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共铸栋梁|冯惠玲教授走进厦门一中开展“数字人文”讲座

人大阳光招生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协同育人·共铸栋梁|冯惠玲教授走进厦门一中开展“数字人文”讲座

编者按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使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共同职责。长期以来,人民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着力点,积极推进与各中学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

人大阳光招生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组召集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管理学部主任、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人大阳光招生

数字人文:文理学科融合下的新机遇

2021年4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福建省招生组赴厦门第一中学开展招生宣讲工作,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以“数字人文:文理学科融合下的新机遇”为题做专题讲座,厦门一中300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冯惠玲教授首先介绍了数字人文学科的诞生背景和人民大学在这一领域的雄厚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文理知识兼备的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贯通,数字人文应运而生。这门年轻的学科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方兴未艾。作为国内**开设数字人文本科荣誉学位并创办专业学术刊物——《数字人文研究》的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在数字人文的教学与科研领域走在时代前列。

人大阳光招生

冯惠玲教授以具体案例为线索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具体应用和贯通文理的学科特色:意大利卡普兰教授利用信息技术重新解释档案内容建设了“穿越”回千余年的威尼斯的“时光机”;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通过对古代人物数据的查询分析,“还原”了古人们的“朋友圈”;上海图书馆搭建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台州仙居高迁村搭建网站寻回古村落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搭建“北京记忆”城市记忆平台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的显著应用,而且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与某一领域,较为全面地反映数字人文的“数字”效用与“人文”情怀,是文理学科融合的典范。通过数字化(载体转换)——文本化(OCR识别)——数据化(提取实体、语义表达)——结构化(知识组织)——可视化(图形映射)的过程和原理,数字人文项目实现了提高效率、发现新知、知识呈现的效果。

人大阳光招生

最后,冯惠玲教授介绍了数字人文学科的相关定义和基础理论。目前学界对数字人文概念的定义大致有四种,即视为一个跨学科与文理交叉的研究领域、以引入计算机工具处理传统人文研究问题为研究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全过程的实践活动以及融入教育体系的独立学科。这四则概念支撑起数字人文多领域、多层次、多内涵的研究,因此冯惠玲教授认为应当以 “伞状概念”或 “大帐篷”式的比喻指代数字人文相关的学术活动,其中包含数字学术、数字重建、数字记忆、数字文化四种领域。数字人文带来的在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知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学术变革,能够吸引更多青年学人投入到这场变革之中。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冯惠玲教授以翔实生动的案例,带领厦门一中的同学们走进学术前沿、感悟学术变革。厦门一中的学生们就VR技术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5G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结合、数字人文的边界何在、高中生如何能参与到数字人文的研究中等问题向冯惠玲教授请教,冯惠玲教授予以详细而充分地解答,并欢迎厦门一中的同学们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参与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人大阳光招生-协同育人·共铸栋梁|冯惠玲教授走进厦门一中开展“数字人文”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