优势,队列动作也不开窍,导致在军事科目中如鱼得水的他有了一些落差。他便开始加大训练量,别人休息他“加班”,别人正常训练他带上沙袋。寒冬时,头上的汗顺着帽子滴下来结成了冰锥;酷暑时,一脱马靴可以倒出水来。“高负荷的训练就像四季变换一样,自然而然,不留余地。”朱瑜如此形容。

北京印刷学院

苦心人,天不负,朱瑜如愿以偿地编队执行仪仗司礼任务。但也因长期过度训练导致右小腿疲劳性骨折,留下了后遗症。“刚开始并没有在意,以为是普通的训练伤,为了不影响训练进度,过了将近三个月才去医院检查。”朱瑜回忆道,“现在右腿使不上劲,不能长时间运动和站立,只好选择退居后勤,负责保障工作。”

北京印刷学院

虽遗憾于仪仗生涯的终结,但他感到了更多的光荣,“革命有分工,荣誉属于每一个人。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我都是一名仪仗兵,肩上的责任没有变。”身着礼服走过检阅场,也身着迷彩做过后勤保障,每一份工作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把小事做到极致是朱瑜一直坚持的原则。祖国形象重于生命,三军形象重于泰山,“献身仪仗,为国争光” ,这句誓言已融入血液,不论身处何处,他永远肩扛光荣使命。

北京印刷学院

2019年国庆70周年任务结束后,朱瑜退伍。回首军旅生涯,他说,“仪仗队的操场晴天也下雨,但很多时候,雨水是为了洗去浮华,露出本真。”仪仗精神教他平凡即为不凡,教他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为他的坚定意志浇筑钢铁,为他闯出更精彩的人生指路引航。

北京印刷学院

我自豪

青春里有穿军装的样子

为家国而战的日子

王超是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也是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的受阅战士。

北京印刷学院

(第一排左三为北印学子王超在国庆阅兵队伍中)

当兵不是每个人的必选项,却是王超的首选项。2019年初,受阅预备役部队方队在北京军区选拔,王超义无反顾地报名了。“我从小有一个从军梦,机会就像从天而降,想都没想就去了。”王超的爷爷是一名老武警,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爷爷他18岁就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了,他的家国情怀伴随着我长大,作为他的孙子我有义务把爷爷的精神传承下去。”

每每回想起参与国庆70周年阅兵的经历,王超便心潮澎湃不止,“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心里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着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也紧张着分列式的动作表现,当时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是激动的、光荣的泪水,更是无悔的泪水!”

北京印刷学院

对王超而言,通过天安门的这96米、128个正步,他整整走了大半个年头。他回忆,受阅官兵的选拔不仅淘汰率高,而且训练强度大。大兴区500多人参加选拔,最后只有15个人入选;进入阅兵村后,日均11.5小时的训时、20公里的训量,要流一升的汗,走15公里的正步;并且自训练开始,219天没有周末,日日如此。

“一天下来脚、膝盖、脚踝都会红肿,一边咬着牙把动作做得更深、更狠,一边还要大声回答着不疼。” 无尽的汗水与伤病挑战着生理极限、无数的考核与淘汰刺激着神经底线。“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王超如此形容。

北京印刷学院

阅兵结束后,王超结束了预备役部队方队的任务,他选择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无数日夜拼搏、千万肺腑感言,王超总结说,“我自豪,青春里有穿军装的样子、为家国而战的日子。”

北京印刷学院

身披戎装,矢志报国

张坤,新媒体学院本科生,曾是新疆69221部队三猛红军团的一名战士,荣获北京市2020年度“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荣誉称号。

张坤的生日是在1997年8月1日,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从出生当天他就注定和军营有着不解之缘。“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里,想做的事只要方向正确、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就放手去做。”

北京印刷学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张坤怀揣着崇高理想,选择去成为一名军人,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家人朋友的支持,他很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入伍时张坤需要坐三天三夜的军列从北京到服役地新疆阿克苏,几乎横穿整个中国。作为一名战士是没有权利选择去哪当兵的,在上火车的几天前,张坤才得知服役地在新疆,而且是第一次在北京征兵。张坤说:“有时候命运好像都是已经安排好的,我们服从就好,想想当时拒绝去新疆服役的话,我的人生肯定是黯淡平平。”

北京印刷学院

在服役期间,张坤所在的部队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去西藏执行重大任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关键的节点退缩就不要穿上这身军装,不要说自己是军人,那是逃兵。”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上西藏的五千米高原,面临着高反的考验,但作为军人的他们坚信,意志足够坚定,足够顽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北京印刷学院

张坤在服役期间获得“新兵先进个人”“优秀义务兵”和个人专项三等功等诸多荣誉。在张坤看来,自己没有荒废时间去做一个“大头兵”,而是认认真真地做事。“不要怕做了工作没有人看到,时间很长,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耍小聪明不会走远。”

北京印刷学院

退伍时的场景张坤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从西藏回到新兵驻地、回到炮营,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不会忘记用双手上楼梯的日子,不会忘记在战术场上摸爬滚打的日子,一切都历历在目。“离开时就像新兵入营一样,路的两旁列队,一直到营门口,音响里放着驼铃,挨个和战友们拥抱送别,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

北京印刷学院

“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越来越繁荣昌盛,热血男儿,吾爱吾国!”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脱去军装热血犹在

退伍并不是奋斗的终点

一身军装绿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

校园里的他们

继续追求知识与真理

继续为出版文化强国建设而奋斗

《参军报国 不负韶华》

《逐梦青春》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采访:朱越璐 宋雪晴 杨赵星 张怡然

文字编辑:洪宇 董泽慧 白玛央拉 颜荐翔 韩梦

排版:姜合秀

责编:慈妍妮 曹文露

北京印刷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印刷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印刷学院-致敬校园里的那抹军装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