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乘风破浪的北师大“桶前值守”志愿者

北京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垃圾分类|乘风破浪的北师大“桶前值守”志愿者

北京师范大学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京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来到所在社区直接参与“桶前值守”专项行动,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通过“看桶”“守桶”“护桶”,有效劝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推动社区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在居住小区掀起“宣贯条例、垃圾分类、构建城市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新风尚”的新高潮。

下面,一起来听听北师大“筒前值守”志愿者的心声吧~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垃圾分类的号角已经吹响:

北师大的青年学子们已经行动起来!

“不管你是什么垃圾”的问题多么扎心,

都需要老老实实的报上姓名;

堪比生活知识竞赛的垃圾分类细则面前,

一批可爱的人出现了:

他们就是“桶前值守”志愿者们。

//////////////////////

01

周奕璇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三为志愿者周奕璇

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的2019级本科生周奕璇同学以每周6小时的频次已经在六里桥南里社区服务一周。主要负责向社区周边讲解垃圾分类的常识和分类方法,对于错误分类和投放的情况进行纠正和指导,协助居民进行更好的垃圾分类,做好桶边环境清洁和秩序维护,对社区及垃圾桶周边的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其他志愿者分享经验,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

周奕璇谈到,从高考后参与望京垃圾分类,到今年的“爱满京城,共同战疫”、“桶前值守”,志愿活动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在此次“桶前值守”的志愿服务期间,周奕璇全程参与了桶边宣传、指导、清理等工作,希望能够以此推动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我国现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和知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我们携手同行,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共同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02

杨子尧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一为志愿者杨子尧

来自文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杨子尧同学已经以2天1小时的频次在北京市昌平区城南街道龙山锦园社区服务一周。主要负责早晚高峰居民上下班时期的垃圾桶前值守工作。在居民前来倒垃圾时,询问居民是否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居民将垃圾投入相应的桶中,解答居民垃圾分类相关疑问,与居民分享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好方法。

杨子尧认为,参加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既服务了社会,又锻炼了自己。北京刚刚实行垃圾分类,许多居民还不太了解具体的分类方式。对于年纪较大的居民,我会以他手中的垃圾为例,对着垃圾桶旁的挂图进行具体的指导。对于年轻的居民,我会建议他们借助网上资源学习垃圾分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母子,询问我垃圾分类的相关事宜后,母子俩走到路边长椅上,孩子主动打开手机给孩子搜索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孩子朗诵大人听。可见大多数居民还是很愿意参与垃圾分类的,我作为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员,能够带给他们垃圾分类的知识,减少垃圾混扔的麻烦,服务了大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自身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03

张红丽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法学院的2019级硕士生张红丽已经以一天一次的频次在朱山社区累计服务2小时。在服务期间佩戴“社区志愿者”身份标识,戴好“口罩”等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服务时间,履行岗位职责,提供文明服务。并开展宣传,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分类方法;指导和监督小区居民和环卫运输人员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配合做好桶边环境清洁,对桶边垃圾及时进行清理。

张红丽谈到,暑期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她报名参加了社区“桶前值守”志愿项目。虽然服务的时间还不长,但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不仅让青年志愿者们身体力行地参与垃圾分类实践,也可以在“看桶”、“护桶”、“守桶”的过程中帮助和指导市民们提高有关垃圾分类的认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社区暂时还未投放如可回收垃圾等对应的垃圾桶、人们急于上班而随手丢弃垃圾等),但在耐心的劝导和告知何桶放何物之后,大家都有序的将垃圾分类并放入对应的桶中。看着洁净的路面和各相对应的垃圾桶,张红丽觉得实施垃圾分类真的很有意义。尽管有些累,但她很高兴。既“助人”、也“自助”;既“乐人”、又“乐己”,何乐而不为呢?

04

曲申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2019级法学院的本科生曲申,已经以每周三次的频次在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社区服务两周。主要负责在早7-8点的厨余垃圾规定投放时段在桶前值守,按时打开厨余垃圾桶供居民投放垃圾,同时指导居民将厨余垃圾和垃圾袋分别投放,并在8点钟准时结束厨余垃圾投放。

曲申说,在桶前值守期间,他观察到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大多能够按规定正确、自主地完成厨余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投放;同时,部分居民对于相关分类的规定不是十分熟悉,但经过志愿者的指导也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分类工作。曲申不由得联想到,如果有少部分垃圾分类错误,到了统一回收的时候,想要从大量的垃圾中间分出这些投放错误的部分就会十分困难,而志愿者的价值就在于避免这些瑕疵的出现。由此曲申更深刻认识到了开展桶前值守的活动的必要性。

05

王雨晴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右一为志愿者王雨晴

来自教育学部的2019级硕士生王雨晴同学已经以每周三次的频次在石景山区八角街道杨庄南区社区累计服务4小时。主要负责:第一,开展“桶边”宣传。对有条件的社区和有需求的居民发放宣传页,通过现场分类的形式,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分类方法。第二,监督小区居民和环卫运输人员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对错误分类和投放的居民进行再宣传、再指导,现场指导居民进行重新分类和正确投放。第三,做好桶边环境清洁工作,对在垃圾桶周边乱丢的垃圾及时进行清理。

王雨晴说,在值守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不是很强,有很多人在家里并不会将垃圾分好类装在不同的袋子里,而是会选择到了垃圾桶这里再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分类。但是我觉得通过我最近的值守,大家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由于我负责的辖区老年人较多,通过几次的指导,大家更加清晰了应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到了后来大家一般都会自己分好,然后再在倒垃圾的时候询问我分的是否正确。感觉自己还是为垃圾分类贡献了小小的一份力,很有成就感!

06

廖霞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2019级教育学部的硕士生廖霞同学已经以每周三次、每次2小时的频次在荔景园社区累计服务8小时,主要负责简单查看居民的垃圾袋是否按要求分类,若分的正确,引导居民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若分的不正确,为居民讲解怎样正确区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并提醒居民下次将垃圾分开放。以及帮一些不方便的居民(如骑自行车或带小孩等的居民)扔垃圾。

廖霞谈到,今天是站桶的第四天,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站桶前,心里很忐忑,因为自己对垃圾分类并不是很熟悉,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在站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时,根据平时的经验和垃圾桶上的提示,能较准确的分清楚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充分认识到遇到事情,不能先入为主,应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勇敢挑战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站在一排垃圾桶前两个小时,有时需要帮居民将其分错的垃圾重新分类,夏天蚊子多,异味重,日常整理和回收垃圾的工作人员肯定比我们辛苦无数倍,以后自己家里的垃圾要更加精准的分类,尽量减少整理和回收垃圾工作人员的负担。

07

李凯曼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人工智能学院的2018级硕士生李凯曼同学以每周6小时的频次已经在北太平庄街道今典花园社区累计服务30小时。她在上岗前通过自学和居委会培训两种方式学习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背景已经具体操作,然后根据居委会安排,每周三天在早上和傍晚两个居民倒垃圾高峰时间段在垃圾桶前值守。

李凯曼谈到,在参加活动前,我原本以为垃圾分类将会困难重重,已经设想好了如何劝导居民垃圾分类,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和我想象的不一样,社区居民们大部分都非常配合,向他们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认可,而且大部分居民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垃圾该如何分类,尤其是厨余垃圾,居民们都会专门区分。偶尔会有居民操作不当,在我们指出之后也都表示下次一定会注意。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当今社会大家对环保的重视以及对政策的支持配合,非常感动。

08

许亦然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三为志愿者许亦然

北京师范大学

左二为志愿者许亦然

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的2017级本科生许亦然同学已经以每周两次的频次在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开阳里第四社区累计服务6小时。主要负责协助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分发“垃圾分类”的宣传册,还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趣味投垃圾”的游戏。

许亦然认为,“趣味投垃圾”的游戏很有吸引力,前来参与的有散步的老人小孩,还有晨练归来的夫妻。我帮助大家将标有“创口贴”“非金属”“温度计”等垃圾名称的乒乓球,投入相应种类的垃圾桶中,大家都乐在其中,更牢地记住不同种类垃圾的“归属”。而我自己也在帮助居民完成“垃圾分类”游戏的过程中,改正了自己之前对于一些垃圾种类的惯常理解。除此之外,活动时一位奶奶贴心地叮嘱我注意防蚊防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的善意,很温暖。

09

王嘉宁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2019级本科生王嘉宁,已经以一周三次、一次两小时的频次在北京市石河营东社区累计服务8小时。主要负责在社区垃圾桶站旁指导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为不会分类的居民给予耐心讲解,同时捡拾社区内的垃圾并合理投放。

王嘉宁谈到,2020年5月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使得垃圾分类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学生的我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中,对于我个人而言,参与此次志愿活动不仅让我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培养了我的志愿服务意识。对于整个社区来说,向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宣传了环保卫生理念,有利于增强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进而营造“垃圾分类人人知晓,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10

苏晴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一为志愿者苏晴

来自外国语言文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苏晴同学,已经以每周一次的频次在北京市大灰厂村社区累计服务30小时。工作期间同小区的学生志愿者们结成小组,轮流进行桶前值守,引导社区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在居民不理解垃圾分类方法时进行耐心讲解,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早上尽量帮助环卫工作者,努力保证大家不乱丢垃圾,并劝导居民们提前将垃圾分好类再进行投放。

苏晴说,能够为首都垃圾分类做出贡献实在是很有成就感。垃圾分类从开始推行到真正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过程是很迅速的。能加速这一进程,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响应。第一周,很多居民来投放垃圾时并没有提前分类的意识,但在新闻媒体等的宣传以及志愿者们的耐心提醒下,大家逐渐开始有了分类意识。分类标准对于部分人群来说不太好理解,比如社区的爷爷奶奶,我们会现场帮助他们把垃圾正确分类。垃圾分类的从开始普及到深入人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在各方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我们的垃圾分类会越做越好。

11

林艺雯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一为志愿者林艺雯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一为志愿者林艺雯

来自外国语言文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林艺雯同学已经以一周两次的频次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行政区社区累计服务4小时。主要负责向小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早晚在桶前值守,向倒垃圾的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对居民手中的垃圾进行检查和示范;不仅向居民发传单,还要利用转盘、垃圾桶小模型等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并设置布袋、小扇子等小奖品,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林艺雯说,“桶前值守”的志愿工作给了我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首先,垃圾分类的实践让我切身感受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在做志愿前,虽然我已经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但是内心对垃圾分类推广和人们的接受度感到怀疑。但是经过在其他小区宣传以及在自己小区监督垃圾分类之后,我被社区群众的自觉程度深深地震撼了。在进行了两星期的宣传之后,小区群众不仅自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小部分小区的大爷大妈还能互相监督,自觉成立了“巡逻队”,每天排班、站岗,对投放垃圾的人进行监督和宣传教育。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社区居民的温情互动。从前闭门不出,互相之间缺乏认识机会的小区居民们有了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在宣传垃圾分类、共同维护社区秩序的同时,身为志愿者的我们有机会和从前陌生的邻里坐下来唠唠家常、说说知心话,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还能共同对小区的建设提建议。感谢垃圾分类志愿工作,让我们有了一个增进邻里感情、共建和谐文明社区的机会!

12

胡晓琳

北京师范大学

右一为志愿者胡晓琳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一为志愿者胡晓琳

来自2019级外国语言文学院的胡晓琳同学已经以每周两到三次、每次两小时的频次在北京市华源二里社区累计服务10小时,主要负责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向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更换垃圾桶标识、捡拾社区垃圾并正确分类、于社区垃圾桶站旁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等。

胡晓琳谈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为了让垃圾变废为宝,我参与了华源二里社区桶前值守志愿服务,与志愿者们一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小区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发现居民们基本都能做到自觉、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时,老人和小朋友纷纷主动上前与志愿者一起互动、探讨。居民们的主人翁意识极高,向我们反映了很多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建议和意见,例如将厨余垃圾桶改为方便又卫生的脚踏开盖。看到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家园贡献力量,我越发懂得了这份志愿活动的意义所在。

13

杨圆圆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物理学系的2019级本科生杨圆圆已经在天秀花园社区累计服务6小时。她在小区24小时可投放的7个垃圾桶旁提醒前来扔垃圾的居民正确投放,向错误投放和对垃圾分类不了解的居民讲解实用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将错误投放的垃圾移入正确的桶中,向有兴趣的居民分发垃圾分类手册。

杨圆圆说,通过值守,我发现大多数居民能够正确投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我主要负责厨余垃圾的投放,虽然居民知道投放剩饭剩菜,但大约一半人把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一起投入其中,这就导致垃圾在集中处理时要投入额外的人力,所以我会在人们投入前提醒将塑料袋与剩菜分开投放,并用工具帮助破袋。另外,对于部分食物残留,比如玉米棒,大棒骨,坚果壳等不易腐烂的垃圾,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作厨余垃圾一齐投放,由于坚果壳的不易挑拣性,使这项工作也增加了很多难度。一开始我值守的时间较为分散,所以导致在不值守期间厨余垃圾箱出现大量塑料袋的情况。因此我决定分配整块的时间值守,并选择晚上居民扔垃圾的高峰期,希望能提醒更多居民注意垃圾分类。当然,桶前值守的意义并不是增加那几天的垃圾正确分类数量,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让小区的居民逐渐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提高垃圾分类的精准性(垃圾桶旁边蓝背心实力混眼熟)。无论如何,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14

安宇佳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物理学系的2019级本科生安宇佳已经以每天两次的频次在巩华家园北二村累计服务30小时。她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居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并且让大部分居民能够正确使用爱丽分智能垃圾回收系统。如果回收系统的垃圾达到一定数量,主动联系垃圾回收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促进回收系统正常使用。

安宇佳说,在进行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志愿活动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目前垃圾分类系统的先进性,我所在的桶前值守活动是帮助居民正确使用爱丽分垃圾回收系统。该系统可对饮料瓶、报纸杂志、厨余垃圾、塑料瓶进行回收,需要居民进行简单操作,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并且会对投递垃圾的居民进行微信积分返利或积分卡积分返利,返利的数额以垃圾的重量进行计算。居民对于这种垃圾分类返利活动都十分感兴趣,并且积极进行垃圾分类。第一次得知该系统的使用方法,确实让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15

张以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右一为志愿者张以曦

来自物理学系的2018级本科生张以曦,已经以每周6小时的频次在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苑一区累计服务9小时。她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看桶,开展“桶边”宣传。通过现场分类的形式,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分类方法。二是守桶,开展“桶边”指导。监督小区居民和环卫运输人员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对错误分类和投放的居民进行再宣传、再指导,现场指导居民进行重新分类和正确投放。三是护桶,开展“桶边”清洁。做好桶边环境清洁,对在垃圾桶周边乱丢的垃圾及时进行清理。

张以曦谈到,为配合推动北京垃圾分类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参与了社区的“桶前值守”志愿服务活动。在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在垃圾分类点旁对社区居民关于垃圾分类进行普及、指导和协助。在值守过程中,对于配合工作的居民表示感谢,也对没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或垃圾分类有误的居民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并在当场重新进行分类。此次活动旨在将垃圾分类真正的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每一位居民。现阶段本社区的老人明显比年轻人更加重视和配合垃圾分类工作,因而各学校、单位更应加大力度宣传和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北京的垃圾分类还处于初级阶段,相信在社区、团员、党员的带动之下,在大多数乃至所有居民都了解并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后,大家也会逐渐养成习惯,让北京城变得更加美好、宜居。

16

黄一橙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教育学部的2017级本科生黄一橙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北里社区累计服务9小时。主要负责“桶边”宣传,每天在人流高峰期间于桶边职守,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普及;“桶边”指导,帮助与监督小区居民和环卫运输人员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现场指导居民进行正确投放;“桶边”清洁,对于未入桶的垃圾进行清洁。

黄一橙谈到,随着关于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宣传,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都有了一定认识,但在值守过程中仍发现有部分了解不太清楚的情况出现,我作为大学生通过每天的桶前职守志愿服务工作,能够为居民开展正确垃圾分类、推动社区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北京市的市容市貌做出一份贡献而感到光荣。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化的工程,还需要全体居民的共同坚持与长期努力,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17

边忻然

北京师范大学

左一为志愿者边忻然

来自地理科学学部的边忻然已经以每天两次、每次两小时的频次在首都师范大学社区累计服务8小时。主要负责对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和垃圾投放进行监管。“桶前值守”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志愿者监督社区居民有没有正确落实垃圾分类,解答一些垃圾分类的疑问,如果有未正确分类的,需要劝说居民先分好类再投放。

边忻然谈到,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很强,一些居民经提醒或引导后也能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极少数居民态度较差,不能很好地将垃圾分类。有趣的是,在我每次站岗的两个小时里总会有捡拾可回收废品的老奶奶坚守在垃圾桶旁,到垃圾桶里择出自己所需。有时人们在大包的其他垃圾中也混入一两样可回收物,她一样能盯住,于是她接过人们手中的垃圾袋,将其捡出,再分类放到垃圾桶中。这让我感到垃圾分类的井然,拾荒者们在垃圾分类上确实做了不少的贡献。这次志愿服务工作也使我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8

葛俊伶

北京师范大学

来自地理科学学部的2019级硕士葛俊伶以每周两到三次的频次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歇甲庄村进行志愿服务。主要负责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的工作,包括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劝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现场指导居民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和投放。

葛俊伶说,在本次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桶前值守”活动中,首先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为大家宣传和指导垃圾分类的工作,我也提前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从我的小家做起学习、实施垃圾分类。其次,我觉得这种形式很好,聚集了很多暑期在家的大、中学生共同为社区进行服务,相互交流,促进社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最后,疫情期间大家需要佩戴口罩工作2个小时以上,炎热的天气对我们的志愿服务队也是考验,但是没有人抱怨辛苦,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宣传和指导的工作,这也让我看到了青年人在社区中的力量。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路上

志愿者是十分重要的排头兵

用热情协助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充分体现了北师大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感谢有你们!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bnuweixin-

来源:青春北师

排版:左丁元

责任编辑:黄钊艺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师范大学-垃圾分类|乘风破浪的北师大“桶前值守”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