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BISTU共克时艰
编者按
书山引路,满园芬芳;九月知秋,师恩难忘。
今年9月10日是全国第36个教师节。
过去的一年,我校评选出校级育人先锋29名,他们是我校优秀教师群体的代表,更是我们身边的师德榜样。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甘于奉献,努力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者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者。今天,官微特刊发其中5位师德标兵践行初心使命的风采和故事(按姓氏笔画排序),希望在凝聚起我们信息科大广大教职员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继承发扬我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教师节
浇花育桃李,桃李遍天下
李宁:
心中有“爱”的院长
李宁1985年毕业于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后留校工作至今,现担任我校计算机学院院长。35年来,他始终勤勤恳恳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不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把教书育人摆在首位,热爱学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各项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2011年被评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评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2017年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
热爱教师事业,不忘从教初心。源自于年少时的一段经历,李宁对“一个好老师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深刻的感悟。李宁6岁在上海读的一年级,第二年回北京上学,那时上海的一年级小学生还没学到乘法,北京的小学生都学过了。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李宁背乘法口诀,由于没学过背不下来,老师让李宁到门外站着。“不会就不会,干脆我就不学了”,结果荒废了一年。后来由于搬家,李宁又换了个学校,幸运的是这回碰到了一个用心发掘学生优点的好老师。老师发现他的字写得好,就鼓励他,并让他担任了宣传委员,“老师能让我当宣传委员我特别惊讶,我一直以为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个差学生”。自那以后,李宁开始慢慢有了自信,后来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这个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李宁回忆说,“后来在选择职业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从教,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名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好老师”。
“成为一名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好老师”是李宁简单而朴素的从教初心。怀揣着初心,他一路向前,一晃走过了35年。这35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李宁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师变成了一名教学科研成绩丰硕的教授;从一名普通教师变成了带领学院发展的掌舵人。可无论这一切怎么变,从教初心从未变过。李宁将初心化为前进的动力,将爱根植于教育,对教师事业越来越热爱,脚步越走越坚定。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坚守立德树人使命。李宁先后参与多个专业的建设,开设了多门新课,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软件项目实践”引入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校内多项奖励,课件向全国多所大专院校推广。所教授的课程“计算机导论”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并被市教委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获评北京市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16年来培养了约70名研究生,保持了较高的培养质量。仅2019年,所指导的研究生4名,2人获校级优秀论文。指导本科毕业设计5人,1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些入学分数垫底的学生以及一些有品行缺陷的学生,在他的培养下,进步显著,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此外,在任院长的同时曾担任本科班主任,身体力行深入学生管理的第一线,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
热爱本职工作,心系全院师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李宁领导全院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了各类学科和专业评估,网络工程专业正式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认证申报得到受理;成功牵头申报三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平台,学院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引进数十位青年学者,学科和专业力量不断加强,计算机学科成为全校最受考生欢迎的学科。作为院长,李宁注重制度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在人才引进、考核晋升、评优奖励、招生分配、学位评定等等方面始终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把计算机学院建设成为快乐指数高、师生关系和谐的学院。他关心、培养青年教师,近几年担任了近十位青年教师的导师,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和学术沙龙,选拔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帮助他们争取科研项目,选拔重用年轻干部,让年轻有为者脱颖而出。对于自己,李宁同志坚持严格要求,从未因私事耽误工作,几十年来为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他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办公室,但他所在的办公室的大门却一直向师生们敞开,任何人有事都可以随时来找他,而且问题基本都会得到解决。他的工作深受认可,2012年以来,历年考核成绩优秀。
热爱计算机专业,立足行业发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李宁主持编写的国家标准《可扩展置标语言XML 1.0》和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XML使用指南》为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出版发挥出重要作用,被数十部国家和行业标准所引用。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编写的《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改变了我国各办公软件的文档不能相互兼容的局面,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信息安全起到作用,同时得到国内外主流办公软件厂商的支持,提高了国内办公软件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了办公软件市场的发展。十余年来,李宁作为中国派出专家,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档信息处理标准化工作,始终无偿奉献,为我国在国际文档信息标准工作中争取发言权和主动权。
热爱科学研究,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李宁先后主持“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863”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它项目30余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7部;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同时,他积极投身学术公益,提高学校和学院的社会声誉,扩大对社会和行业的贡献度。目前主持“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主持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中心的工作。参加北京电子学会的工作(任副理事长),任计算机委员会主任。
陈永存:
勤于钻研、勇于分享、甘于奉献的体育人
陈永存,硕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1996年7月来到我校体育部工作,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北京市体能协会教练员、北京市大学生台球协会理事、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裁判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员。陈永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立德树人,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教练员,2019年获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德标兵。
善于思考,勤于钻研,教学科研成果丰硕。陈永存在体育教学岗位上工作24年,一直刻苦钻研体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他看来,体育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多年来,陈永存坚持边教学,边思考,边凝练。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学者型体育人”。他主持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课题1项,参与导师团队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公关课题2项,校科研课题1项,课程建设项目1项以及教学改革项目2项,高教研究课题共3项。他先后发表体育学、运动医学、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文章和著作,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他期刊20余篇;参编书籍《中国足球大写真》《中锋绝技》《中国太极拳与防身用法》;《看图学八段锦与五禽戏》《看图学八卦掌》和《看图学形意拳》即将出版。
立德树人,在教学训练比赛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在体育课教学中,最令同学们畏惧的就是长跑。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陈永存知道,学生对于长跑的抵触,大多不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够不能完成,而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排斥,认为“太累了”,“太可怕了”。因此,陈永存创新长跑教学方式,把长跑先是“讲给同学们听” 在长跑教学中传递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体育精神。他告诉同学们:“中长跑能达到强筋骨、强意志的锻炼目的。体能是第二位的,意志力才是第一位的。要战胜自己,树立信心,克服跑步过程中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应,一定要挑战我们自己思想上的惰性和极限。一旦经历过这些,你们就会深深领悟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在思想和精神上鼓励完同学们之后,陈永存开始“带着同学们玩儿”,在训练时采用接力跑、折返跑和游戏跑形式让学生们练习,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调动同学们的热情。训练最后,他“把成绩给同学们看”。在课上每一次他都会记录学生跑动的距离,课后每个学生跑动的距离进行总结,同学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跑动的这么长的距离,慢慢同学们都树立了长跑的信心。
陈永存一直坚持打磨他的体育教学,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体育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沉淀下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有思想内涵的体育老师”。他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引入教学,提高体育课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拼搏精神和责任感。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引入中华武术精神,创新拆招形式讲解动作攻防内涵,激发学生兴趣;在太极拳教学中融入太极文化讲解,使学生领会其哲学内涵。有学生这样评价陈永存的体育课:“陈老师的课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和体魄训练,还有很多精神在里面,很激励人”。
跨行教学指导,做学生摄影课程、创业大赛指导教师,水准不输专业水平。陈永存从小学习摄影,在求学阶段始终坚持这项爱好,大学阶段担任校学生摄影协会主席,组织多次摄影比赛和摄影采风活动;曾担任《新体育》杂志社摄影记者和兼职编辑。2003年其摄影作品《喜迎十六大 感受新变化》获全国网上主题摄影优秀奖;2008年作品《梦》在北京高校摄影大赛获优秀奖;2018年获得中国第十一届摄影艺术大赛优秀作品奖;2019年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职工文化艺术摄影大赛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陈永存将摄影这一爱好、特长,又发挥在了教书育人上。他在学校开设《摄影》选修课为学生服务。全校《摄影》选修课于2007年实现网络平台教学,利用校园网络批改作业和答疑,得到学生好评。2020年疫情期间,陈永存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在摄影课堂中融入思想价值引领,既让学生掌握摄影技术与技巧,又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给理论注入人文理念,使学生意识到社会责任和使命。
让陈永存颇有感触的还有一段跨行做学生指导教师的经历。2019年,一个叫李祺的学生慕名而来,找到陈永存,表达想做一个有关摄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希望由陈老师担任指导教师。陈永存这还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邀请”,虽然心里没有多大底数,但是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他立刻爽快的答应了,并开始全力投入。经过师生共同探讨项目的可行性、发展思路和创新点,从项目选择、申报书内容等方面着手,经历多个通宵达旦,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项目最后顺利通过学校答辩,被评为校级项目。“做老师,能为学生做点实在的事情,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不管是专业内的还是专业以外的,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快乐和满足。”陈永存这样说。
勇担重任,国庆70周年“浴血奋战”方阵带领学生展现爱国情怀。2019年,陈永存报名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庆典活动,这是他作为一名管理者、训练者和组织者第二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陈永存不顾7月的酷暑,在学校运动场挥洒汗水,被推选为旗语发令指挥员和彩车定位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配合音乐准确完成挥旗动作,吃饭、睡觉时音乐都在他脑子里反复播放,并让同事用手机录制反复观看,对着家里镜子一遍遍练习举旗、挥旗和落旗动作。上千次的重复动作练习,让方阵在每一次出发都能整齐划一。陈永存在训练过程中以身作则,顶着烈日和高温,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真正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有的同学生病都不肯休息,充分体现我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浴血奋战”方阵的永不放弃精神和必胜信心。
作为体育部的一名教师,能够参加以此群众游行活动,为祖国庆生,陈永存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他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训练队伍中,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圆满完成国家和学校交给的任务,最终获得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获先进个人奖和突出贡献奖。陈永存回忆那段经历时,激动的说:“那是值得纪念的人生经历,在骄阳似火的良乡机场、阅兵村以及深夜的长安街,我和身边的同学们一起感受青春与祖国一起跳动的脉搏,那是一种荣耀。”
创新教学,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网络平台展现体育教学风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把体育锻炼推到新高度,给体育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状况,陈永存认为,线上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场景交换,而应该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拓展,是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对学生多元化学习的协同运用。带着这样的认识,在疫情期间体育教学工作中,陈永存采用多个平台协同教学,努力探索最佳的“互联网+体育课”授课模式。通过教学授课实践发现,学生更喜欢每周推送给他们的用MAKA制作的课件。创新使用MAKA软件中强大的制作功能,让体育课内容更加丰富,是传统PPT教学无法比拟的。课件采用动图和动感音乐相结合的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和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陈永存担起责任,充分发挥体育人的优势,疫情期间,负责编写文案和制作运动视频。为了带领全校师生在家运动起来,在学校官微上连续推出4期健身视频;为了让同学们尽快见到视频和动作讲解,连续两个多月每天工作超过十几个小时。
陈永存是个不知疲惫,永远以高昂热情、充沛精力做事、积极贡献力量的体育人。为了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陈永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他积极参加太极柔力球和健身气功的学习,将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发扬光大;他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提升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如今,在冬奥会徐徐走近之际,陈永存又积极参加北京市雪上运动协会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裁判培训,积极参与到冬奥会的裁判工作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做一点儿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付出多少我都愿意,并乐此不疲”陈永存微笑着说。
侯军岐:
埋头苦干,把学问做在中国的大地上
侯军岐,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长城学者。兼任我校经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信息化与乡村振兴研究院负责人,北京价值工程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从教30多年来,他始终勤勤恳恳为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不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理想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团结同事,关爱学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帮助年轻人成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陕西省“五四奖章”、“青年突击手”、“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20余项。
科研聚焦农村,愿为农村发展贡献毕生精力。侯军岐是陕西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学者,长到17岁上大学前,他没离开过农村。犁地、放羊、满天黄土、流淌的渭河水,这些苍凉雄浑的画面以及物质的匮乏和贫穷在他记忆中一直是清晰的存在。“想摆脱贫穷”这个简单质朴的愿望使侯军岐从小发奋读书。而当他学有所成后,他心里怎么也放不下那些依旧贫穷的地方和人,“让更多的人摆脱贫穷”的想法久久徘徊在他的心头。于是,侯军岐怀着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深情厚谊,开启了一个学者的科研攻关之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疲倦,将自己全部的激情投入到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上,这一研究就是30多年。侯军岐研究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国际、国内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不同类型科研奖项20余项。侯军岐一生都在项目中奔忙着,忙于旅途辗转、忙于开座谈会、忙于实际考察贫困户及他们将来的就业、忙于调查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等。不过无论怎么忙,他都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做科研我从来没觉得过苦,因为我知道这些研究为谁而做,为什么要做。我会一直做下去,并且带着学生一起做。”这就是侯军岐,一个愿意为农村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学者。
调研足迹遍布四方,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但是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无疑是在农村。这一点,对于一直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侯军岐来说,感受最深。侯军岐说,“通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剩余未脱贫的贫困程度更深,扶贫开发成本更高、难度更大。我们要了解这些极度贫困的地方,就要走入这些村子、农户做深入调研。我要把我的科研做在这些贫困地区,我希望能够通过努力,为中央精准扶贫、有效利用好扶贫资金尽一份力量。”带着这样的想法,怀着赤诚之心,侯军岐带领他的学生们从2017年便开始了最艰苦的调研工作。2017年从8月至10月,侯军岐带领6名研究生日夜兼程,完成了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5个省区、10个县的调研。由于时间紧,调研任务重,他和学生们就选择做夜车,晚上睡在车厢里,天亮抵达便开始工作;吃饭更是简单,面包、火腿肠、榨菜,有条件可以接到热水时就可以改善一下口味吃碗泡面。吃饭睡觉都可以从简,但绝对不能从简的是调研内容和过程。每到一个贫困县,他们都要看安置点、搬出地、就业项目;每到一个贫困村,都要了解村里的人口结构、经济来源情况、医疗教育等情况;每到一个贫困户,都要坐下来详细聊一聊贫困户的想法、生活……就这样,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侯军岐和学生们完成了10几个县,30几个村、100多个贫困户的调研,获取了第一手调研资料200余份,上交研究报告20余份,出版《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分享研究》、《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管理前沿问题理论与实践》等著作。侯军岐的多个村级案例被国家扶贫办收录,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脱贫攻坚决策服务,分享中国扶贫经验,促进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实践育人,在实践中锤炼学生品格,体会责任与担当。“做侯老师的学生比较辛苦,但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这是研一学生咨询师哥师姐关于选导师的问题时通常得到的答案。侯军岐治学严谨,不畏困难,有时候为了调研一两个贫困户,他和学生们不惜在行程上花费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曾经在金阳县调研,当地地势险要,路上要经过33个崎岖的转弯山路,一边是金沙江,一边是悬崖绝壁,汽车要在急弯处反复几次才能勉强上去。这个时候,侯军岐看大家神情紧张,于是鼓励很少来过山区的学生说,“越是这种交通不方便的山区越是封闭,越是贫困,也越是需要咱们来调研。咱们在做有价值的研究,咱们不走形式不走马观花,咱们要搜集最真实、最鲜活、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咱们把贫困地区遇到的问题调研清楚,真实的反映上来,咱们为国家决策服务,让今后的精准扶贫政策更加有力……”侯老师标志性的带着西北口音的“咱们”以如此恢弘的排比气势说出来还是第一次,全车的学生都笑了,同学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同时也都记住了侯老师的话。还有一次,侯军岐带着学生到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泥母猪村调研,他和学生当时都深受震动。整个村庄只有11户人家,住的全是土木结构的危房。调研结束后,学生们都心情沉重,在总结会上,都低着头,一声不发。侯军岐见状,拍拍身边同学的肩膀,说“同学们,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我国有很多这样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现在我们之所以见了这种贫困状态会很难接受,是因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这种脱贫状态大量减少了,在大家的认识当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都达到了小康。”他接着说,“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国家的脱贫攻坚成绩,一方面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和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同学们听了侯老师的话,纷纷点头,逐渐振作了精神,开始热烈地交流感受。这就是侯军岐,在实践调研中“随地取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格锤炼、价值引领的老师。
身体力行,培育莘莘学子,造就桃李满天下。除扶贫减贫研究外,侯军岐还主持中国信息化与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另一个研究:战略管理与种业企业并购整合。这个研究同样需要到全国各地的种业企业、育种、制种基地、农户进行调研。于是,在侯军岐的带领下,同学们又开始出发了。他们调研了数百计的企业、育种、制种基地和农户,从陕西的杨凌到甘肃的张掖,他们像候鸟一样不远万里,一年四季往返于各地的种业企业、育种基地、制种基地、种子市场、田间地头、农场、农户,了解制种技术发展趋势、种业企业经营状况、种子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与种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曾经有一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在接待他们调研时说:“现在做种业企业管理研究的人不多了,看到侯老师和学生们还能沉静下来,坚持为种业发展研究做贡献,我们很感动。”侯军岐的学生黄美霞也曾感慨地说“侯老师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什么是脚踏实地做学问,我在侯老师的影响下,摒弃之前的浮躁,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三年下来,我惊喜地发现自己收获和成长了很多。”是的,侯军岐在学术之路上一路挥洒汗水,而这汗水如同雨露,培育了莘莘学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五年,他带领学生们先后出版了《中国种业研究报告》、《北京种业整合战略及其平台建设管理研究》、《北京现代种子产业整合研究》等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8年侯军岐名下在读的6个研究生,有1人获取国家奖学金,1人获取校长奖学金,4人获学校一等奖学金。
祝连庆: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祝连庆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等八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现任“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五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负责人。祝连庆于1989年进入我校工作,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为国担当、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夙兴夜寐、寒来暑往,奔波于讲台、实验室和工程现场之间,在教学、研究和产业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他深耕生物医学检测、光纤传感、光电精密测量等领域多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百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推动首都发展,服务我校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无远弗届,无坚不入——他是志存高远的科研工作者。1963年10月祝连庆出生在浙江兰溪。从小,父母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父亲为人憨厚幽默,是个热心肠,在生产队干活从来不惜力气,总是一马当先,一个人能顶几个,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认识他的。“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养成了积极做事、不怕吃苦的性格”祝连庆回忆说。他的母亲,善良贤惠,聪明睿智,总帮助邻里乡亲解决难题。“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遇事咱就想办法,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她对儿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她对我们最大的希望是‘要有志气,有作为’”。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祝连庆从小勤奋努力,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1984年,祝连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开始攻读学士、硕士学位,从此“光纤”一根直径仅有125um的细玻璃纤维丝却可以将“光波信息”约束在直径10um的纤芯穿行传播的技术让他开始着迷,利用“光纤”作为敏感元件实现参量检测的“新型传感检测技术”成为了他科研的首要领域。
1989年,祝连庆来到我校工作,他踌躇满志,准备在科研领域大干一场。“这是继光纤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之后,又将光纤应用到了检测领域中的一种新的应用方式,在我国,这个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还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迎头赶上国外水平甚至是超越。”可是,科研起步阶段并不顺利,研究进展缓慢,经常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祝连庆顾不上着急上火,拿出那股子执着甚至是执拗劲儿,开始艰苦的科研攻关。他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天,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晚上干脆在实验室搭起地铺,一住就是几个月。有时遇到难题被卡住,他偶尔会去图书馆看看书,换换脑子。“记得有一次,我翻看的是中国古典诗词,当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时,我似乎看见旌旗半卷出长安的男儿,伴随着雄壮的鼓声,嘶鸣的马蹄声和盔甲沉闷的金属碰撞声,向西远去……我感受到了一千多年前热血男儿对国家兴旺的担当,当时我感觉浑身的血液在奔涌,在沸腾。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使命,我们这代科研人员的使命就是聚焦国家所需,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改变某些技术领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祝连庆回忆说,“从那以后我更激发了斗志,横下一条心攻克难关,无数次的失败试错都当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就这样,祝连庆坚持以国家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带领团队砥砺攻关,奋勇突破,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产业方向,聚焦科技创新关键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医疗机器人、光纤传感与系统、光电精密测量技术与装置等领域开展研究并逐渐收获累累硕果。他主持国家863重大课题、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生物医学检测仪器系列产品,全面通过国家相关检测机构检测认证并进行大规模生产,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完全替代进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提高我国生物医学检测技术领域产业自主创新及市场核心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他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者。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阶段是青年积蓄才能和奋斗力量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潜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祝连庆一直坚守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第一线,手把手教学生、带学生。他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倾囊相授。课堂上,他引领学生迈入专业领域的大门,带领大家紧跟学科前沿动态,用自己的扎实的学识感染学生;实践中,他亲自为学生讲解各种科研仪器,大到结构原理,小到一个功率参数的设定,条分缕析,用严密的逻辑和扎实的作风影响学生。
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当代青年只有胸怀祖国,胸有大局,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不负新时代的厚望。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秉承这样的理念,祝连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增长才干,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他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两弹一星”先驱者的故事,国防装备发展的成果,是他的课堂里洋溢的爱国情怀;抛弃浮躁、投身学术、实实在在搞研究,是他的课堂里崇尚的研究精神;工程安全、人文关怀和伦理教育,是他的课堂里沉淀的雅正之气。
做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引路人。祝连庆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搞创新一定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他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并不遗余力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关系。2019年选派13名研究生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学习交流;接收5名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的研究生来我校开展课题合作;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仅2019年就达近150人次,有效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交流进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稳居学校前列。
多年来,祝连庆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达80余人,他们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生物医疗等领域,有力地提升学校影响力,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高精尖产业发展和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
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是负重前行为建设一流学科而不懈努力的学科带头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校长期受办学条件限制,教学科研用地严重不足,这给教学科研等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如我校党委书记王传亮所讲到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也一直在负重前行,有过贡献,有过辉煌,现在到了爬坡过坎的奋战时刻。” 是啊,信息科大一直在负重前行。抓住新机遇促进新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职员工的凝心聚力,“爬坡过坎”的过程更是离不开大家兢兢业业的辛勤付出与敢作敢为的责任担当。祝连庆作为八十年代就扎根于我校的一代教师,30年间他的情感早已与心目中这个“家”紧紧相系,生命与这个“家”融为一体。在学校艰难的“奋战时刻”,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不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更是以责无旁贷的勇气和担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誓为学校发展增加底气与实力,他誓将学科发展、科研平台建设进行到底。没有场地条件怎么办?“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于是在祝连庆日夜奔波,积极协调下,酒仙桥校区的厂房被改造成了实验室,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是最终迈出了从无到有的重大一步。师生日常生活工作配套资源缺乏,正常运转困难太大怎么办?“困难可以一个一个克服,只要做,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于是,祝连庆又开始日夜奔波,向学校申请,提方案、提建议,最终仙桥校区师生的就餐、洗澡等生活上的问题也妥善得到了解决。如今,酒仙桥校区的主楼墙体上挂着“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等一个又一个有分量的牌子,这些牌子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祝连庆非常重视科研团队建设。他认为,“科研团队建设需要培养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需要培育人文素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能够发挥‘功夫之外’的促进作用,增强责任与担当。”因此,祝连庆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带着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向着科学探索和技术应用的高峰发起冲击。攻关阶段,连续几周都在实验室工作,已经成为科研基地师生的“家常便饭”。同时,祝连庆注重文化建设,推行每周升国旗仪式,推荐优秀师生在国旗下讲话,鼓励大家继承和发扬我国科学先驱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培养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新时代奋斗担当精神。2019年国庆70周年之际,祝连庆大力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组织师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酒仙桥校区策划制作了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把师生刻苦攻关的一个个日夜和生活中点滴的美好瞬间记录下来,向建国70周年献礼。
祝连庆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带头人,当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时,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他已经把仪器科学与技术建设成一流学科定位成下一个奋斗目标。他说,“建设一流的大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不现实,但不影响它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学科。” 2012年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进入了全国前20名,2014年、2017年、2019年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多个阶段性成果。祝连庆表示“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努力,加强与国际、国内顶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探索创新机制、汇聚国际一流人才、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相比掌声与荣誉带来的欣慰,他心中装的更多的是赶超国内外一流的紧迫感和突破技术制约的责任感。春去秋来,变化的是窗外的四季景色,不变的是实验室和办公桌上长明的灯火。他将继续投身于教学和科研攻关一线,为打造一流学科耕耘奉献。
不破楼兰终不还——他是为实现教育理想不知疲惫努力奔波的谏言人。作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祝连庆坚持政治原则,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围绕中心工作,履行民主协商职能。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祝连庆曾特别关注职业教育:“我们国家当前教育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突出,而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为此,2014年,祝连庆委员参加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赴海南的专题调研,考察了20余所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多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企业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座谈交流,就职业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提案报送国务院相关部门,并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近两年,祝连庆继续积极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各类会议和调研考察,深入研究总结,在时任主席俞正声主持的“办好学前教育”双周座谈会上作为代表发言。他参加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等领导带队的“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西部高校发展”、“办出高校特色和水平”等十几项调研和界别考察,多项建议为调研报告所吸纳,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祝连庆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专业讲座,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坚持真实反映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改革呼声和建议,为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履职期间他提交和联名提交提案30余件,部分提案列入重点提案和督办提案,部分提案建议得到了采纳。
黄民:
奋斗、担当、实干的“领头雁”
黄民,1965年6月出生,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机电装备智能监控与信息化”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机械工程教师团队负责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
敬业爱生、奋发有为,他是本领过硬、率先垂范的“领头雁”。黄民从教30年,一直对教学饱有炽热的情感。从讲师到教授,从满头华发到双鬓染白,他站在讲台上,年复一年,却总是意气风发。“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的爱岗敬业并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的职业操守。”带着这样的理念,黄民从教之初就全心投入教学工作,勤奋耕耘三尺讲台,先后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机械控制工程》、《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等主干课程10余门。黄民扎实的学术功底、娴熟的授课技巧、充分的课前准备,再加之“走心”的课堂设计和组织,他的堂课总是精彩纷呈,深受学生喜爱。2010年黄民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014年入选首届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黄民长期从事机电装备智能监控、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研究,2009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学术创新人才。黄民始终认为“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潜心钻研、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品质”,因此几十年来他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曾经有一次,江苏水泥厂紧急向黄民求援,希望黄民等人员进厂测量水泥回转窑运行状态及做故障诊断。当时正值三伏天,加之表面温度高达500度回转窑的烘烤,窑下温度已高达60度以上。在这样的状态下,为了避免高温灼烤,黄民带领研究生戴着安全帽穿着棉袄连续奋战8天。经过艰苦缜密的现场测试和数据分析,终于找到了症结,解决了问题。可是由于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就在他们返回北京的第二天,黄民开始高烧不退,喉咙一周无法发出声音。秉持“潜心钻研、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黄民在科研战线上奋发有为。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级课题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市科技计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3项。在机电系统智能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及装备、智能仓储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管道检测机器人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三大检索29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
在学生培养方面,黄民坚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注重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他立德树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他关心学生成长,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在实践中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自信心。在大学生机器人足球队开展科技创新及竞赛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使我校学生在RobCUP足球机器人世界杯中型组比赛中荣获5届世界杯冠军、2届亚军。对于黄民,学生每一点成长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曾动情的说“我钟爱高等教育事业,工作得非常愉快。我的快乐来自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来自于学生感悟的目光,来自于学生事业成功的喜讯。”
责任在心、勇于担当,他是目标明确、谋划发展的“领头雁”。勇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于机电工程学院的发展,黄民作为院长,他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信息化时代,高校办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院系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该怎么做?方向在哪里?”这是黄民一直思考和谋划的问题。“面向智能装备、智能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能源、电动车辆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需求,适时调整办学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重点培养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领域所需要的、信息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及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黄民带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学院广大教师明确了学院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于是便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拉开了学院创新发展的序幕。
黄民带领全院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秉持“广开资源、延伸时空、拓展内涵”多维度大工程理念,积极组织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机械类专业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教学改革、新专业申报,包括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等。改革建设成果突出、成效显著。其中,黄民负责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与此同时,在黄民带领下,学院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建设了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人才市场急需的新专业。2020年,机器人工程“勤信实验班”将开始小班招生,目前该专业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学科也专门设置了机器人技术研究方向,如今机器人技术方向已成为最受欢迎、发展势头最好的学科方向,该学科方向已获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着重培养从事新能源装备设计制造及智能监控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如今该专业已开办5年,招生就业情况很好,发展前景看好。
凝心聚力、团结合作,他是带队伍、带新人的“领头雁”。黄民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团队建设,他始终认为 “一个可以走得快,但一群团结互助的人才能走得远。”为了让这种理念在学院教职工当中形成更广泛的共识,黄民采取一系列举措。他从各种制度设计入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他注重文化建设,在全院上下形成了“团结互助、和谐至善”的优良院风;在教学科研中,他号召大家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他率先垂范带队伍,2018年,他带领的机械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全国范围内影响力很大的殊荣。2019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机械工程学科成功入选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同年,他带领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育人团队”以及“机电装备智能监控与信息化创新团队”分别成功入选首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黄民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常说“青年教师是我们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直接影响创新活力和未来竞争力。因此,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是不遗余力的。”在他主持倡导下,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系列规划、建立了院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激励政策和机制;构建起多层次、分段式教师成长发展路径,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和创造发展空间。近几年,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如:米洁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吴国新、王立勇、郝育新、苏鹏评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彭宝营、马彬、张君华、李乐、蒋周翔、白龙等一批青年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院获北京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近30人。
五位师德标兵作为信息科大成百上千优秀教师的典范和代表,他们的育人实践充满温度,传递力量。春去秋来,变化的是四季的风景,不变的老师们办公室、实验室长明的灯火;薪火相传,以身立教,信息科大教师勇担筑梦育人使命!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春秋,十万栋梁
万水千山,岁月迢迢
传道授业,不辍耕耘
在全国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我们一起来为信息科大的全体教师们
送上最热忱的感恩与祝福
并道一句:
老师,您辛苦了!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编辑 |李萌
我安好,请放心!战“疫”结束时再相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疫情防控工作延期开学专项工作会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四不两直”检查指导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点击量破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子制作抗“疫”视频,火遍全网!
光影 | 信息科大最美四月天,遥寄给最想念的你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合唱团云合唱:《有一种爱不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心怀家国 用信息科技赋能新时代
万物复苏展新颜,这是你没见过的新校区!
王传亮、王永生到健翔桥校区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和返校复课准备工作
奋斗新校区 | 看照片不过瘾?实拍视频带你走进新校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春不负青云志 报国常怀赤子心”云演出重磅开启
毕业生 | 2020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大先锋人物”
科学防控 | 疫情防控别放松,这些小程序请收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领导班子调整宣布会
重要通知 |@毕业生 即刻起,停止返校
毕业绘本·青春不散场
毕业季| 信息科大永远等你回家
毕业季·青春纪念手册|四年时光,给最好的你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座谈交流会
高考特辑 | 乘风破浪,梦想启航!祝你所愿皆得偿
毕业季 ·学院寄语⑥| 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
毕业“寄” & 向恩师告白 | 都装好了,重要的东西给你夹在衣物里了,放心吧
毕业季·无伴奏合唱MV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我们的故事
王永生校长寄语毕业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我有关
云端告别,后会有期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今日举行
校党委书记王传亮率队到昌平区对接新校区建设工作
官宣!@全体信息科大人,2020年秋季学期返校安排来了!
@Bistuers,返校在即,您准备好了吗?
等你回家 | 所有美好虚位以待,想念你,想见你!
王传亮、王永生检查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小市政工程顺利启动
返校进行时,终于等到你!信息科大学子有话说!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学第一课,书记校长这样讲!开学季 | 体验“全新”的研究生生活,我校2019级研究生校区宿舍转换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