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8731字,阅读约需32分钟
关键词:燕园风华
是否有一座城
于你而言
虽非故乡,却意义非常?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
(Education Abroad Program, EAP)
创立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拾忆
EAPers行走在他乡异地
无数温暖与美好的故事
在交流项目中生发
十座城市
十个绚烂的青春故事
我们邀请北大EAP亲历者
讲述他们**的城市记忆
世界,你好!
荷兰·阿姆斯特丹
从桥上行者,到架桥的人
王琪
北京大学英语系2009级本科生、2013级研究生。2011年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换,2014年8月赴日本参加为期两周的北京大学-京都大学暑期交流项目。
2011年,王琪申请了EAP的交流项目。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她如愿收到了欧盟伊拉斯谟项目的邀请函,获得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换半年的机会。
那一年的王琪刚满20岁,去荷兰交换,是她的第一次出国。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校园没有围墙,教学楼和图书馆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滋养在国际大都市金融和文化的氛围里,那里热情宽容而自由奔放,给王琪带来许多温暖。
王琪在欧洲
她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一次下课后,苦于论文无处着手,她跟着一位教授到了他的办公室。那位慈祥的老爷爷看出了她的焦虑,耐心地给她答疑,并予以表扬和鼓励。教授建议王琪,没什么想法的时候,可以出趟门,晒晒太阳,或是跟朋友喝杯咖啡。也可以来一场欧洲之旅,等到旅途回来,或许就会有思路了。
在教授的启发下,王琪从疲于奔命的学习中抽离出来,开始计划漫游欧洲大陆的旅程。为了节省开支,她成为了一名Couch Surfer(沙发客),更多与当地人展开接触。她曾在火车上聆听法国背包客绘声绘色描述他走遍全球的经历,在一位挪威沙发客家里趣读来自世界各国访客的精彩留言,在瑞士的青年旅社里和一群有着相同经历的同龄人讨论时事热点,听一位幸福的德国爸爸讲述对中国道教的喜爱……半年一晃而过,王琪背着书包和相机,探访了欧洲9个国家的31个城市,乐此不疲地与每一位相遇的陌生人交换着故事。
旅途中的王琪
等到交换结束,即将离开荷兰时,王琪忽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再次找到教授,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未来的迷惘。老爷爷问她:“你觉得这次出国交换,最开心的是什么?”王琪仔细想了想,说:“能了解不同的国家,让不同国家的人了解中国。”
“That's it.”教授回答,“Qi, whatever you do, don't waste your experience. Don't waste your education.”
在荷兰的经历和教授带给她的启示,对王琪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北大毕业后,带着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向往,她选择投身于民间国际友好交往工作。从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变成了为别人铺路架桥的人。
工作中的王琪
这些年里,王琪也会再次去到那些年曾用脚步丈量过的城市。当她以不一样的身份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时,总会想起当初的交换项目。她由衷地感谢学校给她的机会,在那些或晴或雨的日子里,她逐渐明白:
“迈出去,前面征途广阔无边。看过星辰大海,懂得低头俯身,将更多的人送往征途。”
美国·纽约
两所母校,同一首校歌
张晓天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2级本科生。201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参加为期两周的暑期项目。
旅行是脚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走走停停间,总需要有一双眼睛去体验与观察。而每每回想起2013年的盛夏,张晓天会忆起那不夜的纽约城,那康奈尔的云和大地,以及那颗火热赤忱的心。
昼夜不歇的纽约城,忙碌且疯狂,但也有种自得的韵律。金融与艺术的交错,早已把一个个戳印盖进这座城的骨子里去。而在这高楼林立的纽约州一隅,在卡尤加湖南部,却有一片开阔苍茫的校舍,衔天际,汇成美丽的风景线。
张晓天在交换期间的摄影:从钟楼上俯视康大校园
来到康奈尔的第一天,这山坡上的学校对于张晓天而言仿佛是《哈利波特》中楼梯会自己旋转的霍格伍茨。谁能想到从一片平地走进食堂,明明在里面上了一层楼,可换一个方向出去,眼前还是一片平地呢?从小在平原长大的她许久才反应过来为什么英语里要区分First Floor和Ground Floor,忍不住笑出了声。大家总说Cornell is lying on the hill,原来真的如此。
1891年建于康奈尔大学Uris图书馆之上的麦格劳钟楼,是张晓天最钟爱的康大地标之一。在这里,时常奏响康奈尔校歌Far Above Cayuga's Waters的旋律。这支歌曲同时也是张晓天的高中母校南京金陵中学——百余年前的汇文书院,百年未变的校歌。当1888年汇文书院以教会学校的方式创立的时候,康奈尔便是其姊妹学校。
“我常感到康奈尔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之深和研究之广在美国那样难得,因为有些情谊早就根扎在历史里。只要一代又一代还唱着同样的曲子,歌声就一定回荡在心中。”
张晓天在美国
在这个傍山而建,宛如魔法世界的校园里,处处有人与自然的交融,为其平添了几分慵懒与安逸。钢琴键通过铁索拉动钟楼大钟,奏出宏亮的音乐,传遍整个康奈尔,也陪伴着不知多少学子,走过了百余个春秋。以大红衬底的康大校徽记录了学子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则让人不禁联想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红。
于张晓天而言,人生如旅途,且行且看的过程,也是在寻找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当你愿意接纳,世界便因不同而精彩。
英国·约克郡与爱丁堡
与一支“烟斗”的相遇
吕思瑶
元培学院2012级本科生,于2014年夏天赴英国参加约克-爱丁堡大学艺术史暑期项目。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博物馆奇遇是什么?”
每当吕思瑶向别人介绍起自己是一名“博物馆教育者”时,总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而她的思绪也总会随着这个问题,回到2014年夏天。回到她参加英国约克-爱丁堡大学暑期项目时,在约克郡城堡博物馆(Yorkshire CastleMuseum)里与一支“烟斗”相遇的时刻。
吕思瑶在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
那是一个和吕思瑶原本印象中的历史博物馆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展厅里没有成排规整的玻璃展柜,其中陈列的也并非晦涩严肃的珍稀文物。整个博物馆仿佛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小镇生活的生动复制——横贯中央的是一条能够容纳马车行驶的宽敞街道,街道两旁则分布着学校、杂货店、女帽店、茶叶与咖啡店以及马具店等极具19世纪末英国城镇生活气息的场所,这些场所正承担着传统博物馆中“展厅”的角色。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博物馆体验。然而更有趣的却是在踏入展馆之前,吕思瑶收到的参观任务:每个人需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找到一件最吸引自己眼球的物品,仔细观察和感受它,并围绕它写下一个故事。
经过大半个小时后的搜索之后,吕思瑶的目光终于被一家杂货店橱窗里陈列的烟斗所吸引。她仔细地观察着这个烟斗,发现它的表面上有几块格外光滑的地方——从前常被主人使用,同时又被细心呵护。吕思瑶开始想象它从前如何被手掌轻轻握拿、烟草如何在它的内芯点燃、烟雾又如何从其中升腾缭绕。烟斗与其前主人这热烈又亲密的关系,正如同一对恋人。就这样,一个关于烟斗的爱情故事自然地浮现出来,形成了她与这个烟斗间独一无二的意义连结。在一切权威性的文物注解之外,吕思瑶完全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话语权。
吕思瑶在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低龄儿童与家长讲解动物主题绘本
在约克的这场奇遇给吕思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她切身体会到一个好的博物馆教育项目能够带给参观者何等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也在冥冥之中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走上了博物馆教育的道路。
本科从元培学院中文方向毕业后,吕思瑶转变方向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研究博物馆与艺术教育,也以博物馆教育者的身份在中美两地多个博物馆从事不同年龄段的公共教育项目设计与执行。
吕思瑶于2019年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
澳大利亚·悉尼
异乡的旋律,自我的歌声
刘竹
元培学院2014级本科生,于2017年春季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交换一学期。
“来到悉尼后,我不止一次地思考当初选择把自己抛入这个陌生情境的意义,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走到哪里,人总是无法逃离与自己相处,总是经受着自己的天性和他人期望的冲突。”
这是2017年交换项目结束后刘竹写下的一段话。
一个人来到澳洲,阴雨的日子里湿冷的风,南半球奇特的植物,暗影幢幢的老楼,形形色色的澳大利亚人,独行其间,难免感受到与孤独抗争的筋疲力竭。
“那时我时常后悔,而合唱团把我从内心撕扯的黑暗中拯救出来,在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是我交换期间最开心的时光。”刘竹回忆起与悉尼大学合唱团的缘分依旧饱含深情,“不论年龄、肤色、族裔,大家都融进了和声、节奏与欢笑的气旋。哪怕语言不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和其他人是在一起的。”
刘竹随悉尼大学合唱团演出
时至今日,这份眷恋仍在她的眼中闪光:“最后演出时台下观众满座,灯光亮起,管风琴在头顶演奏,定音鼓在极近处炸响,隆隆的颤抖从脚底窜到头顶,与伙伴们一同构筑起圣洁宏大的和声,那一刻的震撼让我几乎落泪,天啊!我真的喜欢唱歌!”
正是参加悉尼大学合唱团演出的经历,激励她踏出了在悉尼中央车站地下通道街头表演的一步。
刘竹说,不这样做她会后悔。“那是独立于任何评判的渴望,从本心流泻而出的亢奋,尽管会被各种噪音淹没,这种渴望却是生命之火。”开唱时其实也会紧张,也会遭遇不理解的陌生目光,但每当这时,她都会提醒自己,她只为冒险的渴望而来,不为其他。
刘竹在异国街头表演
有老人听出刘竹唱的Ravel曲目,激动地喊道“考虑过当职业歌手吗!”;有疲惫的中国阿姨听见《城南送别》,神情惆怅;还有当时合唱团的团长,一位香港男生,跑来与刘竹一起唱,“我们俩就像是从乐团里被赶出来的”。诚然,也曾有醉汉凑上来厉声呵斥“你这都唱的什么?有我喜欢的歌吗?!”
时光已经流淌过几个年头,刘竹仍会时常想起在异国街头表演的心情:紧张着、雀跃着,期待着发挥自己的潜能,期待着生活故事的展开。尽管交换学习已结束,但在一次次的停步远眺中,“我会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英国·约克郡
走过彼此走过的路
冯晗
艺术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于2016年7月赴英国参加暑校,2018年1月赴英国约克大学交流访学。
冯晔
艺术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于2018年7月赴英国参加暑校,2019年9月赴英国约克大学交流访学。
从伦敦乘火车出发,只需2小时,就能到达英国北部的约克郡。这座古朴宁静的小城见证了一对姐妹简单而充实的交换时光。冯晗冯晔,这对双胞胎姐妹先后在4年间的时间里参加了相同的暑期项目和学期访学项目,能以这样充满美丽巧合的方式走过彼此走过的路,这于她们而言“足够的幸运,也足够的神奇”。
冯晗冯晔姐妹赴英学习期间摄影
冯晗冯晔的父母均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或许是由于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姐妹俩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极大热爱,后双双考入北大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入学伊始,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英国艺术研究方向。
在博士第一年结束的暑假,两姐妹前后参加了赴英的暑期学校项目。在为期三周的暑校中,她们通过学术讲座、博物馆考察以及田野调查等形式和约克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的老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回忆起那段暑校时光,冯晗冯晔十分怀念:“授课的老师们都是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更坚定了对研究方向的选择。”
冯晗冯晔姐妹合影
得益于暑校的体验与收获,在顺利完成博士开题之后,她们又先后赴英国约克大学交流访学了一学期。
在访学期间,她们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的撰写收集到了关键性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为了保证研究的推进,冯晗冯晔会定期与自己的外方导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学习心得;而利用周末的时间,她们又会各处游历,考察收藏在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地的艺术作品。
“艺术史的研究是以图像为基础而展开的,这种考察也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享受着缤纷图像带来的视觉盛宴,让我们意识到每个城市不仅是艺术作品诞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环境,其本身也是一件件杰出的艺术品。”
在约克的学习与生活,虽时间不长,却收获满满。用姐妹俩自己的话说,是她们“在相伴成长的路上所做的最富有意义的一件事”。
韩国·首尔
我的韩国朋友
石砾
外国语学院韩语系2016级本科生,于2019年春天赴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交换。
缘分让石砾与从首尔大来北大交换的金莲注通过语伴项目相识,从2018年的北大到2019年的首尔大,她们在不同的国度学习着彼此的语言,半小时韩语、半小时中文是她们每次交流的常态。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不断加深的默契一同到来,谈到两人的关系时,石砾说:“我们奇妙地发现,对方仿佛是出生在另一国家的灵魂伙伴。”
石砾与金莲柱合影
2019年春天,石砾成为首尔大的交换生,在首尔与莲注重聚。在韩国这个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近却又有诸多不同的环境之中,她观察到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非理性冲突。莲注与她也常讨论这个话题。
作为通晓两国语言与文化的青年,石砾与莲注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不困难,还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但如何将个人层面的理解推广扩大、找到促进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相互理解、交流的共同方案,却是个难题。她们逐渐意识到,从多维度理解两国以及世界是多么重要,创造一个充满理解与包容的美好世界成为两人不谋而合的梦想。
石砾在首尔
EAP交换项目结束后,石砾回到北大,依旧与莲注保持着密切的线上交流。更巧合的是,本科毕业后,两人都选择到联合国系统实习任职——石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工作,莲注在联合国难民署首尔办公室实习。这段始于EAP的缘分仍在继续,她们希望发挥各自的小小力量,成为连接本国与他国、与世界的桥梁。
日本·福岛
灾难记忆与重生
陈星竹
外国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 2018年至201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科交换留学一年。
当得知教授选定的田野调查目的地是福岛县时,陈星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与恐惧——八年前巨大海啸引发的核电站泄漏留下的阴影似乎仍未散去。2019年的夏天,当她亲自踏上这片灾后重生的土地,看到的是当地居民回归正常生活状态、平和有序的生活景象。
陈星竹在日本
然而正当她感叹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时,路边一个扭曲、弯折的红绿灯却突然闯入眼帘,它正以一种特别的姿势吸引过往行人的眼球,警告人们不要忘却灾难带来的恐惧与破坏。
在福岛当地,还有很多如这盏红绿灯一样造型诡异的路灯和桥梁,还有几乎被掏空的建筑物,它们至今如证物一般被陈列在原来的位置,作为平静生活中危机意识的警示。作为田野调查的一环,陈星竹还采访了为数不多的在灾后重建之后回到昔日家园的福岛居民,为他们仍在以各种方式铭记灾难教训,并相互扶持、不断进行精神修复的种种努力而动容。
陈星竹在日本交换期间
参加东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
2021年,陈星竹拿着工作签证再次来到日本。在东京参观着311大地震十周年的纪念展览,她叹于当地居民在废墟之上重生的韧性与他们对未来的热切期盼,2019年夏天在福岛进行田野调查的记忆再次涌现:
“当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时,对‘自我’的执念似乎烟消云散。学会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大概是那个福岛度过的夏天给我的最大一笔收获。”
法国·巴黎
巴黎有个瓦莱特先生
王元博
外国语学院法语系2018级研究生,2019年至2020年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交换学习。
在巴黎认识了很多人,王元博最常想起的,是瓦莱特先生。
第一堂课,瓦莱特先生走进阶梯教室时,穿着正装,背着四、五只巨大的提包,看起来有些狼狈,像是被工作压垮、无法从容应对生活一样。而随后,他打开提包时,王元博看见里面装满了事先准备好的讲义:课程计划,每节课的重点、思路、参考书目……全都事无巨细地罗列在上面。他的课清晰、高效、干货满满。
王元博与《中世纪动物图鉴》
除此之外,触动王元博的,还有他身上流露出的,对他人的注意和关照。如果课前或课后在走廊里碰到,他一定会笑着打招呼,认真地与王元博握手、询问他在巴黎的生活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也是唯一一位王元博在图书馆里常碰见的老师:提着包,匆匆而来,和其他学生一样一找到位置坐下,就开始他的工作。瓦莱特先生专注的背影总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他还是个十八岁的学生,这许多年来从没有变过。
而与瓦莱特先生形影不离的几只巨大的手提包,“就像是多啦A梦的口袋!”王元博慨叹道。深秋的一场研讨会结束之后,只见瓦莱特先生从提包里拿出酒、纸杯、各式各样的甜点和自制的苹果派。这是他提前为与会的同行和后辈们准备好的心意。
巴黎高师校园
王元博曾给瓦莱特先生写过一封长长的邮件,在信中,他说瓦莱特先生是自己心目中想成为的老师的样子,是一个可信托的人。
几个月后,疫情席卷欧洲,最先在意大利爆发。一天课前,瓦莱特先生有些无奈地说自己两周后要去米兰参加一个研讨会。王元博惊讶地问他:“不能取消吗?”他摇摇头,说目前还不知道。那时全城的药店都已经买不到口罩了。王元博把从国内带来的最后一只没有拆封的口罩,带到学校,送给了瓦莱特先生:“如果您按原计划出行,至少要戴好口罩。”他想:瓦莱特先生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应该好好活着。
巴黎解封后、回国前,王元博最后一次去图书馆时,居然与瓦莱特先生不期而遇。他提着包一身匆匆的样子还是和原来一样。他询问王元博是否一切安好,打算何时回国,并约定今后要保持通信。意外又欣喜的王元博不禁想到:我们需要跟生命中重要的人好好告别,即便有时我们忘记,命运也会为每一段完整的经历书写好注定的尾声。
塞内加尔·达喀尔
从小有个联合国梦
黄雅丹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研究生,2018-2019年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西非办公室)实习
每天变着花样蓝的大西洋,西非之角鲜甜肥美的海鲜,办公楼顶心旷神怡的海景,对桌巴基斯坦大爷猝不及防的冷笑话,总爱和我说起自己的中国经历的IT大叔,英法夹杂的工作会议……回忆起五彩斑斓的实习体验,黄雅丹忍不住扬起嘴角。
黄雅丹在儿基会办公大楼前
实习头一个月,黄雅丹的主要工作都是联系儿童基金会中西非办公室在24个国家办公室的项目负责人,向他们介绍即将展开的知识管理工作,寻求支持和询问他们的需求。
来实习前几乎没和非洲人说过话的她,刚开始这项任务时,显得有些吃力。每次打电话都要全神贯注才能听懂对方的话,万一碰上网络信号差,只能一边在心里抹泪一边不好意思地请求对方重复。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黄雅丹便已经非洲口音无障碍了——其实是工作强度大给逼出来的,频率最高的时候每天连着要打三通各一小时的skype电话、整理成文字。
黄雅丹手绘作品
实习慢慢进入正轨之后,雅丹开始学会享受这段经历:因为儿基会的工作环境非常宽松,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大家可以灵活安排;有问题请教同事和上级,也能得到非常热心的回应;儿基会特有的Agora平台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在线课程,包括语言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软件学习课程,鼓励大家工作之余提升自我...
黄雅丹邀请当地的朋友来住处吃饭
“啊,忘了说,请学会做中国菜吧!当一个走到哪里就把中国料理带到哪里的中华美食大使可是能帮你交到不少朋友的哦。爱美食是联结全世界人民的精神哈哈!”
半年实习除了带给雅丹工作和跨文化交际上的能力提升,还让她超越了以前局限于模拟联合国会议上对联合国的印象,深入了解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的运作模式,以国际组织的视角看到更多全球和区域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从小有一个联合国梦的黄雅丹,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也看到了自己和梦想的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实习的结束更是追梦的开始。
瑞士·日内瓦
疫情下的“逆行者”
欧阳瑞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总干事办公室担任政治事务实习生。
总干事办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General)是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核心管理部门,也是日内瓦多边舞台的关键协调机构。自5月份收到它的录取信起,欧阳瑞泽的一颗心便始终激动又忐忑:海外疫情形势严峻,此时出国实为“不明智”之举。
然而,在犹疑之后,欧阳瑞泽毅然踏上了远赴国际之都日内瓦的“逆行”之旅。
欧阳瑞泽在日内瓦
当我们问及采取了怎样的保护措施,他笑着说,“家人朋友们都拿了一大堆防护用品给我,把书包塞得鼓鼓的。”欧阳瑞泽回忆起入职当天,办公室里同事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我们这里终于迎接到了来自东方的实习生,你是第一位!”
办公室里有一项延续已久的传统,即初到的实习生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自己的姓名与国籍。待欧阳瑞泽走近墙面才看清,地图上位于欧洲区域的标签已经密密麻麻地叠了好几层,而辽阔的东方大地却空荡如也。于是他满心自豪地贴上了一张专属标签,一张诉说着“我来自中国”的标签。
欧阳瑞泽用中文朗诵《联合国宪章》
在入职后不到半个月,由于疫情的加重,日内瓦进入封城状态。总干事办公室大幅缩减了万国宫内的线下活动,提倡云端工作模式,使得办公室的总体工作量不减反增。面对工作模式和体量的转变,欧阳瑞泽也随即调整了个人状态。
“我记得总干事瓦罗瓦娅(Tatiana Valovaya)在第一次周期例会中对实习生提出,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里要保持韧性。而我正在努力学习这个‘韧性’。”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欧阳瑞泽说还有很多值得纪念的画面——当他在疫情病例日增千例的紧张时期里,收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发放的健康包时;当他在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看到北京奥运会福娃、祥云火炬等各类展品和影像时;当他在万国宫有幸见证了利比亚冲突双方签署停火协议后会场一片掌声雷动时;当他每次路遇办公室走廊上那座来自中国的赠礼、名为“盛世欢歌”的景泰蓝瓶时……
所有的片段,都将在欧阳瑞泽向着未来奔跑的路上,给予他温暖与力量。
什么是EAP?
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Education Abroad Program,简称EAP)于2011年应运而生,将各类海外学习项目整合、规范,旨在为北大在校生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长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主要形式为校际交换、寒暑假学校、学位奖学金项目、国际组织实习。
迄今为止,北大已经与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关系。十多年过去,4万多名北大学子从北大出发,迈向世界的舞台。
一段文字
怀念一座他乡之城
在时光的流沙里
细细拣拾自己的**记忆
那些名叫青春的故事啊
或孤勇,或喧闹;或甜蜜,或酸辛
总是各不相同,却又各自精彩
下一章,未完待续
来源 | “北京大学”公众号
联合策划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来源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文字 | 黄熙,莫筱璇,钟宛彤,黄朝晖,张逸茗,张静、陈晔晗
编辑 | 浦海蕊
排版 | 凌晨、浦海蕊
责编 | 浦海蕊
审校 | 唐儒雅
燕园风华
燕园风华 | 从同学到战友,北大女生去当兵!
燕园风华
燕园风华 | 北京大学滑雪队:能“学”亦擅“雪”
燕园之约
送给即将高考的你,燕园等你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