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电影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电影学院

近年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今年六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更加清晰,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意见更加细化。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可以对国内外两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能够始终与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同步,有效地促进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自电影诞生以来,她就一直是全人类分享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而通过电影教育领域的交流,世界各国的电影教育者可以了解彼此的关切从而增进双方的了解。世界各国电影人在相互的理解、包容与合作中,一起拍电影,一起看电影, 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理念。

北京电影学院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是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建校70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中国和世界的电影事业培育了许多电影工作者,他们之中的很多人,现在依旧活跃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使者。

北京电影学院历届校友拍摄的优秀电影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世界各国的观众通过这些电影作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社会。同时,我们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也通过各种电影节和电影作品展了解到了世界电影的发展方向。

北京电影学院一直重视电影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校不断在电影教育国际化的层面推陈出新。我们积极探索与实践,结合电影艺术特色,建立了电影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

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国际化亦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任何一个高水平的大学都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一定是要有学生的流动,教师的流动,有国际的合作。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对于新时代我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一、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国际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是反映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北京电影学院依据电影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分别于2013年及2016年设立了电影制作英文授课本科国际班和电影表演本科国际班。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他们的留学目的地。以2019年秋季学期数据来看,我校共有长期留学生234人,其中学历生155人,占总人数的66%。

北京电影学院

图1-2015至2019留学生规模图

北京电影学院

图2-表演国际班的留学生演出成功

北京电影学院

图3-电影制作英文授课项目的留学生参加国际电影工作坊

北京电影学院

图4-上合组织国家电影制作项目的俄罗斯学员在拍摄短片

北京电影学院

图5- “一带一路”国家图片摄影培训班的学员们在学习中

北京电影学院

图6-汉语预科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

北京电影学院还积极配合国家外教战略,建立有针对性的国际教育项目。如2018年建立北京电影学院金砖国家电影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建立上合组织国家电影制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北京电影学院于2018年成功申报北京市“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设置了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图片摄影培训班,“一带一路”电影预科班,电影人才紫禁城奖学金及多门与 “一带一路”相关的电影专业课程。为了更好地优化留学生教育,在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培养国际人才更为精准,有如下方面的思考:

1.招生向重点国家倾斜,择优吸引高质量生源

接下来应该根据具体国家生源的基本情况,按照区域和国别制定相应的招生及宣传战略。一方面要考虑他们对于目前以汉语为主的教学体系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要考虑留学费用及回国后就业出路等情况。而对于那些汉语水平好,学学习能力强,有着突出的教育背景和创作经历的外国留学生们,我们应该发挥奖学金的吸引优势,突出奖励优秀学生的作用,实现奖学金效益的最大化。

2.继续支持已有的项目,努力建立更多的项目

学院应该继续投入已经建立的来华留学项目。举措可以包括扩大招生宣传,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培养质量。让这些国际项目不仅体现在生源来自国外,我们也要努力做到理念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今后我们也可以考虑增设英语授课的硕士研究生项目或者其他针对特定国家,区域或国际组织的国际教育项目。这可以让我们的国际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

3.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多措并举持久发展

今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还应该继续重视这个区域。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把重点发展的区域锁定在东南亚和东欧。我们应该多在这些区域多举办教育展,和当地的高中取得联系,以优秀毕业生为榜样,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短期及高层次专业培训项目也应该是今后我校需要重点扶持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影响面大,效果也更加直接,也可以为我国特色外交做出新的贡献。

在“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总方针下,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将会顺应世界电影教育的发展潮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电影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师资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

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具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外籍专家学者的融入程度更是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反映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引进国外智力在推进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起到的助推作用更为关键。积极引进艺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创作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外籍电影专业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执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国际影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升学校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

引智引才工作与国际交流合作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北京电影学院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电影学院”为目标,通过设立“境外专家讲学基金” 以及北京市和学校各项人才引进项目,配合“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规定”的相关便利措施,不断调整政策与经费上的支持,鼓励学校各部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若干年来,不断有理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专家和学者加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大家庭,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注入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无论长期来校讲学的教师还是短期来校交流的专家,他们通过不同的教学平台,如“摄影系电影制作国际班”,“表演学院国际班”,“导演进课堂”,“电影工作坊”,“学术放映及交流活动”等多样的授课方式,激励着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北京电影学院学子。他们热爱教育,讲学足迹遍布欧洲、亚洲、美洲、澳洲、非洲,在国际电影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引入最具世界前沿性的电影专业知识。

北京电影学院

图7-北京电影学院名誉教授丹麦著名导演比利奥古斯特导演进课堂活动(导演系)

北京电影学院

图8-摄影系电影制作国际班特聘教授多米尼克·董特宁中法青年电影人工作坊导师

北京电影学院

图9-意大利罗马电影实验中心院长阿德里亚诺德桑提斯电影表演中的特写镜头和模仿训练课程

北京电影学院

图10-境外专家讲学基金项目德国电影大师沃纳·赫尔佐格学术放映及交流活动

北京电影学院

图11-法国著名导演让保罗拉佩诺导演进课堂活动(文学系)

北京电影学院拥有优质的国内外影视教育资源,依托与各国际知名影视院校、各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以及各国电影管理机构、协会多年合作的专业经验,我校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全方位提升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以2016年至2018年期间数据为例,北京电影学院共举办了来自30多个国家,16场有影响的国际学术放映及交流活动,共计邀请中外影人50余人,包含专题放映,学术讲座,大师进课堂等,丰富的主题内容使其成为学院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其中通过国际学术放映及交流活动,我校成功聘请世界级著名导演比利奥古斯特先生(丹麦)和马基德马基迪先生(伊朗)为我校名誉教授,一方面为我校师生带来更为国际化的电影专业课程和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为北京电影学院未来整体国际化发展工作,尤其是对外交流与合作领域建言献策。

另一方面,我校师生优秀作品频频在海外亮相,且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智力人才通过这个装在“铁盒子里的大使”了解中国高等电影教育,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拉近了他们与中国的距离,与北京电影学院的距离。在当今变革、挑战和机遇共存的背景下,学校应当继续扩大开放,提质增效,协同合作,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未来学校要在更高层次更大格局上融入全球教育发展,大力吸收借鉴世界教育强国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深度嵌入外交战略整体布局,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因此,对于今后师资国际化方面的工作,有如下思考:

1.加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来”,提升教学国际化。充分整合利用科技部引智司,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等相关引智项目、北京电影学院境外知名专家讲学基金或其他各项引智引才项目,以及我校承办的各类国际电影节展等项目平台,引入优质国际师资力量,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在未来五年中引入兼具较高艺术造诣以及英语或双语教学能力的外籍专家教师数名,为推进国际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和国际合作项目做好人才贮备。同时建立健全《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实施各类各级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讲学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教学、科研和创作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愿意来校投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氛围。

2.拓展国际学院建设

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着手,推进国际学院建设以迎接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新要求,从而使高端海外人才有施展拳脚的平台。硬件方面,结合怀柔新校区建设,学校会在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国际学院的投入。软件方面,国际学院建设要加强开发自身的教学功能,引入具有一定业内影响力的电影教育者,完善深化国际合作机制,实现国际化办学常态化和标准化。在未来的五年中,计划与世界知名的影视院校合作成立学历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实现院校师资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此外,可以设立国际艺术院校工作室,吸引一批高端国际艺术院校和高端外国智力入驻,开拓创作、教学、科研的新空间。

三、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实践育人的积极探索与思考

近些年,我校积极推进影视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深耕特色品牌活动“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举办及承办优质国际电影节和电影文化交流活动,使国际电影节展逐步成为实践育人的新阵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北京电影学院

图12-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

北京电影学院

图13- ISFVF学术采访

北京电影学院

图14- ISFVF宣传片拍摄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是正式列入我校教学计划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的正式赞助和支持,经过十九年的积累和发展,已逐步成长为知名度较高的国际学生影展。ISFVF影展通过竞赛放映、特展交流、导演进课堂、学术采访和主题论坛等活动,深入专业课堂,丰富教学资源,推动国内外电影教育的相互交流和借鉴,逐步建立与世界电影教育充分接轨的北京电影学院短片创作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对专业教学与短片创作的思考和改进。

北京电影学院

图15-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奖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

图16-北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活动筹备

与此同时,为更好的服务推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大政方针,依托于北京电影学院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业界资源,师生们深入国家大型影视文化活动最前线,承办了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和两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评奖工作、组织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之“亚洲影视周”的三场沙龙活动,并连续三年参与“金砖国家电影节”短片单元的影片选送和评委组织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

图17-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席罗伯·明可夫电影学院交流活动

北京电影学院

图18-“亚洲文明对话”亚洲影视周活动

北京电影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科研和各类社会实践。而电影节展为学生们搭建了国际化的实践平台,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我校国际化的发展与交流,更是丰富了学生们专业实践的活动,为他们自身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1.学以致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电影节展是专业教学实践的平台,学生们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历练,在收获中成长。

ISFVF影展的专业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们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影展工作头绪繁多、环环相扣,从竞赛选片、特展策划、影片制作、新闻宣传、视频剪辑、翻译交流、陪同接待到评奖闭幕,各院系的学生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影展每一环节的工作增光添彩。他们在专业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在这里尝试和践行,尽管过程中难免会经历挫折,但收获更多的是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令他们难以忘怀的兴奋、喜悦与成就感。

国际电影节展也是校外实践的延伸拓展,对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奖的工作中,学生们会直接面对来自社会、业界的标准与期待。无论是在国际影片邀约、选片评奖、国际评委陪同、还是活动组织与宣传策划,他们需要将掌握的电影专业知识融入到评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思考与调整,才能胜任这些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2.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电影节展的实践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如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创新潜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能在此得到充分的锻炼。

秉承“学生影展,学生办”的工作理念和导向,ISFVF影展的日常管理与筹备组织均由学生志愿者工作团队完成。学生志愿者团队下设五大部门19个组别,总人数达200多人。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志愿者们需要在工作中互补互助,不断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和运转正常。与此同时,团队层级明确,学生负责人要学会与他人高效地沟通,锻炼自身的领导力与统筹组织能力,赢得伙伴们的信任,进而开展工作;而其他志愿者则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各尽所能,善于向他人学习,在协作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电影节展的工作虽有既定模式可寻,但历届的形式风格、主题单元、选片评奖、活动策划,以及所面对的未知挑战和困难却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学生们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以往的经验和做法来应对这些变化。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迎难而上,灵活应对,在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寻找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解决办法或方案。这是在电影节展的实践中不断锤炼的一项核心能力,也为学生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增添了更多的竞争力。

3.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文化自信

电影节展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这样的实践中来,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事,鉴赏到不同品质、风格各异的成熟佳作,在工作与交流中切实地体会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新一代的年轻电影人本身就处在一个元多文化共存且相互交融的世界,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立足影节、放眼世界,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和多维度的视角去认识、了解他国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对自身的成长、乃至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而对中国文化将会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希望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地开展对外开放,助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国际交流学院:李苒、左岩、刘北北、王碧鹤

北京电影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电影学院-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