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电话
(010)67392100 / 67396443
学部介绍
城市建设学部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目前专职教师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学部拥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水利工程、建筑学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专业获批2020年度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部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平台,拥有多个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这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已经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校内重要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楼
本科及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
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硕士学位点: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学
博士学位点: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学
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1
师资队伍
学部现有全职专任教师312人,教授95人。其中全职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及海外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等国家级高端人才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北京学者2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等。另外,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2支和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0支。
2
在读学生
学部共有学生3663人,其中全日制专本科生 1757人、硕士研究生1526人、博士研究生380人。
3
教学资源
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
学部下设有14个研究所、3个实验中心。还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
主要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学科主要以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震及城市综合防灾减灾、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新体系设计理论和方法、岩土工程前沿科学问题与新技术、工程结构运维与性能提升及全寿命设计、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与水环境恢复技术、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减排技术为主要研究特色,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5%。
大型地下工程
综合模拟
实验平台
10000T多功能
电液伺服加载
试验系统
岩土力学基础
试验平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主要以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智能交通与信息感知、交通大数据感知与处理技术、道路新材料与性能等为主要研究特色。
教学-研究-展示-体验一体化的智慧交通沙盘平台
城乡规划学主要以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村镇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为主要研究特色。2017年以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为核心学科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北京城乡规划动态监测与可视化平台
成果与获奖
城建学部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近十年,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10余项,年均到校经费超过1亿元。相关成果近十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00余项。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及北京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乡综合规划、交通规划与控制等做出重要贡献。包括为北京新机场、北京新首钢大桥、北京-雄安高速高架桥、20余个城市地铁建设、中国尊、新京张铁路隧道工程、2022年延庆冬奥会等重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直接参与雄安新区起步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石家庄、济南等国内20多个城市的综合防灾规划及专业防灾规划,独立完成多项北京乡镇域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直接参与新一轮北京综合交通规划,园博园、世园会以及冬奥会的交通组织方案仿真,北京副中心交通综合规划等。
学部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0项,北京市精品教材10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其他市级、校级教育教学奖励80余项。2009年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2年通过验收。2013年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获批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土建类创新实践基地。自教育部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城市建设学部共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北京市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学生科技竞赛
国际交流
城建学部已与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金泽大学、日本岛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近20所海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
图左 “一流学科”日本访学团
图右上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暑期交流
图右下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暑期交流
4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重点是京津冀区域)城市与工程建设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基础知识、较好人文素养、较强工程实践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为行业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毕业生经过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基本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环境适应、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检测评估、维修加固、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毕业五年左右,具有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技术负责人的能力。
◆课程设置
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土力学、基础工程学、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地下结构设计、路基工程、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学、建筑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城市轨道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概预算、建设项目管理等
◆ 就业前景
毕业后除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外,可就业于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城市轨道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投资、工程建设开发、建设监理、工程保险、工程咨询等各类机构。从事工程投资理、规划、设计、勘察、科学研究以及施工技术开发、施工管理、工程检测、工程质量评估、建设监理、工程专业教育、工程保险、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土木工程(茅以升班)
◆培养目标
强调“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国际化”,注重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办学特点
1)动态末位淘汰制,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按照加权平均成绩的专业排名进行中期调整,调整人数比例在15%左右;学院将在土木工程专业挑选优秀学生增补。
2)全程导师制,在学院优质的师资力量支撑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导师,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的大门。
3)多渠道国际化培养,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国际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学习、研发、参赛和访问的机会。
4)企业参与培养过程,邀请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培养方案制定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课程设置
考虑对茅以升班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化培养。课程设置强调“重视基础、拓宽专业面”。专业课采用模块化设置,包括土木工程专业5个方向(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及施工技术与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按模块选择。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强化实践训练,以适应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学、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土木工程施工、地下结构设计、路基工程、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学、建筑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城市轨道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概预算、建设项目管理等。
◆ 就业前景
毕业就业率100%,其中攻读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学位人数比例60%左右。可就业于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城市轨道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投资、工程建设开发、建设监理、工程保险、工程咨询等各类机构。可从事工程投资管理、规划、设计、勘察、科学研究以及施工技术开发、施工管理、工程检测、工程质量评估、建设监理、工程专业教育、工程保险、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奥运羽毛球馆静载与动载试验
智能建造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未来国家(重点是京津冀区域)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掌握智能建造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胜任土木工程项目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及领导意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毕业生能在大型央企及国有企业的智能建造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科研院所的智能研发中心等部门从事智能建造相关的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技术开发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并通过自主学习或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学习,在毕业五年左右,具备担任智能建造专业项目技术或管理工作负责人的能力。
◆课程设置
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智能建造导论、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土力学、基础工程学、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土木工程施工、BIM实操技术、土木工程智能施工、自动控制原理、智能建造实验、传感器与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建筑工业化技术、工程系统分析与优化、建筑环境智能化系统、结构智能设计、智能机械与机器人、深度学习技术等。
◆ 就业前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迫使各产业进行变革与升级。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变革战略,我国建筑业也迫切需要制定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智能建造发展战略,彻底改变碎片化、粗放式的工程建造模式。当前智能建造专业的技术人才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急缺符合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我校该专业未来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智能建造实验室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水健康循环以及水系统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预期毕业5年后,能够成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工作单位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课程设置
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有机化学、水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土建工程基础、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水工程经济、水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
◆ 就业前景
毕业生除读研或出国深造外,可就业于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建设、运行管理等企事业和政府机关管理机构,以及工程投资、咨询、开发、建设、监理、工程保险等各类机构;毕业生还能够从事技术与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健康、舒适、节能、安全的建筑环境,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宽厚、专业精深、视野开阔、实践能力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管理、技术咨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智能化等相关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
◆课程设置
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有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图学、电工与电子学、自动控制基础、建筑设备系统自动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流体输配管网、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环境学、建筑概论;专业课有空气调节、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制冷技术、暖通空调新技术、建筑电气控制与微机应用、建筑设备自动化、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等理论教学课程
◆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从事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减排领域的工作,涉及供暖、通风、空调、燃气输配等工程的设计、研发以及运营。毕业生除读研或出国深造外,可到设计单位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区域供能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室内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的设计以及建筑节能评估和诊断工作,还也可到建筑节能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企业及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从事大型制冷、供热、通风、空调、楼宇智能控制工程以及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的规划、研发、设计、施工、咨询及运营等管理工作。
建环基础实验平台
交通工程(实验班)
◆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面向现代交通发展需要,以“工管兼容”为培养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科学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程技能和创新方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数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工程、社会、环境、科技前沿知识和专业发展趋势,能够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运营组织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毕业五年左右,具备担任专业项目技术或管理工作负责人的能力,以及成为在工程、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骨干人才。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选聘配备优秀教师任课,开设提高性数学课程;聘请外籍教师开设提高性外语口语及学术写作课程;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交通工程导论(双语,国家级精品课程)、交通规划、运筹学、交通调查与分析、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原理、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设计、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城市公共交通、道路交通安全(双语)、停车场规划设计、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在线)、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双语)等;部分专业课选用英语教材,使用英语授课;开设交叉创新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交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交通与环境、现代物流管理;此外,还通过新生研讨课、创新实践课、国际开放课程等,聘请国内外知名教师、专家讲解国际交通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 就业前景
除在本校或其他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及出国深造外,毕业学生具有比传统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更宽的就业面,可就业于政府相关部门,如交通运输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安部所属研究院所,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委等行政事业单位;以及道路交通领域、交通信息化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如城市规划设计、公路(道路)规划设计、运营养护及工程咨询、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公共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等单位。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实验班)
◆培养目标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面向现代交通的智能化发展需要,以“交通工程+信息智能”交叉为特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科学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系统地掌握智能交通工程领域及相关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程技能和创新方法,具备国际视野、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数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在智能交通领域从事设备及系统的软硬件研发、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管理与控制、规划与设计等工作;具有利用交通工程和信息智能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复杂交通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五年左右,具备担任专业项目技术或管理工作负责人的能力,以及成为在工程、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骨干人才。
◆课程设置
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厚基础、精专业、融交叉”的特点,即要求学生具有·技术基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交通工程导论(双语)、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运筹学、交通电子技术基础、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交通通信技术基础、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流理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交通行为分析、交通工程设计、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智能车与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双语)、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此外还开设了丰富的计算机类及学科交叉类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机器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优化基础、交通数据分析软件训练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即可以掌握传统交通领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接触到计算机及控制领域的基本技能,为就业及以后的深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就业前景
除在本校或其他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及出国深造外,可就业于政府相关部门,如交通运输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安部所属研究院所,以及北京市交通委、公路局、路政局、交管局等行政事业单位;也可在国民经济交通及相关领域从事信息化、软硬件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系统的研发、管理工作。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的就业面向全国范围内有大量的智能交通与交通控制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从事交通设备设计制造、科研开发、检修维养、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
建筑学(五年制)
◆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扎实的建筑学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较强的综合实现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与其他专业交流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规划,以及管理、教育、科研、开发、产业、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有能力在其工作岗位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或核心成员,能够独立承担重要项目的前期研究、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以及相关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建设管理等工作。根据现行规定,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规定的职业实践训练,可以参加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城市规划师等执业资格考试。
◆课程设置
涉及理、工、文、艺等领域,教学计划突出设计理论、设计实践、建筑技术、人文艺术及国际化教学五个方面学习不断线的专业教育理念和特色。专业主干课程为: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中外建筑历史、建筑艺术表现、建筑物理、建筑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信息技术、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共约40多门,并参加各项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
◆ 就业前景
北京及其它大中城市的建筑、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咨询公司、城市、景观规划研究院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机构及国家政府部门等。近年来毕业生年均深造率(赴国内外知名院校读研)约为60%。
综合实验室
城乡规划(五年制)
◆培养目标
城乡规划专业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培养具有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规划实践能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能够胜任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复合型高水平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有能力在工作岗位成为本专业的骨干或核心成员,并有能力独立负责重要规划项目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涉及理、工、文、艺等多学科领域。课程由通识基础课程、主干设计课程、主干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构成。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居住建筑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史、城乡市政工程系统规划等。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共约40余门,参加各项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习及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依托城乡规划教师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以及北京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使学生熟练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城乡实践能力。
◆ 就业前景
北京及其它大中城市的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咨询公司、风景园林设计公司、城市开发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等。
土木类、智能建造、交通运输类(实验班)专业,色盲限报;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色盲、色弱限报。
城市建设学部欢迎您
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