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北工院图书馆举办
“党史咏流传”读书领航活动
用声音重温百年记忆
用故事回首百年征程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在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的百年历程中,一个个关于共产党人坚守信念、捍卫家国的动人故事,绘就了民族国家日益兴盛的宏伟蓝图,也镌刻下了时代的延续与传承!本次活动由校党委书记领衔,邀你品读那些震撼人心又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一同了解辉煌壮丽的事业背后,饱含着的艰辛探索与浩荡能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诵读者:党委书记 高喜军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学习一定要学到底》
诵读者:党委副书记 魏晓东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向全党要求: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今天开会后要把它克服下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学习不断地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的本领恐慌症。毛泽东强调: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为此,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学习,建立学习制度。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干部教育部,统一领导学习运动。在陕北,党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30多所学校来培养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自给学员上课。
如何学习?毛泽东强调“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到底”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要靠“挤”和“钻”。工作忙和看不懂都是不好学的借口。延安学习运动期间,当时中央要求各级干部每天必须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各级干部一星期必须挤两个半天,有计划地读书学习。
其次,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尽量“学到底”。毛泽东认为,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读有字的书要做到“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读无字的书就要在实践中学,特别要在群众实践中学习。
最后,“学到底”还表现在“活到老,学到老”。延安时期,常有领导干部以年纪大为由,认为学习没有希望。毛泽东认为这种想法严重不对,“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真正的学问是要在“无期大学”里点滴积累起来的。为此,“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同志及非党的战士们,都必须进入这个大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好多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年事已高。即使这样,毛泽东还强调要有办法引导高中级干部读书,推广到党政军民学。看不清了,可以印大字版的书。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朱德一生学习<共产党宣言>》
诵读者:副校长 周燕
1976年5月,朱德收到中共中央党校顾问成仿吾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如获至宝。90岁高龄的他用了一天时间,认真对照旧译本,重新读了一遍。
第二天一大早,朱德告诉秘书,自己要去看望成仿吾。秘书打电话给成仿吾,告知这一消息。成仿吾激动地说:“请转告老总,请他不要来,我马上去看望他。”没过多久,成仿吾再次接到朱德秘书打来的电话:朱老总坚持要亲自登门拜访。
到达中央党校后,朱德拿出《共产党宣言》新译本,称赞成仿吾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新译本通俗易懂,可以一口气读下来。有了好译本,才便于弄懂马克思主义。”临别时,朱德请成仿吾保重身体,表示要把成仿吾这里当个点,以后时常来看看。遗憾的是,一个多月以后,朱德因病情加重,与世长辞。
朱德在阅读从192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周恩来手里接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到1976年临终前再读成仿吾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朱德的一生与《共产党宣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研读《共产党宣言》,是朱德一生学习的一个侧影。在革命、建设的不同时期,朱德始终以“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留德期间,朱德积极参加党小组学习,阅读了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内的一系列德文版马列著作;延安时期,朱德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高级干部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写下了许多学习笔记。此外,朱德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他说,“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条精髓就是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
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像朱德同志那样坚持学习、认真学习、善于学习,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周恩来订立修养七则》
诵读者:副校长 刘兰明
1941年春至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在这次大规模教育学习中,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整风文件,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普遍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周恩来同志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在全党树立了典范。
1943年3月18日这天,正好是周恩来的农历45岁生日,尚在重庆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并没有忙着为自己庆生,而是结合两年来的整风学习,以及过去革命斗争工作经验总结和自我批评,在办公室为自己写下一份《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这份提纲式的“要则”,看似简单明了,却从学习工作方法、自律自省、群众路线、生活态度、党性修养等方面为自己规划了一篇“大文章”。这既是周恩来对过去的自我解剖,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既是他整风期间的学习成果,也是他对自己的警醒勉励和庄严承诺。大到思想原则上的坚定性,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
1943年11月,周恩来返回延安参加整风,在进一步思考、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修养要则作了深化和补充。他在报告中表示,“必须从专而精入手。宁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揽许多。宁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浅尝辄止。宁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宁务其大,不务其小。”
党性修养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终生必修课。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应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从日常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为自己订下守则要则,并严格自我约束、自我修炼。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诵读者: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王强
1948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再次复刊,发表毛泽东为《中国青年》的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泽东的题词,突出强调了加强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向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迅速发展。过去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战争环境下,为充分发挥各地党组织的能动性,党中央曾允许各地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随之产生了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等倾向。这些错误倾向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发展的严重障碍。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一致,成为摆在全党面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948年以后,党中央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党各级组织中建立请示报告制度。1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由书记负责,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指示特别强调报告要自己动手,不要由秘书代劳。
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将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的指示》。毛泽东在指示中列举了违反纪律的种种表现:地方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恶劣作风,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恶劣作风,多报功绩少报(甚至不报)错误缺点的恶劣作风,对于原则性问题粗枝大叶缺乏反复考虑慎重处置态度的恶劣作风等。对于这些恶劣作风,指示要求“一切受中央委托的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严肃地注意加以改变”,“立即明确地毫不含糊地予以指出并予以纠正”。“中央的一切政策必须无保留地执行,不能允许不得中央同意由任何下级机关自由修改。”
对当时请示报告制度落实不力的地方,中央毫不客气地进行了严厉批评。如: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给东北局起草了长达2000字电报,批评对落实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敷衍态度。电报说:“像大别山那样严重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尚且按照规定向中央主席做了综合性报告”,“你们的环境比大别山好得多,何以你们反不能做此项报告?”电报明确指出其症结,就是“在你们的心中存在着一种无纪律思想”。
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牢固凝聚起来,汇聚成为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党中央这一时期强调纪律性,有着当时的环境和特点,但对我们当前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华罗庚:70入党终不悔》
诵读者: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徐炜彦
华罗庚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1910年11月,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后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193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他进入清华大学工作。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大学工作。1946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员及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重回祖国怀抱。1950年,华罗庚携家眷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途中,他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说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在这封信中,华罗庚喊出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的豪言壮语,体现了他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华罗庚热切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一直有早日入党的愿望。1958年,他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要“坚决和党一条心”,立志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是他第一次表态要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华罗庚将5年前的表态付诸实践,正式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然而,这一积极请求遭到部分人的否定。1964年,已调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的华罗庚,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1967年,他再次向学校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但是,这两次请求都石沉大海。
尽管经历诸多挫折,但华罗庚入党的信念坚定不移。197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此时,他再次萌生了入党的愿望。次年3月,他有一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决心下定,活一天就为党工作一天,活一小时就为党工作一小时。对党、对人民、对祖国起些微薄的作用。”这次申请,终于有了结果。6月13日,华罗庚实现了他21年的夙愿,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他已经70岁高龄了。
获知华罗庚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1980年元旦,邓颖超以“老同志、新党员”的题词鼓励华罗庚。华罗庚则回敬一首《破阵子》表示感谢:“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烘炉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毛泽东书信教子显家风》
诵读者:学生工作处处长 梁文学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优良家风。他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典范,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受战争条件限制,毛岸英和毛岸青没能一直在毛泽东身边生活,所以早期毛泽东对他们的教导大多是通过书信来完成的。1941 年1月31日,毛泽东在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短短数百字,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饱含教子成才之道。
信的第二段开头写道,“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这是对学习成果的肯定和表扬,紧接着提出一些建议,“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这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学习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好好学习知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毛泽东教导子女注意读书方法和内容,希望他们在不同时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这既体现了他对科学知识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鉴于毛泽东的儿子这一特殊身份,信中提醒,“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毛泽东希望子女正确对待别人的赞扬,以免在进步之时滋生骄傲自满之气。段末提出,“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子女们的成长,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主动权在他们自己手上,作为父亲,毛泽东提供的只是建议,而且仅供考虑。毛泽东将自己放到与子女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堪称现代教育的典范。
作为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对子女们的要求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1947年10月8日,他在致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把父亲的话语作为座右铭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刻激励自己,以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沈雁冰:矢志不渝坚守信仰》
诵读者:团委书记 郑兴
五四运动后,沈雁冰(笔名茅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结识陈独秀,并为《新青年》杂志撰稿。1920 年,他参加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包括沈雁冰在内的各地早期党组织成员顺然转为正式党员。起初,党的各项工作处于秘密状态,沈雁冰以其工作环境为掩护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开展党内通讯联络工作,并在党创办的学校承担教学任务,领导、参与、报道上海罢工运动。
大革命期间,根据形势的推进和党的工作的需要,沈雁冰接受党组织派遣,辗转各地。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陷入低谷,沈雁冰被迫开启隐居流亡生涯。紧张的国内气氛和复杂的社会形势,使他渐渐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苦闷彷徨之时,沈雁冰决心拿起手中的笔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从而踏上了文学创作征程。
隐居上海期间,他创作了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幻灭》;1928年流亡日本后,创作了寄托革命前途信念的长篇小说《虹》;1930年返回上海后,完成了反映30年代国内社会现实的长篇巨著《子夜》;抗战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暴露国民党反动本质、歌颂人民抗日斗争的革命文学作品。从解放战争时期起,沈雁冰由文学创作转向对外文化交流、国家文化建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首任文化部长,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1981年,沈雁冰以孱弱之躯在病床上提出给中央写信,表达要求恢复党籍的心愿。这封信由他口授、其子代笔、他本人亲笔签名。完成这封信后,沈雁冰说:“我死了,反正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时如蒙追认,将是我一生的荣耀。”3月27日,这位文坛巨星陨落。3月31日,党中央作出“恢复沈雁冰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的决定。
沈雁冰在党的早年困难时期加入党并同党一起度过困难,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自觉担当革命“鼓手”和“号角”,在党胜利后继续为党奉献,弥留之际渴望追认回归。他对理想信念的终生追求,展示了什么叫做坚定与执着
来源:《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建党百年纪念版)》
新媒体中心
内容由图书馆提供
编辑 | 侯洋
音频 | 李莹
官微:bgy1956
@官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官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