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落实中央、北京市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自4月12日起,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党史天天学”专栏,展现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重温经典事件、致敬英烈人物、回眸历史瞬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我们怀着初心和使命,一起出发吧!
《北大红楼——暗夜中的星星之火》
北大红楼,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觉醒时代”
2021年清明时节,一场朴素的公祭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朝气蓬勃的青年师生们,向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立,默哀。一百多年前,同样是一群朝气蓬勃年轻人,从当时的“北大红楼”出发,振臂高呼,用声声呐喊唤醒沉睡的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华夏大地上。
2021年4月5号,北京大学静园草坪,学生们用诗篇《青松礼赞》缅怀革命先烈。
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96位烈士的名字
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96位烈士的名字: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这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像暗夜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收藏在北京新文化纪念馆中的油画《启蒙者》
1916年12月26号,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着手推动改革。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马海亭说: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的思想,聘请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辜鸿铭、刘师培……新派、旧派人物,使北京大学出现了新旧思想交锋。
北大红楼
1918年10月,北大图书馆、校部和文科陆续迁入了刚刚建成不久的红楼。穿越百余年的悠悠时光,这座位于现今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的红色建筑,见证了二十世纪初这场思想交锋。
李大钊的办公室
红楼一层东南角,是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它有一间接待室,在当时被称作“饱无堂”。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物资料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刘静说,当年,师生们在这里,就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展开辩论:
当时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大家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每个人他所信仰的思想主义可能不太一样,就过来饱无堂互相辩论。一位叫朱务善的学生回忆,他说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有自信的。
红楼一层东侧北端的“新潮社”
在当时的北大,有几本刊物十分流行。除了1917年,随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而“北上落户”的《新青年》杂志,还有两本刊物,它们便是在北大红楼中诞生的《每周评论》和《新潮》: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1918年12月在红楼创办的,弥补的是《新青年》的时效性问题,用短小精悍的文章来回应一些当时的问题。《新潮》是完全由北京大学的学生罗家伦、傅斯年、顾颉刚等人,都是学霸级的人才,在北京大学受到影响,办的刊物。他们起这个名儿“新潮”,用了法文文艺复兴的原文。《新潮》发表了很多文章,跟《新青年》是互相呼应的。
北大红楼图书馆第二阅览室
思想的激荡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北大的年轻人中悄然萌芽。作为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引进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俄国革命、马克思的相关书籍,方便师生借阅。他还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些红色思想,启迪和引导了很多青年人,其中就包括在北大图书馆短暂担任过助理员的毛泽东。刘静说:
毛泽东回忆过:“我在李大钊手下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这是他在《西行漫记》里说过的。
1919年,发轫于“红楼”的五四运动,为这里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19年,为抗议巴黎和会上的丧权辱国和约,北大的青年学生们站了出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四运动”浮雕
当时的北大学生许德珩参与了这场运动,并撰写了半文言半白话的《北京学生界宣言》。许进讲述了他的祖父许德珩当年的经历:
1919年5月3号的晚上,北大学生在南河沿的北大三院礼堂,召开了全体学生会议,全体会上有同学就在那里喊口号,他说胶东亡了,中国就亡了,我们要把国家兴亡扛在肩上,要不救中国、要不死!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从5月4号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游行。马海亭说:
五四运动爆发,由单纯的学生运动发展到全国性的运动,最后导致政府被迫免去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签约仪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把全中国的人的觉悟唤醒起来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许多北京大学的学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其中包括邓仲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沈雁冰等。
1920年8月,陈独秀率先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大红楼李大钊的办公室里成立,11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
新的历史篇章,即将开启!
北京电子科技
职业学院
微信号|Beijing-Polytech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