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久住他乡也故乡。一旦要离去的时候,值得美好回忆的,实在是很多很多。”800天,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冯佺光教授在东河村一线驻守,一日一倾听,一步一丈量。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去看看第一书记吃、住、干“三在村”的扶贫振兴之路。
冯佺光,中共党员,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发表高等级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主研省部、国家级课题20余项。2019年3月起担任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第一书记,历时两年多,帮助东河村完成了脱贫工作。
(点击观看视频)
给东河村百姓的第一封信
2019年,冯佺光教授选派到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年近六旬的冯教授一到达东河村,就开始走访建卡贫困户,倾听父老心声,了解村情、民情、贫情。
(冯佺光教授奔走在路上)
“来到我们村不到一个月,走了不少地方。”23天时间内,冯教授遍访全村。在大致了解了村情村貌、民情家境等基本情况后,他掏心掏肺写下了《给父老乡亲们的一封信》。冯教授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说起,讲述了自己从农村中来,怀揣着一颗初心,定要回到农村去的心路历程。同时,他还对广大村民提出了恳切的11条建议,在创业、就业、为人处世等方面和村民进行了探讨,为村民指明了发展努力的方向。
(冯佺光教授到村民家中走访)
冯教授在信中动情地说道:“照理说,我这把年纪了,都当爷爷了,不为金钱名利,那我来又为了什么呢?就一个理由:爱你们!看能不能帮大家做点有意义的事儿。这理由不需要解释。如果非要解释不可,还是一个理由:因为爱你们!既然我来了,我就是我们东河村的村民。”
走遍东河村的每一寸土地
扶贫工作,非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被选派到城口县东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八百个日日夜夜里,冯佺光教授始终心系408户1662位村民,情牵121户487位建卡贫困户。
(冯佺光听取建卡户村民意见,给孩子们讲作业)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在东河村,冯教授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情,用心倾听村民的肺腑心声。他坚持白天走访各家各户,熟悉了解每户情况。即使多次遭遇山体滑坡等险情,他也依旧没有停止实践工作的脚步。到了晚上,冯教授则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阅读书籍,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他将权变论、博弈论等专业知识运用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根据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全村扶贫大局,奋勇直前,乐在其中。
(扶贫笔记)
冯教授极其关注教育及志智的培育、医疗卫生及村民们身体健康素质的养成、产业培育及村域经济的有效发展。立足村、镇、县各层面,冯教授撰写了9份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报告书,并一一呈交给了各级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其中有的获准立项,将逐一落地实施。
此外,冯教授还带领东河村村民种植魔芋、天麻等经济作物和药材作物,养殖中蜂、猪、牛、羊等,以此实现收入的增长。
(东河村天麻、魔芋种植)
“抗疫”“脱贫”两不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接到城口县委可以返岗的通知后,冯教授第一时间返回驻地现场组织防疫工作。针对村民聚集打牌、聊天、做客聚餐等实际情况,冯教授利用电话、微信等线上平台开展网络办公,消除村民侥幸心理,为村民上紧思想观念的“发条”。
(冯佺光教授在疫情期间的微信聊天记录)
2020年又正好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就业、创业”三业核心工作,冯教授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着力在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方面下功夫,从分类施策做好复工复产、加强指导做好春耕生产、抓党建促脱贫、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做到万无一失四个方面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永远热爱着那一片土地
冯教授永远热爱着东河村,永远热爱那里满怀期待、勤劳、朴实、善良、忠厚的父老乡亲们!
(冯佺光与东河村)
就像他在《给父老乡亲们的告别信》中写到的那样:“我会以一生怀念在东河村的岁月和时光;我会以一生感念父老乡亲们的情谊;我会以一生祝福我东河村所有的父老乡亲们。”
冯教授不舍服务于东河村的八百个日日夜夜。他不舍父老乡亲们的忠厚善良;不舍父老乡亲们的勤劳勇敢;不舍父老乡亲们的慷慨大方;不舍父老乡亲们的耿直率性;不舍父老乡亲们的宽宏大量;不舍父老乡亲们的大仁大义;不舍父老乡亲们的好学上进、积极乐观、与时俱进的胆识;不舍父老乡亲们的吃苦耐劳、勤爬苦做精神。
(冯教授与乡亲们)
时至今日,脱贫已成“过去时”,乡村振兴正当时。从重庆师范大学到东河村,从讲台上的教授到深入田间的第一书记,再回归到重师教授的身份,冯教授的为民初心一直没变。而冯教授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重师学子们不忘初心,心怀责任,奋斗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来源 | 重庆师范大学 重师青年
城口微党建 重庆城口东河村
视频来源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整理 | 黄念 曹一茜 蒋灿
文案 | 许若莹 蒋灿
排版 | 余丹
封面 | 许若莹
执行编辑 | 朱炳华 孙瑜晗 黄泓欣
责任编辑 | 徐赤 何瑶 孙小珂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