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弦歌不辍;淙淙时光,不忘初心。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脚步,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体育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体育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始终与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贡献北体力量和北体智慧。在67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孕育了大批立德树人、潜心治学的名师,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文脉。今天,我们梳理北体老一辈名师名家的事迹,重温他们高尚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彰显他们学术之路的辉煌足迹,以求传承好北体学术命脉,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为建设体育强国多做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今天,我们带来《高强、尹吟青:北体学术伉俪 共同的理想与热爱》。
尹吟青,1933年1月出生于河北平乡,195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51年转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54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体育学院生理教研室工作。
高强,1929年5月出生于天津,1949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1953年毕业后分配至山西省教育厅,1954年因工作调动至中央体院生理教研室。
高强、尹吟青的研究成果《肌纤维组成无损测定方法和仪器》于1988年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及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强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体育科技荣誉奖”。尹吟青1997年凭借《运动型骨骼肌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的研究》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曾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工作贡献奖”奖章及“老体育工作者荣誉奖”奖章。二人于2004年6月获得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委员会颁发的“运动生理学开拓者”奖。
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办公楼旁,有一排老杨树,粗粗的树干、茂密的枝桠。高强和尹吟青夫妇喜欢到树下走一走、看一看,不仅仅因为这排树是他们在50年代刚入校不久亲手种下的,更是因为他们见证了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就像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倾注了心血,收获了成长。时光被印在了年轮里,而光阴的故事也留在了高强和尹吟青的记忆中。
初识相遇:与体大结缘
高强和尹吟青相识于北京大学,高强是北京大学49级学生,比尹吟青高一级。毕业后,1954年高强、尹吟青来到了中央体育学院。那时候的中央体育学院刚建校不久,还在建设阶段。高强穿过体操馆前堆满砖瓦的小路,走入了中央体育学院的校园。刚刚毕业的他们才20来岁,被分配到运动生理教研室,指导他们的正是国内运动生理学的开拓者王义润王老师。当时,王先生给专二的学生讲人体生理,高强、尹吟青和几位青年教师一起承担起他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任务。回忆起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高强、尹吟青始终难忘:“头一次上讲台,北楼三楼的大教室能做200多人,后门开着,前门也开着,没有扩音器。那日子真不好过,腿发抖、头发晕,最后听到下课铃响,总算松了口气。问问刚来的同事,情况和我俩差不多。”他们收集资料、写出教案,学着王先生讲课。随后,苏联专家来校给研究生上课,他们就一起去听课。慢慢地,他们的讲课水平有了提高,与此同时,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想真正讲好一堂课必须要联系体育运动实际,学生们才能爱听,并且将理论运用到运动实践中去。对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的高强、尹吟青来说,体育领域还是有些陌生的。为了讲好课,他们又不断地研究体育比赛、观摩技术课教学,向教练和学生们请教。
青春插曲:在磨练中成长
1969年,高强、尹吟青背上行囊,开进了苍茫的三晋大地。他们来到山西省长治市的屯留县干校。“刚去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只有小米粥和玉米面窝窝头可以吃。我们种过高粱、小米,后来开始种水稻,那时候山西人没有种过水稻,要去捡肥料、积肥、除草……后两年我就负责养猪。随着水稻试种成功,猪也饲养大了,生活就有了些改善。可以吃到米了,还有当地人不吃的猪下水等。” 高强回忆道。在屯留,高强、尹吟青和这片贫瘠的土地较量了整整4年。4年之后,当高高强、尹吟青成长为了种水稻和养猪的好手,这时,由于工农兵大学生招考恢复,当年的大学教师纷纷被调回原单位,高强、尹吟青一家也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回到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回到久违的北京体育学院。
70年代初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还属于停滞的状态。回校后,尹吟青被分配到了学校的青训大队,作女排队伍的跟队医务监督工作。在当时的女排队伍中,就有女排名将陈招娣、曹慧英等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尹大夫”。尹吟青承担部分队医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队员的表现和状态,和教练员一起制定训练计划。而此时,高强则来到了内蒙,辗转几个城市,讲授解剖、生理、运动保健课程,开展体育师资的培训工作。
科研教学:以匠心创造突破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1978年3月31日,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虹云字正腔圆、饱含激情的朗读着,人民大会堂里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扫文革以来长期笼罩在科技工作者心头的阴霾,让我也倍感振奋,攒了十年的劲儿恨不得一股脑地全部用出来!”深受鼓舞的高强在图书馆埋头阅读生理学方面的书籍,他明显地看到了国内生理学发展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国外众多的学术成果令高强感到震惊,尤其在运动员选材和训练上的肌纤维类型的研究,更是令高强兴奋不已。当时的中国肌纤维类型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真空状态,发现了运动生理学的空白,高强就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尹吟青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简陋的实验条件使肌纤维类型的研究无以为继。虽然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但是研究肌纤维类型的想法却一直留在高强的脑海里。就在高强、尹吟青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等来了一个机会。80年代初期,学校购置了一批先进仪器:气体分析仪、超声心动仪、肌电仪和可以进行肌电、心电、脑电测定的八导仪,两人开始着手科研。
专注于肌纤维类型研究的高强、尹吟青沉浸于肌肉活检的实验当中。为了支持实验,当时的国家体委给予1万元科研经费,学校提供了实验用房,高强、尹吟青四处拜托出国的同学朋友,大家千方百计从海外采购肌肉活检针。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活检取肉作为有创性的实验,很难被运动员和教练员认可。高强、尹吟青一边积极做工作,一边努力联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尹吟青只得不停往返于北京和上海,借助上海生理所的帮助开展实验。每次取得运动员的肌肉后,尹吟青就带领学生将肌肉块用干冰保存冷藏,坐飞机到达上海,利用上海生理所实验人员下班后的夜间使用实验室开展研究。数不清多少次的往返,记不清多少个日夜,高强、尹吟青和他们的研究生就这样在科研的道路上扎实前行着。
高强、尹吟青老师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六年的时间,高强、尹吟青完成了250多例青少年肌纤维的活体检测,成果引起了国家体委的关注。此时,二人又萌生了新的想法。由于肌肉活检操作较为复杂,需要许多仪器的辅助,同时很多运动员、教练员对于活体取肉还难以接受,高强、尹吟青想找到一种替代的办法,来测定肌纤维百分比。
研制肌纤维组成测定仪器的过程是对高强、尹吟青研究能力的考验。1987年12月,高强、尹吟青课题组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共同研制的肌纤维组成测定仪通过部委级鉴定,该仪器为国内外首创,是选材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高强、尹吟青实现了肌纤维组成的无损测定。在那个年代,这一研究突破对于运动员选材有着重要的意义。1988年,他们获得了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国家发明奖。高强、尹吟青开创性地发明了无创的肌纤维测定方式。
直到他们退休,肌纤维类型研究的意义与影响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界的争论热点之一。对于肌纤维研究,二人仍旧有着很多想法,充满着热情。高强的学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前院长王瑞元说:“高先生、尹先生思路清晰,科研方面非常研究,对学生在生活上非常关心,在学习上要求严格,对我们的成长帮助影响很大。”
多彩夕阳:相依相伴,初心不改
1996年,高强、尹吟青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退休后,也没有完全停止工作,曾帮助杂志报刊进行审稿,编写书籍。前几年身体还可以,我们有时会一起到校园中看看,拍一拍校园的风景、四时的风光,北体大培育了我们,锻炼了我们,也造就了我们。我们和北体大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高强说。“岁数大了,我们的身体也不像刚退休的时候了。现在,他喜欢在家摆弄电脑、手机,上网看看。” 尹吟青说,“买来新手机、新电脑家人想帮忙给调试、安装他都不让,偏要自己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弄明白,跟年轻时候做科研一个样。”2019年10月1日,高强、尹吟青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激动地等着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就在国庆节前夕,高强刚刚收到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将纪念章摆在了书柜中所获证书和奖章的最中央:“这枚纪念章,是我获得的最大的荣誉。”
教学科研中的好搭档、日常生活中的默契伴侣,两位老人如今已经携手走过近7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说,已经过了大家所说的“金婚”“钻石婚”,但是没有特殊的仪式庆祝,在他们的生活概念中,一切都是平平淡淡,踏踏实实,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对于高强、尹吟青而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
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两位老教授将往昔的故事娓娓道来,将肌纤维研究的基本原理思路清晰地解释给我们听。他们表示,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他们一直在通过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关心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为学校取得的成绩而欣喜。
感谢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更感谢两位老教授用自身的经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带来了感动。祝两位老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推荐阅读
从国家男篮队员到著名运动生理学教授的“跨界人生”
缪进昌:新中国运动解剖学开拓者
一位怎样的恩师,令女排名将陈招娣终生难忘?
北体官微 | 20200902期
内容来源 |党委宣传部、《北体名师路》、《情系北体》、党委统战部、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编辑制作 | 党委宣传部
文字撰写|卢 雪、彭 昊
校对监制| 秦培栋
责任编辑|卢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