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黄作新,2015年毕业于我校侦查专业,现为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四级警长,荣获厦门市“爱民敬业先进个人”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个人嘉奖1次。
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数字战警”成为推动警务变革的关键力量。黄作新就是一名“数字战警”,他擅长“无中生有”,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线索,灵光一闪间发现蛛丝马迹。
对于数字,“90后”民警黄作新十分敏感,面对一大沓流水账单,他翻一翻就能从中发现可疑之处。他耐得住性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埋头进行数据分析。黄作新曾被借调到公安部开展刑事情报研判工作。在此期间,他为福建公安刑侦部门提供高价值在逃人员线索1581条,为厦门警方提供高质量线索172条,助力破获案件45起。
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卓加罗所评价的,作为一名研判员,黄作新善于精准研判,从一串串数字和文字信息中整合联想、碰撞分析,高效完成重特大案件研判工作和各类重要活动审查任务。
在一般人眼中,数据枯燥乏味;在我们看来,数据可以通过合理联想和数万次碰撞分析,成为有意义的线索,为破案指明方向。
2018年2月,黄作新被借调到湖里分局刑侦大队网安队参与研判工作,而研判分析就是坐在电脑前从数据海洋中搜寻有用的信息。黄作新认为,犯罪分子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反映在数据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他要做的就是还原出看似无规律的数据背后的物理痕迹。
这是一场和犯罪分子的无形博弈。想要打赢一场场“数字战役”、找到数据的物理痕迹,耐心、细致、想象力缺一不可。“在一般人眼中,数据枯燥乏味;在我们看来,数据可以通过合理联想和数万次碰撞分析,成为有意义的线索,为破案指明方向。”黄作新说。
黄作新精心总结各类案件的特点,收集犯罪分子使用的“黑话”及术语,打牢扎实的大数据分析基础。在黄作新进行研判的电脑里,每天都会进行数十万次的数据碰撞,有问题的数据可快速比对显现出来。有时,案件尚未发生,黄作新已经找到蛛丝马迹,从而达到“无中生有”的研判效果。
在2018年的“飓风肃毒”行动中,黄作新发现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有吸毒嫌疑。“他的相关信息中多次提到‘飞行员’‘飞叶子’等字眼,这与嫌疑人基本情况不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研判,黄作新判断这些词是毒贩使用的“黑话”,并以此为突破口抓获了4名吸毒人员。
研判工作十分繁琐,对黄作新而言,六七个小时“不动如山”是常态。他经常要从数十万条银行流水中找到诈骗资金“洗白”的套路,或是一晚上筛查数千人找到可疑人员,这些都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早一秒研判出线索,就能早一些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黄作新说。
早一秒研判出线索,就能早一些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8年8月,黄作新被借调到公安部工作,期间,他高效完成了重特大案件的研判任务以及各类活动的审查任务。
一次,黄作新发现一名网上在逃人员藏在北京郊区,由于难以判断其具体位置,他搜寻许久未果。此时,警方获得了一条与嫌疑人相关的车辆信息。“这会不会是嫌疑人的车辆?”黄作新兴奋起来。后经调查发现,那是辆僵尸车,黄作新有些失望,但没有放弃,继续对车进行研判,发现该车停放位置在北京市顺义区。黄作新判断,嫌疑人很可能就住在这辆车附近,于是顺藤摸瓜,锁定这名嫌疑人。
为了能迅速反馈研判信息,黄作新24小时手机不离身,接到电话立即到岗,争分夺秒开展工作。2019年5月,湖里派出所民警发现一男子疑似江苏在逃人员卢某。但嫌疑人出示的身份证显示姓黄,老家在贵州,与卢某身份不符。接到消息,黄作新迅速核查,并与江苏、贵州警方联系,一小时内就确定黄某出示的证件信息与当地登记的信息不符,且其办理身份证的时间在卢某被网上追逃之后。接到黄作新反馈的信息,办案民警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讯,嫌疑男子很快承认自己就是在逃人员卢某。
近年来,一些不法企业研发违规APP软件,套取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引发“套路贷”犯罪。黄作新参与APP审查工作时,认真总结违法APP软件的特点,通过对企业资质、法定代表人、银行流水等信息的研判,对APP软件进行审查,为减少APP软件贷款诈骗等警情作出自己的贡献。
黄作新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各类专业性课程培训,钻研新型诈骗手段、侦查研判新方法,并将学习到的先进技战法分享给同事。同事表示,黄作新分享的技战法不仅贴近当前研判的大趋势,也能满足一线民警的办案需求,非常实用。
黄作新还根据厦门本地实际,主动在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建立起侦办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模型,引入新的技术手段,结合多警种深度研判,使侦办模型更加精准高效,助力破获多起重大诈骗案件。
撰稿 | 陈清杨 饶倩荣
编辑 | 饶倩荣 孙颖 陈清杨
来源 | 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