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今天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下列人士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一、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二、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让我们来回望他们感人肺腑的战“疫”瞬间:
钟南山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疫情蔓延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向公众发出紧急呼吁,自己却“逆行”冲往防疫最前线。
钟南山 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一头华发、面色凝重、素有直名的钟南山出现在镜头里,让许多人安心,也给人信心。84岁的他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老院士闭目倚靠在高铁餐车座椅上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让许多人泪目。
“有人传人,特别是有医务人员感染”,“抓住两个要害:早发现、早隔离”,“启动一级响应,目的就是减少互相感染的机会”……迅速判断,精准建议,从武汉到北京再回到广东,钟南山带领团队连续辗转多地,在科学救治和科技攻关两条战线上奋战。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钟南山的话虽简短却有力。
——摘自《共和国的战“疫”时刻》(2020年《求是》第5期)
张伯礼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17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抗击非典前线作出这样的承诺。如今,岁月虽然沧桑了白发,承诺却始终未变。
2020年2月10日,中央指导组专家张伯礼院士(左)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查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指导中医药救治。天津中医药大学供图
大年初三,72岁的张伯礼再次选择逆向而行、直奔武汉。他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马不停蹄地会诊病患、调查疫情、调制处方……让世界看到了历久弥新的传统中医药在抗击重大疫情面前的特色优势。
有人问:“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断然拒绝:“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由于多日劳累,他在武汉前线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仅3天,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肝胆相照,我把胆留这儿了。仗正在打,我不能躺下!”
——摘自《战“疫”:党旗闪耀民族精神》(2020年《求是》第10期)
张定宇
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22时,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
不到1小时,一瘸一拐的医院院长张定宇连接了8个来电。这里收治的基本都是确诊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顾不上已被感染的妻子,张定宇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
2020年1月29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去病房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来,金银潭医院在张定宇的带领下已在火线上连续奋战了两个月。许多人此时才知道,张定宇3年前已被诊断罹患罕见病渐冻症。
为确定病原,他率先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送检;增设病区时,他两天两夜没合眼……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张定宇坚定地说。
——摘自《共和国的战“疫”时刻》(2020年《求是》第5期)
陈薇
2020年4月,一个疫苗研制的好消息传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实验,成为全球首个开展Ⅱ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病毒疫苗品种。
2020年4月29日,陈薇院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后在武汉第一次做抽血复查检测。人民视觉 赵军/摄
这并不是陈薇第一次“与毒共舞”。有人问,陈薇总是搞些“魔鬼性课题”,尽是跟炭疽、鼠疫、埃博拉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疫病打交道,每天和病毒面对面怕不怕?
陈薇的回答斩钉截铁:“穿上这身军装,任何事情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3月16日,在武汉前线的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前,陈薇领誓,军事医学专家组2名白衣战士火线入党。面向党旗,陈薇坚定地说:“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摘自《战“疫”:党旗闪耀民族精神》(2020年《求是》第10期)
他们,当之无愧!
来源 | 求是网
责编丨赵 恒
审核丨杜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