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01
寒衣节的由来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02
寒衣节的习俗
风俗习惯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祭拜活动
1.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2.进行拜祭。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03
寒衣节的意义
“祭祀、孝道与传承”
给已亡人送寒衣就是祭祀和孝道,所以才叫寒衣节,寒衣节=祭祀=孝道。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斯人已逝,只能将思念深藏于心。好在,对于在世的父母、亲友,我们还能常常陪伴,嘘寒问暖,用行动表达对他们的牵挂。因此,在日渐寒冷的冬日,别忘了给予身边人更多关怀。毕竟,天寒地冻,人情最暖。
04
寒衣节的饮食
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平时应酬较多的人,喝酒后最宜吃碗阳春面,不仅解酒,还能起到养胃补身的功效。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一句客家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毕,勤劳的客家人会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05
文明祭祀
尽管焚烧纸钱是中国民间传统,但也应尽量考虑环保要求。加强环保意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理性烧纸!绿色祭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提倡绿色环保烧寒衣,文明绿色焚烧祭物。”可以用献花、点蜡烛、焚香祭拜代替,寄托思念之情和孝道即好。
【大家都在看】
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三全育人”在行动】提高站位 明确任务 抓住重点 强化责任 切实推进“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
致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封信
出品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网络工作部
策划 张紫涵
资料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图片来源 网络
编辑排版 李可清
责任编辑 霍颖
审核杨堃
欢迎大家投稿原创文章或自己的看法观点
投稿邮箱:xcb@cqu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