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2020年第4期 · 美育与校史研究专题
本期《美术研究》有5篇美育与校史研究方面的论文,现将论文提要“云”发布。
中国美育公开课,共建美育共同体
—— 范迪安、靳尚谊、尚辉、马菁汝访谈录
范迪安、靳尚谊、尚辉、马菁汝
内容提要:2020年6月2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杂志、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等携手推出的中国美育公开课与《美育日报》在330余万观众线上见证下正式在新华网客户端上线启动,引起了观众热烈讨论与反馈。在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总书记给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了“加强美育”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两个时代命题,强调了美育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回信精神,推动美育发展,中国美育公开课与《美育日报》应运而生。中国美育公开课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项目的延续与发展,将从“大美育”的思想理念出发,涵盖美术、音乐、影视、戏剧等各个方面,邀请全国各地艺术名家共同参与普及大众美育的公益课程直播,打造中国第一个具备连续性、专业性、艺术性、权威性的美育综合在线平台。《美育日报》专栏则分为热点新闻、美育研究、艺术鉴赏、儿童美育和艺术实践等版块,每日面向全社会分享最新美育资讯与美育课程,及时把握国内外美育发展动向,推动全社会聚焦美育、发展美育。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靳尚谊基金会副秘书长马菁汝担任学术主持,围绕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人才培养以及美术教育问题与三位嘉宾展开讨论。
靳尚谊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
马菁汝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美育意义
宋修见
内容提要:“诗教”是中国传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蕴涵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和语言之美,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我们的生命,以消除“汲汲于近功近利”之心态,塑造美好心灵,创造美好生活。
宋修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美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从美育到美校
——蔡元培与北京美术学校的创立
秦建平
内容提要: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北京美术学校创立于1918年,这所始创于新文化运动大潮中的第一所国立美术学府,是蔡元培先生在其“以美育代宗教”学说主导、并身体力行力主美术教育办学实践而创立的。本文“从头说起”,追溯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机构的源头。在晚清新学兴起、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蔡元培先生从著书立说到实际行动,着力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之路,而受欧洲现代艺术影响,他又提出新教育之中的“美感教育”,进而在“以美育代宗教”学说主导下,力推现代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办学实践,而此时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现代美术教育体制中学成归来的郑锦,执掌了政府美术教育办学实践的第一棒,与志向共同的同侪一起创立了北京美术学校,先驱们矢志不渝,孜孜以求,艰难求索,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型,努力构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雏形。
秦建平 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
蔡元培(1868-1940)(图片来源:势象艺术文献库)
叶浅予为蔡元培写像 ,载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委任令第五十一号 · 六年十月三十日》,《 委任令第五十二号 · 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载教育部编审处编纂股《教育公报》第四年第十六期 ,第4页 ,教育部,北京,1917年12月20日,国家图书馆藏
《委任令第五十五号 · 六年十一月二十六 日》,载教育部编审处编纂股《教育公报》第四年第十六期,第5页 ,教育部,北京,1917年12月20日,国家图书馆藏
1917年出版《新青年》封面(图片来源:势象艺术文献库)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署名蔡孑民,载《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1917年8月1日出版(图片来源:势象艺术文献库)
纪念我的老师李宏仁先生
苏新平
夜里传来李宏仁先生去世的噩耗,悲痛之情难以平复。唯有将思绪付诸笔端,表达我对恩师的缅怀和永远的敬意。
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新兴 木刻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完成特定历史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完善版画专业版种拼图的问题。尤其是1950年代以中央美院版画系的建立为标志,高校版画教育体制中亟需开设石版画专业,这样的历史重担就落到了李宏仁先生身上。在当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李先生隐忍负重,以一人之力创造了石版画在建国以来中国美术史中的全新角色,留下了《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像》《童年》等经典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石版画艺术家。
李宏仁先生是开启我石版画创作之路的重要领路人。在他身上,工程师般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敏锐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我记得读研究生期间,无论我在石版画制作过程中遇到任何细节问题,李先生并不急于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暗示、启发等手段,使我从“被动挨打”的境遇中学会冷静分析,从而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事实证明,这种经过严苛的意志力考验最终实现自我突破的做法,正是他以鲜明的个性、态度和气质让学生提高艺术领悟力的有效方式,并由此奠定了中央美院版画系石版画教学的传统基础。
李宏仁先生的艺术人生代表了中国版画现代化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重要篇章。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石版画教学在国内的起步尤其艰难。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石版画丰富的艺术魅力,李宏仁先生不仅亲自到全国各地的印刷厂、私人作坊搜罗合适的石版设备,更以无比坚韧的实验精神,数十年来不厌其烦地对材料设备进行改良、调校,在为世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不断夯实着中国民族版画在世界版画艺术之林中的沃土根基。培根育德,闳约深美。李宏仁先生朴实低调的为人、执着守诚的艺术理念,以及为了版画事业奉献一生的坚毅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实现更美好的愿景。
李宏仁生平
李宏仁,中国著名版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石版工作室主任,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1931年生于北京。
1948年于北京四中初中毕业,后进入天津省立工学院高中就读。
1949年平津解放后回到北京休养身体,到北京团委出版的刊物社负责画图工作。
1950-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与靳尚谊、詹建俊、蔡亮等一起成为绘画系第一批学员,师从徐悲鸿、蒋兆和、彦涵、李桦等先生。
1953-1955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开始了石版画技术的研究和创作。
1954年开始任教,教授素描课等基础课程,同时受李桦先生之命“进入石版画”,开始深入考察民间石印作坊,筹建石版专业教学体系。选定陈立夫著《平版印刷术》与张安治著《石版画技法研究》作为石版专业教学两本参考书。195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创石版画专业课程,建立中央美术学院石版画工作室,任石版画工作室主任。
1966-1967年,由周恩来总理批示,总理办公厅的主任李一氓亲自谈话后,委派其赴几内亚为援建十月二日大会堂设计并制作大型壁画《和平·自由·劳动》。
1972-1973年,由外贸部陈慕华部长委派下属通知,赴斯里兰卡为班达 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设计制作大型壁画《美丽富饶的斯里兰卡》。
1981年当选全国三版展主席。
1981-1982年,主持研制SYAI型艺用石版印刷机,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
1983年赴英国考察交流,并创作了一批版画作品。
1984年任三版研究会会长。
1987年评为院系“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
1990年与谢天研制艺用石版印刷机及磨版机,获文化部颁发“促进文化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三等奖。
1994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
苏新平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宏仁《旧城早晨》 1955年 石版画 27.5×39.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窗前菊花》 1955年 石版画 28×35.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少女像》 1981年 石版画 54.5×39.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迎春》 1981年 石版画 39×54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阳光》 1984年 石版画 56×76.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先生的大智慧
谭权书
1957年夏,我考入中央美院版画系,一年级由黄永玉先生教授木刻,二年级李宏仁和蒲亦庄先生教石版画。这时石版工作室正在筹建期,工具简单老旧,材料缺乏,上课时李先生和同学一起磨石版,腐蚀、印刷、亲自示范,班上有十来个同学,他围着大围裙,忙前忙后地跑来跑去。作业要求每人画张风景,我和两个同学在印刷时都出现问题,虽是按工序一步步地走,结果还是出现“白版”印不出来,一头大汗也找不出原因,最后重画一张。给我的印象,石版画技术环节多,未知数多,是难掌握的画种。三年级选修专业时我报了木版画,班上四位同学修了木版画。
在王府井校尉胡同的老美院校园里,版画系处在 学校的最深处,灰色的墙都是磨砖对缝的十分坚固。在U字楼的北边有三排平房,前两排是雕塑系,最后一排是版画系。这是清代故宫东侧近卫军的兵营,校尉胡同由此得名,木刻工作室在西头的倒数第二间房,顶头上的就是石版工作室。60年代初,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的热潮已过,学校讲劳逸结合,国、油、版、雕各系,到了晚上,版画系灯火明亮,夜猫子不少,我是其中之一,功课做到夜里两三点是常事。石版工作室李宏仁先生的灯光也是常亮着,我回宿舍睡觉前,总会敲他的门,说一声:“李先生该休息啦!”李先生回答:“就回啦!”他钻研石版画有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当时的央美青年教师中,他是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位,给我极深的印象。
1974年我从附中调回院部,其中又经历了开门办学,唐山大地震等许多事,到1980年前后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开始恢复,版画系工作室建设重新上马,各工作室从完善到复兴,到进入鼎盛的时期,大致用了十年的时光。随着改革开放,工作室硬件器物的充实齐备,逐步推进到教学意识,观念的转型,在老一代教授们的指导下,第三代版画家们成为这一时期的顶梁柱,木、石、铜、丝网、插图等各专业齐头发展,构成新的教学体系,可谓群星灿烂。1985年左右开始,央美版画系进入新的黄金期(第一黄金期在1958年前后),全系教师队伍步伐齐整,是代表了新时期潮流的大阵容。继50年代的传统,版画系第二轮成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提高和轮训的基地,大批培养了新一代青年教师,为推动中国版画教育体系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各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就是中国版画教育的样板。李宏仁先生主持的石版工作室,就是优秀的工作室之一。
80年代初,美院开始实行职称制,在讨论李宏仁先生职称时,他出示了自己的石版画作品,并指出现在可以解决石版画创作中各环节技术上的任何问题,印出精美版画,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教学法。有教员质疑李先生创作不够多。当时主持评定的李桦先生表示不支持这种意见。他批评美院长期以来有一些人重创作轻视教学,并形成一种小气候。教员必须重视创作,但创作和教学比,教学是第一位的。教师要有责任心,立志高远,不能随波逐流。在绝大多数教员的支持下,李宏仁被评为副教授。李宏仁对石版画的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数十年一贯的坚持。他的付出绝非是画几张创作可比的。是日以继夜地在失败中摸索的成果。他的牺牲精神,就表现在对石版画种种细节的反复和韧性的操作中。
通过实践积累知识,不只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自我认知的秘笈,是书本上讲不清和无法展示的东西。最后将这些真知,诚实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他的突破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而是像蚕食桑叶那样步步前进,从最微小处入手,因为石版画成败决定于每个细 节,细节一败全盘皆输。李先生的选择是极其难得的,李先生奋斗的理想,在吴长江、苏新平、李帆、李晓林、徐宇、韦嘉等一批批学生们的身上具体地获得展现,他们的石版画创作在国内外版画大展中获得优异成绩,实现了快速超越性的发展,将央美石版画创作的艺术水准推向了前沿高度。
李宏仁先生创作具有的特点,很引人注意,他从创作开始到完成,客观地表现了他教学层面的探索,要求学生做到的他先做到,并有鲜明的审美指向,往往起到了精美范画的作用。如果说《松鼠》表现了黑白石版画细腻、丰富的色调,精微的刻画,而《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像》则展示了彩色石版画的魅力。
李宏仁先生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像》塑造了端庄、温雅,而内心无比坚定的女英雄形象,品味很高,是公认的很成功的作品,这是多年来李先生对石版画套色难题攻坚的成功。把有限的色版叠印发挥到极致,保持多种色彩颗粒的独立性,掌握画面柔美和微妙的过度变化,这是李宏仁先生追求的艺术格调。《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像》是他第二创作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石版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90年代末,王府井校尉营老美院迁校,搬到东郊器件二厂,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校舍被推平,版画系,石版工作室,李先生操劳过半个世纪的地方没有了。李先生也在当年宣告退休,一切都成为历史,成为记忆了。
李宏仁先生面对名利金钱的时代,他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坐冷板凳。面对浮躁的现实,他坚持了寂寞之道,因为李先生有着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大智慧,有一双过硬的肩膀可以担当道义。李宏仁先生是央美版画有突出贡献的、有责任心、最称职最优秀的教授之一。
我敬佩李宏仁先生。
谭权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李宏仁《稻田》 1963年 石版画 27×39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像》 1978年 石版画 52×34cm 中 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 《童年》 1981年 石版画 45×34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 《女人体》 1988年 石版画 38×28.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宏仁《绿荫》 1994年 套色石版 29×38cm
学报编辑部 戴陆/整理
本期编辑/赵晶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