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关的英雄儿女:“我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致敬国关的英雄儿女:“我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国际关系学院

你对抗美援朝战争有着怎样的记忆?

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嘹亮军歌?

是烽火连天,枪林弹雨的

上甘岭激战?

还是不计生死,马革裹尸还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国际关系学院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话语深刻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坚定信念。

国际关系学院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

70年前,一群年轻而热血的战士就此集结,为保卫身后的祖国,横跨鸭绿江,在遥远的异国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70年后,战火与硝烟已然远去,但抗美援朝精神,却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永恒闪亮。

在国关,也有这样几位老教师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抛洒年轻热血,保卫祖国和平。从青春象牙塔到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们喊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响亮口号,秉持“祖国有用,人民需要”的坚定信念,伴一首军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诠释着与祖国人民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

请跟随小微

走近国关的英雄儿女

了解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回首一段段难忘的

军旅芳华

点击视频,查看“致敬国关的英雄儿女”采访特辑

绵延征程,始于家乡

迈过坦途,也跨越荆棘险障

朝露轻抚过脸颊

晚霞倾洒于肩头

一路跋涉,奔向远方

热爱祖国,则怀揣信念与向往

不惧前路坎坷,山河沧桑

就在黎明时刻,为祖国奏响嘹亮战歌

国际关系学院

七十年,望中犹记,鸭绿江畔

访谈——王泽槐

现年88岁

国际关系学院原英语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你们来了!”,洪亮而亲切的声音在半掩的门背后响起。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见到我时顿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便是如今已88岁高龄的国关老教师王泽槐。

一一介绍过后,王老激动地握住了我的手,眼中满是喜悦。他热情地邀请我在沙发上坐下。

这一切都发生在王老位于昌平区的家中。老伴前些年去世了,如今的王老一人独住,身边有保姆照料。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身上那件褪色起球的深蓝马甲默默透露着老人生活的简单朴素。虽然已年逾耄耋,但他似乎比寻常80岁老人更加健谈,且思路清晰。

国际关系学院

(王泽槐正在接受采访)

“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我还是记得比较清楚”,王老半倚在扶手椅上,缓缓地讲起当年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1953年,王泽槐21岁,正值风华正茂的他是湖南大学英语系大三的一名学生。前线战事吃紧,因此,心怀报国信念的他毅然决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回想起当年意气风发,青春热血的岁月,王老不禁感慨。与家人短暂告别之后,他便从家乡湖南益阳启程,一路北上,途径武汉与两名战友会合,一起前往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报到。

国际关系学院

(参军时期的王泽槐)

因专业能力优异,在报到后,他被安排至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的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做翻译。从北京到朝鲜,还需要途经沈阳至丹东,最后横跨鸭绿江。前方是未知,迎面是寒风。王老沉吟半晌,说道:“‘冷’是我那时最大的感受”。久居南方的他,一路北上至沈阳,呼啸的北风旋即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再往北,便是丹东。在这里,王老一次见到“真正”的战士——刚刚从前线回国休整的志愿军士兵。他们“晒得真黑”,王老笑道:“我非常震撼”。这里远去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缠绵,更没有剪烛西窗的爱恋,只有手中的钢枪和茫茫的林海雪原。边境线上的战士让他深切体会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卓绝。

国际关系学院

(王泽槐与战友在朝鲜留影)

横跨过鸭绿江,便算是真正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他没有想到,江对岸的新义州(朝鲜城市名)竟然是一片废墟与瓦砾。越靠近战场,就越发感到物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带来的双重挑战,心情也是愈发的紧张不安。数十天奔波劳碌之后,他终于到达战俘营报到。这里共收容着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战俘3900余人。翻译专业出身的王泽槐却在第一天工作时傻了眼。初出茅庐的他每天面临着与各国战俘的交流,“我从来没见过外国人,那时候水平很低的”,王老谦虚地说道。

在战俘营中的工作使他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地提升。除了翻译工作之外,王老还身兼早操训练、夜间巡逻等工作。担任文职工作的王老虽然没有亲历枪林弹雨,但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对他来说也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战争的残酷只有亲历者最有发言权。王老所在的战俘营临近朝鲜人民的一处粮仓,因此美方秘密派出轰炸机,意欲炸毁粮仓,以切断中方粮食供给。“当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落下,整个山坡都快被夷平了”。王老用手比划着炸弹落下时所形成的斜线,语调也逐渐激动起来。听见轰炸机呼啸而过的声音,他旋即在隐蔽处趴下,躲避炸弹侵袭。同行士兵的双腿开始止不住地颤抖。王老托着头,沉吟半晌,平静地说道:“我那时也很紧张”,但这淡淡的话语却透露出他历经人生风雨后的豁达与沉静,这也许就是岁月带来的宝贵财富吧。

国际关系学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停战后,王老跟随大部队将战俘遣返至三八线附近。之后,他继续在三八线上的中方值班军官室担任翻译,处理战后遗留问题。“就是Duty Office”,怕我没听明白,王老解释道“值班军官室”的意思。任务圆满结束之后,几经辗转,王老来到国关任教,并且耕耘讲台数十年,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才俊。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战场延伸至讲台,数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赤子之心,践行着家国信念。

国际关系学院

(王泽槐手持抗美援朝纪念章留影)

国际关系学院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访谈——张真如

现年85岁

国际关系学院原马列主义科研室教师、副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

雾霭沉沉,萧瑟秋风已渐有寒意。紧步登上三楼,张真如老人已在门口等候。老人虽已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抖擞。在简单介绍后,张老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张老声音虽不再清脆却依然铿锵,步伐不再有力却依然稳健。她慈祥的目光让身子渐渐暖和起来,问候和笑脸在不大的屋子里洋溢开,思绪随着洒进屋子里的阳光飘回至70年前的光荣岁月。

国际关系学院

(刚刚参军时期的张真如与战友合影)

当年,美军已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朝鲜战争的动向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还在上中学的张真如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下学业,报名参加抗美援朝。“上海市松江二中,我是从这里参军的。”指着纪念册上的黑白照片,张老回忆道。老照片上的面孔虽然并不清晰,但仍然能辨识出她当年英俊的面庞。张老的目光顿时温柔了,似乎又回到了曾经意气风发的年代。在“保家卫国、参军光荣”的热潮中,16岁的张真如于1951年被批准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次年赴朝参战。

1952年9月8日,在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后,年轻的张真如渡过鸭绿江,正式入朝参战。战场的残酷远非常人所能想象。鸭绿江的两侧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井然有序的街市,一边是轰炸后的废墟和恐怖的冷清。在呼啸北风与连天炮火中,这位连里最小的战士不幸患上了肺炎。“我当时躺在寒冷的地堡里养病。”张老缓缓回忆道。幸而在战友的呵护下,她的病情渐渐转好,也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中与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国际关系学院

(张真如在朝鲜战场上留影)

入朝后张老先被编入修械连,后又担任了文化教员一职。为了让战士们掌握文化知识,不论刮风下雪,张真如每晚都会翻过大山去给战士们上课。“我写过一篇回忆的文章,我给你拿去。”张老轻轻推开了我意欲搀扶的手,起身去里屋,“不用扶,就是上下楼梯费劲点。”张老和蔼地笑着,岁月的流逝没能掩盖她冻伤的痕迹,用张老的话说,“这成了激励我克服困难的永远的记忆”。

国际关系学院

(张真如与团委宣传部学生代表交谈)

翻看曾经写下的文字,张老面色逐渐凝重。“你是说……牺牲的战友吗?”一不小心我触动了老人的心弦,老人嘴角微微颤抖,脸上的每条皱纹似乎都深藏着记忆的碎片。我急忙岔开话题,不想让老人悲伤重现。后来阅读张老的文字,才了解到张老曾亲身经历的“分别”:在一次演出任务中,因敌机扫射和轰炸,张老刚认识不久的战友在路途中不幸牺牲。

回国后,张真如进入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几经辗转,来到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在这里,她为研究生讲授哲学与国际关系问题。“过去和现在的国关学生都很勤奋。”张老如是说。“勤奋学习,忠于国家”是张老如今对国关学生的期望与寄语。

国际关系学院

(张真如手持抗美援朝纪念章与团宣学生代表留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70年前,21岁的王泽槐与16岁的张真如也心怀着这样的信念,奔赴异国战场,抛洒青春热血。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是刚从摇篮里诞生的新中国,是千千万万流着相同血液的祖国同胞。

七十年韶光似箭、岁月如流,七十年风雨征程,七十年红旗飘扬。和平的新时代到来,但征途从未停止。身为国关人,更应牢记“忠诚、勤奋、求实、创新”之校训,继承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用行动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诠释与祖国人民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心中装有家与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致敬——我校参与抗美援朝的四位老教师

国际关系学院

王泽槐现年88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

国际关系学院原英语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

张真如现年85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

国际关系学院原马列主义科研室教师、副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

蒋云现年91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

国际关系学院原国际新闻系主任、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

白振环现年93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

国际关系学院人事处离休干部

重阳节与抗美援朝纪念日如期而至,国际关系学院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委宣传部、团委宣传部共同慰问国关抗美援朝老教师,并由离退休处处长王克楠为他们送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国际关系学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纪念章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象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寓意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彰显了我国不畏强敌、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国际关系学院

王克楠为张真如老人送上纪念章

国际关系学院与张真如老人合影,右一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丁丁

国际关系学院

王克楠为王泽槐老人送上纪念章

国际关系学院

与王泽槐老人合影

国际关系学院

离退休处副处长刘健为白振环老人送上纪念章

国际关系学院

与白振环老人合影

国际关系学院

蒋云夫妇近照,现居苏州

请一同唱响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追忆峥嵘岁月,不负今日韶华

点击视频,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值此纪念之际

向抗美援朝197653位牺牲烈士

致以最深切的悼念!

向我校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四位老战士

以及所有志愿军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本推送视频已同步至

“国关校团委”

b站公众号

看完记得一键三连~

(づ ̄3 ̄)づ╭~

搜索关注

特别鸣谢

国际关系学院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组织慰问并联系采访

感谢受访者本人提供的照片

采访视频部分材料来源于 党委宣传部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视频来源于网络

《英雄赞歌》音频来源于网络

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文字:李荆晶 高锐前

摄影:陈圣源

排版:汪志翔海报制作:汪志翔

视频制作:陈柯然 钟坤原

责编:李荆晶 范炅颖

国际关系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国际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国际关系学院-致敬国关的英雄儿女:“我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