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30日,
中国教育电视台
《全国教育新闻联播》栏目
连续报道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到一线去那里有最好的思政课堂》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
主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
“走进劳模生活”“贴近一线工作”
等社会实践,
把思政课开在工厂中、开在车间里、
开在田野上。
报道以师生走进全国劳模所在企业——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有限公司学习实践情况入手,详细介绍了学校通过实习实践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活动中,同学们在全国劳模、我校2018级劳模本科班学员、兼职辅导员孙志宝的带领下,聆听了老一代劳模时传祥的感人事迹,深入学习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内涵;走进孙志宝工作室,详细了解了孙志宝的劳模成长历程;体验了先进的抽粪设备,进行了现场劳动实践。
“汽车的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管理,都需要新型大学生参与其中,为我们的工作干得更加圆满,为首都的环卫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有限公司
抽粪车驾驶员、全国劳模、我校劳模学员
孙志宝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劳动关系命名的高等院校,学校致力于培养在劳动管理、人力资源、工会组织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实际和生活情况,学校给出的答案是让学生俯下身,深入一线。
“我觉得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通过到一线工作者的工作场所去亲身体验,亲眼看到他们将科技运用于工作中,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现在的工作状态。”
——劳动关系专业2017级学生 蒋林娱
“我们光在书本上学习的,它终究还是浮现于书本上,所以说我们还是要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很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实地观察了解的话,我们是很难得出具体的、很有价值的东西,把它提取出来。”
——劳动关系专业2018级学生 唐成英
除了组织寻访劳模志愿者、走进社区等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红色戏剧等形式,形成了一支文艺轻骑兵,在同学们文化生活中播撒思政的种子,让思政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整体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的话剧社曾经排演过五四运动相关题材的话剧,同时我们还会排演一些劳动主题的舞蹈,编排一些劳动歌曲的广场舞。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引领,传播劳动文化。”
——团委书记 战帅
《丰富思政内涵
让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携手育人》
在合作教学的探索中,学校逐渐找到了一条将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之路。劳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新时代劳模精神,通过生动有趣的上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听得进、学得会、有所触动,从而引导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向劳模看齐。
在“大国工匠面对面”公选课的课堂上,福建省非遗传承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少萍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琳,以“致非遗 敬工匠”为主题授课。课程创造性地采取两位授课教师加一个主题、加一个领域的“211”授课模式,通过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故事,再由思政课老师穿针引线、总结升华,从而推动劳动教育扎根思政课堂。
“我们合作的每一位劳模,或者说大国工匠,都是代表了不同的行业,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讲,我们要把思政课的相关理论贯穿在里面,同时这个理论的贯穿,一定要和劳模或者大国工匠所处的、代表着的这个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这个特别具有挑战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琳
这样的课程创新对学生思政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听了老师自己的经历和讲解之后,我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从兴趣开始培养,然后可以专注地为自己的兴趣努力,就会更有成就感。”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2018级学生
石欣凤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是受了什么生活上的影响,就是要坚持做这个事情。”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学生 徐伟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学校始终坚持把课程思政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在采访中,刘玉方副校长表示:
“我们的本科人才培养,是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把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教务处处长姜颖表示:
“在对老师的评教和评价体系当中,我们融入课程思政的一些内容,引导老师们着重在教学中,能够融入课程思政的一些内容和元素。”
遵循教育规律
加强顶层设计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特色优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字:苏卓骏
视频&图片来源:中国教育电视台
编辑:王俊瑶
责任编辑:郭瑱 文思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