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两宋时期(960—1279)是花鸟画发展的高峰。《宣和画谱》记载了北宋宫廷收藏的花鸟画近三千件, 其中多数是宋代画院画家的作品。这个时期的画院中形成了花鸟画著名的“宣和体”,其特点包括写实的形象,含蓄的诗意和严谨的法度等。“宣和体”的形成标志着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的全面成熟。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结束,同学们已经基本能够掌握用墨的浓淡变化,用笔的线条变化,感受到了国画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作品赏析与临摹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带大家欣赏了宋代上百幅的作品,培养了同学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每位同学都很积极努力,在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这里优选出有代表性的6位同学的佳作,作为本次汇报展优秀作品的呈现。
——指导教师:宋 冬
丁力
宋朝的绘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接触宋画之前觉得宋画美不胜收,画面清丽,用色柔美,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古朴典雅的大气,人物的形态姿态千变万化,非常的多姿多彩,对此我对宋画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当我受到宋冬老师的指导,看到老师上课的讲解示范,对宋画的敬佩更加的浓厚了。并了解到宋画材质多为绢本,绢上绘画多湿笔晕染。体会到了宋代花鸟,人物画用笔的繁密、精细与写实。我学会了绷绢、上色、皴擦、点、染等多种技法,直到完成此次《枇杷山鸟图》的临摹。虽然过程繁琐,花费时间精力,可是完成的那一刻,心情无比的激动。眼前不仅是一幅临习作品,还有那慢慢生成的成就感、深有体会的实践经验和对宋画更加的了解。了解它笔笔着力刻画,各自形象生动,感受到了宋代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的繁荣。
作品:
《枇杷山鸟图》临摹
王继鑫
宋代工笔花鸟画上接唐代下启元明清和近代,在临习过程中我感觉是最容易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作品韵味的,体会古人绘画技艺的精湛。不论大幅或小品,全景式布局或折枝式经营,其表达的内容远远超过画面实际的这点东西,体现了以其有限而见其无限的妙境。也是锻炼自己能力的过程,对作品颜色的理解运用,色笔水笔水分的控制。在临习过程中心静才能手稳,才能更多表达作品的内容。以慢当快,慢下来才不会因为急躁而停下来修改。从铅笔稿开始就细节满满,到勾线时的用笔流畅舒展,一遍遍地平涂底色,之后的细节刻画都需要对照原稿仔细认真的临摹。一遍又一遍的考验着耐力,但当作品出来的时候,无论前面有多少次的分染罩染平涂,都抵不过此时看着作品画面的快乐成就感,会觉得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全都呈现在最后的画面里了。
作品:
《果熟来禽图》临摹
王安祺
在我还未接触到工笔画之前,我曾在几次画展上有幸目睹,望着那细腻有致的色调,我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刚开始学习工笔画,看着老师画的作品非常壮观,那时候我觉得我连线条都画不流畅更别说画出个像样的作品了。起初我不敢轻易下笔,觉得工笔的每一笔都充分的体现了立体感和空间感,如粗略的去画,只会使画面有气无力,死气沉沉。于是我调整呼吸,在放缓呼吸中我渐渐的控制了笔,我享受这种“纸上的行走”,仿佛自己行走在幽静古道之中。 这学期学习工笔花鸟画,一眼就看中那幅《出水芙蓉图》想临习这幅画。看着它我就想到爱莲说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我觉得我也应该像这样子不要被世俗的定义所打败,做原本的自己。当我上色时遇到了困难,浓淡掌握不好,呈现颜色没有层次感。我看了老师的示范和同学们的上色,我在用色上就懂了些。要巧用底色,在调颜料上要掌握好浓淡程度,重彩上要渲染滋润,设色时要层层渲染,不能一气呵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品:
《出水芙蓉图》临摹
温皇险
自从学习工笔画以来,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科,现在才算有些了解,感慨颇多。从最开始的白描我体会到了那些细致、工整、縝密的线条,每一根都感觉要摒住呼吸,不能着急,一气呵成去勾出来,这样才能勾出线条的圆润和流畅。 在临摹《八十七神仙卷》那段时间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不仅需要细致的手法还要注重很多细节,比如线条的顿挫、提笔、收笔,还要把握墨的干湿和墨色的变化。除此之外,也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有认真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才能更有耐心的去做好每一件事。随后我又完成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枯树鴝鵠图》这两幅作品的临摹,在这期间我感觉到了自己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都是看准了再去动手,不再是刚入门那时的紧张和马虎,眼神变坚定了些。前面表诉的是一些技法和刚接触这门课程时的不足,缺点,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完成后的作品的那种喜悦感。最开始的急躁和烦恼也慢慢消散了,最后呈现的是完美的画卷!工笔画是一门学科,也是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一门必修课,再要说的就是不得不赞叹中国文化的深厚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作品:
《枯树鴝鵠图》临摹
05孔一帆
学习工笔快一年了,从一个书法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工笔画并没有书法的那种浮躁,一遍又一遍的底色叠加,去除了内心的杂念,也使得自己的心更加沉稳,对经典更为敬畏。它需要的是百***的投入与汗水,心态、方法、细致都是使画面更加丰富的利器,而这种细致也延伸到了我的生活、学习当中,很幸运能在大学的学习中接触到工笔,在其中感受到工笔独有的精细,使我受益良多。 我觉得工笔画有时候很简单,简单到你对它付出多少,他就回报你多少;有时候也很难,难在他的极其精细,有时也会让我感到无助。可再多的无助,困难,也会在绢布从画框上揭掉的那一刻释然,那种成就感真的很满足。 坦白讲,最开始学的时候多少会有一点敷衍,因为我学的并不是这个专业,学起来也不太投入。第一次画铅笔稿时也并不是很积极,只是随波逐流的跟着大家一起画。但当画快要结束时,看着自己一笔一笔描绘出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时,我好像开始喜欢上了它。它凝聚了这段时间我所有的精力与付出,从那个时候起,我在画的过程中再也没有觉得枯燥。
作品:
《果熟来禽图》临摹
06苏天鸿
画工笔要较长时间,更加锻练一个人的耐心。在临摹《品字牡丹》时曾一度想过放弃,我以为牡丹花只是由枝干、叶片及花瓣三部分组成,老师指出我的认识不准确,对牡丹花的构造认识不细致。因此,我开始对牡丹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刻的掌握它们的构造、形态以及如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最后能坚持完成多亏了宋冬老师的鼓励和细心讲解。 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如果能静下來去做一件事是很了不起的。最初学白描的时候,我觉得太简单了,无非就是抄下来而已,然而临摹过程中却出了问题,如线条不流畅,断断续续,手有时也会发抖,而且画出来的线软软的像虫子爬一样。于是我多次请教老师,并在老师示范时用心注意老师的拿笔与运笔姿势,加之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要画出好的线条要注意入笔的角度,笔肚含水量以及行笔的速度与力度的把控。
作品:
《品字牡丹图》扇面/临摹
END
来 源 | 美术与设计学院
责 审 | 宣传信息中心
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
扫码关注
在这里,读懂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