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堃
执着坚定孜孜前往
在奋斗中书写育人华章
ALL FORSTUDENTS
胡堃,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清华核研院博士后,现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印刷工程专业教师。8月27日,由胡堃带领“北京印刷”团队以“三维打印骨修复材料产业化”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北京市选拔赛暨第三届“创业北京”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创新组一等奖。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采访胡堃老师
一直以来,胡堃致力于应用型科研工作,曾指导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先后获得“金印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印刷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多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英诺创新空间杯”文艺创新大赛优秀奖;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作品奖等24个奖项。
眼量长远,勇于科研创新
胡堃有着生物医用材料学学科背景,自2013年进入北京印刷学院以来,他将自身所长与学校印刷特色相结合,开始研究三维打印骨修复材料相关项目。该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团队研发出的人工骨是具有与天然人骨相似的成分和纳米结构的矿化胶原成分;另一方面,团队根据CT数据建立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规格型号与患者适应症部位三维结构匹配的医疗器械产品。
“早在80、90年代初,我所在的科研组曾承担计算机辅助成型制备关节的项目,也就是现在的三维打印。但将这一项目产业化并非易事,不仅要有丰富的科技内涵,前后需要长时间的材料学研究,还需要将其和3D打印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产品开发。”一个项目坚持七年之久,靠的是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参加比赛更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走向产业化。“比赛是对我们的一个验证,获奖只是对我们多年研究成果的肯定,有助于激励我们,能够被行业内外的老师认可,也有助于我们将此项目进行产业化。经过这次比赛获奖,我们想将其实现产业化的信心更足,也正在做产业化的准备,比如融资、商业模式选择等。”
获奖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科研路上,胡堃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在接下来的推进过程中,他更专注于解决时下最为紧迫的问题。比如,产业化实验基地的建设。“非常有必要进行产业化实验基地的建设,因为小规模的样品试制单靠实验室进行是不行的,对于小型净化空间的建设是很重要的。这个是我们的‘痛点’,希望能够得到解决。”
薪火相传,专于教学实践
作为科研者,胡堃不断创新,推动学科融合;作为教师,他传道授业,不囿于课堂,教书育人,不止于浅显。正如胡堃所言,“课堂上我要传授给学生们最新的科研知识,力争让他们学到、学懂。”胡堃以这样的坚持,苦练教学基本功,在教育部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第二届高等学校印刷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荣获了一等奖。光是教还远远不够,最终要落在实处,他引导学生们真正去理解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践。“我希望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甚至是高级工程师。学生必须拥有一个工程师的核心灵魂,这就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竞赛活动,在完成活动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设计、实施、完成成品、测试等。因此我一直都积极带领学生们参加这样的活动。”
胡堃还致力于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他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的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思想的潮流,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他鼓励学生们多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一则进行学术思维碰撞,紧跟行业前沿,二则开拓社交人际关系,积攒行业人脉与资源。“有些学生不擅长表达,通过参加活动、会议,打开智库的大门,更能提升他们的写作和实验能力。只有走出去、走上前去,才能引进来。”
除此以外,胡堃还积极督促学生在专业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在他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漫漫科研路,唯有热爱与专注同行,才能碰撞出炽热。
多年来,胡堃一直致力于应用型科学的研究工作,这份坚守的初心就是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可选择的治疗方案。“3D打印骨修复产品在中国是空白的,我们坚持研究这个课题,一方面是为实现科研人员的价值;另一方面,患者需求、社会需求,甚至是人类需求,是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科研的兴趣也不断增强。对于骨修复材料领域的研究,我们一直在前行的路上,在已经拥有3D打印的数字化人工骨及其制备方法核心专利的基础上,我们团队也将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奋力奔赴未来。”
步步足印
寸寸光阴
那些为科研奋斗的日日夜夜
编织光明的未来
星星关爱
点点真情
为学生铺就一条专业能力之路
通向美好的明天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采访:王紫茜 严心宁
责编:郭宝玉审编:慈妍妮曹文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