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新展预告】徐冰:艺术卡门线

北京实验学堂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红砖|新展预告】徐冰:艺术卡门线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艺术卡门线

Xu Bing:Art Beyond the Kármán Line

学术主持:汪晖

Academic Host:WangHui

项目顾问:于文德

Project Consultant: Yu Wende

策展人:闫士杰

Curator: Yan Shijie

艺术家:徐冰

Artist: Xu Bing

展期:2021年11月6日至2022年4月12日

Dates: November 6, 2021 – April 12, 2022

开幕日期:2021年11月5日(仅限邀请)

Opening: November 5, 2021(ByInvitationOnly)

主办:红砖美术馆

Organised by: Red Brick Art Museum

协办:太空艺术馆、北京万户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organised with: CSA,WanHoo

红砖美术馆将于11月6日推出新展“徐冰:艺术卡门线”(卡门线,被认为是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本次展览由红砖美术馆主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担任学术主持,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策展。展览围绕艺术家徐冰与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发射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展开,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艺术作品和对太空艺术历史的梳理,呈现一个独特的展览。通过对这枚“艺术火箭”命运的讨论,引发当代艺术与太空领域、地球文明的误区、谁有权使用太空资源,以及在新的思维尺度里艺术如何被拉伸等问题的思考。

“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

徐冰工作室

学术主持汪晖表示:若干年前,欧洲的艺术家曾经从世界各地收集一些问题,试图用火箭或其他方式发射至太空,就像航海时代的人将自己的信息装入密封瓶子,投入大海,期待未知的人打开。这些尝试假设未知的世界——无论是太空的生命还是彼岸的人群——像掌握着密码本或输入法的人一样,能够破解这些文字,进而获得我们的信息。我们期待着他们的回馈,即便这回馈是在遥远的未来,或者无数代人之后。但将“天书”——从其诞生起便无所指的文字发射入太空,从一开始就假定了并不存在破解的密码,毋宁是从太空及其无破解密码的符号的角度回望地球上的我们。“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是古人之天问。但“徐冰天书号”及其命运是天问,还是天问之天问?

汪晖将“天书”的升空喻为“巴别塔寓言的当代版。在‘大洪水’之后,一群从东方来到示拿地区的、只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决定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上帝意识到他们的傲慢,遂决定在那里打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无法知晓别人的意思。‘徐冰天书号’发射的失败只是人类无数探寻太空的尝试之一,失败并非停歇,毋宁是向未知挺进的绵延不绝的努力之象征。但不同的是:‘天书’从来不是一群人的语言,而是一份没有密码本也没有收件人的长电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从天问之天问的角度思考‘徐冰天书号’的命运?”

“徐冰天书号”箭载影像

徐冰工作室

策展人闫士杰说:“在人类初期对‘天’无解的恐惧中,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充满想象的文化印记,用幻想跨越了‘艺术卡门线’。面对正在到来的太空时代,人们似乎刚刚从对上苍的敬畏中又仓促地转换角色,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启了对深空的不懈探索,在过往成果的条件下,艺术家徐冰机缘巧合中成为一位太空艺术的探索者,由此引发出‘徐冰:艺术卡门线’这一艺术实践。”

正如艺术家徐冰所言:“我预感到这个空间里有太多的可能性。随着地球上问题的增多,人类必须借助对外太空的探究以获得解决地球危机的参照,随着太空科技与常人生活日益贴近,这必将为艺术创作打开更多的思想空间。从文明史上看,艺术表达法的改变总是伴随科技、材料的进步而改变。”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徐冰天书号”效果图》,2019-2021

徐冰工作室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徐冰天书号”设计细节》,2019-2021

徐冰工作室

徐冰是国际当代艺术界具有影响力,并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2021年2月1日,中国酒泉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是全球第6025次航天发射,这枚火箭以“徐冰天书号”命名,是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天书号”被运送至发射场

徐冰工作室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天书号“发射前现场作业

徐冰工作室

“徐冰天书号”安装了一个5.5cm立方体的“天书魔方”。按计划卫星将传回魔方在外太空的即时影像。箭体上布满了《天书》文字。子级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与载荷舱分离,回落地表。这些《天书》文字随着火箭经历上天入地的过程,在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箭体陨落等自然力量的再造中,呈现出独特的作品形态。

北京实验学堂

装置

徐冰工作室

徐冰表示:“这枚‘艺术火箭’很难说它是一件独立的、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由于它的基本元素来自35年前一件旧作的想法,却被放在今天太空科技发展的新条件下,在35年来世界巨变的各种因素之间滑动,从而使这枚‘艺术火箭’的概念成为一个游移不定的东西。对这个项目的界定,就像‘当代艺术’是什么,同样的难于界定。把艺术触角伸到外太空,解决的还是地球上的事,探究的还是人的局限。最终寻求的还是新的、有效的哲学观。”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2021

装置

徐冰工作室

艺评家乔纳斯·斯坦普( Jonas Stampe)提到,“在将火箭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徐冰将其所有不同的部分、功能和操作都纳入思考范畴;火箭的主体、发射、推力、进程、痕迹、卫星、周围的空间景观以及打算留在卡门线外的轨道上的作品——《天书魔方》。徐冰对什么是航天艺术进行了全面展望,所有的元素都作为意义的载体参与其中。不仅是有形的部分及其意义,还构建了无形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科学和艺术在概念和物理上的统一。或者更准确地说,徐冰将最先进的两种形式——航天科技和天书文字合而为一,一个代表了以结果为导向和可理解的科学的最高水平,另一个则代表了艺术的不可理解性。”

项目顾问于文德表示:航天与艺术的融合是人类文明最精尖的萃取与提炼。而徐冰正是把他的艺术思想与航天科技完美融合的探索者。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徐冰天书号”:环形山》,2019-2021

徐冰工作室

艺术家徐冰说:“这个不能称其为作品的项目,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就拿那个‘环形山’来说,如果靠计划施工制造这样一件大地艺术几乎不可能,但一件理想的大地艺术却出现了。它不是安排所得。它与‘现成品艺术’或‘偶发艺术’不同在于,后两者是安排‘发生’的艺术,而前者是先出现了,再被‘指认’的艺术。这又涉及了谁有权认定艺术?当下正在发生的、游移不定的艺术现象,是以往艺术史的分类学界定不了的。当代艺术就是依靠对自身在文明进程中作用方式的不断矫正而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个‘变量’,像磁粉随着磁石的移动出现新的图案。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简单说就是认识到了‘物质扭曲的时空纠缠’的性质;‘异常是常态’的哲学。”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在残骸落点周围找到带《天书》文字的残片

徐冰工作室

对于这个项目的过程,徐冰感叹:“我们闯入了一个陌生领域,像是掉进了一个失去判断支点的黑洞,也掉进了一个与社会现场近距离的纠缠中。好像事物的可控部分都被暗物质包裹着,这些都不许你继续使用可怜的旧知识和主观随意的认定方法,与在工作室摆弄一件作品不同……这个构思严谨的‘剧本’一年多来从没停止过叠加故事而不断改写,从极度写实主义风格,变成了超现实或寓言风格。”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 ,《戈壁滩守夜》,2019-2021

视频

徐冰工作室

“我们又该如何考量艺术与火箭科技相互植入后能出现什么?陌生的双向互看,能看到单向度看不见的东西。从科学或社会学视角看《天书》等同于‘鬼画符’,却也点到了艺术与诗歌天然的巫术的诱导性。所以有人说:科学看不见的东西用艺术看,反之即然。其实这枚艺术火箭的命运和作用,突显的是当代艺术与一个有着自身严密逻辑的领域被另类插入,并搅动出原本没有机会浮现的东西。其实每个领域的挑战都来自于如何利用和处理由于其它领域闯入而打破的平衡。”关于这次展览徐冰称:“这枚艺术火箭也许只是为将来的太空艺术做了一次演习,我希望它能留下一种基因,等待并寻找新的土壤,长出与‘母体’不同的东西。我们对这些陌生问题还处于需要判断的阶段,艺术家和策展人能做的就是与观众一起进入这样一个太空艺术现场。”

北京实验学堂

北京实验学堂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北京实验学堂》,2020—2021

徐冰工作室

策展人闫士杰表示:艺术火箭被命名为“徐冰天书号”的那一瞬间,标志着徐冰自愿选择跨越“艺术卡门线”,向未知的深空出发,这可能是一次无果的旅行,留给我们一个艺术家远行的背影。他虔诚地期望借用太空的能量开悟自我,用艺术的方式解读宇宙密码;他的艺术实践搅动了两个空间场域之间的引力漩涡,身处其中,迷茫、失语,又在不断寻找新的认知和坐标。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艺术卡门线”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北京实验学堂

徐冰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北京实验学堂》,2021

作品持续创作中,

徐冰工作室

艺术家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1999年获得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天才奖”。2004年获得首届“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2018年荣获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创作奖”。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机构,并被广泛收藏。

学术主持

汪晖,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20世纪的中国”第一部,另两部待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2013年与哈贝马斯同获“卢卡·帕西欧利奖”, 2018年获“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

项目顾问

于文德,万户创世文化传媒创始人,长期致力于太空艺术领域的探索与推动。

策展人

闫士杰,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策展人。始终注重构建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坚守“学术为本”,率先提出并践行“生态体验美术馆”的运营理念。策划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重要艺术家的展览。


北京实验学堂

即将展出

UPCOMING EXHIBITION

“徐冰:艺术卡门线”

2021.11.06-2022.4.12

北京实验学堂

—END—

实验学堂,觅同路者行。

报名详情请咨询:18670208885


命运垂青勇毅之士,北京实验学堂与你一同见证。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画室-北京实验学堂-【红砖|新展预告】徐冰:艺术卡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