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师同堂,西政版“深夜课堂”很魔幻!

西南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8师同堂,西政版“深夜课堂”很魔幻!

西南政法大学

窗外华灯喧嚣

窗内落笔如沙

自2004年到2019年

有这样一群西政人

十五年如一日坚守在《法学经典选读》的课堂上……

8师同堂:深夜课堂很魔幻

比起十点半的夜宵,这场深夜的课程十点半也不一定结束。一晚最多有8位老师同堂授课,这样的西政限定版专属课堂,你必须了解~

试想,给你69分钟,你能做什么?可以看一集电视剧?写一份毛概作业?或者在健身房痛快流汗?

在“深夜课堂”里,69分钟,刚好可以同8位老师一起读完四分之一章《论法的精神》,约合3078个字。而在平时,我们正常语速读完1000字仅需五分钟。其实这只是课堂第一节。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在本科生看来

“深夜课堂”绝对称得上是“魔鬼课堂”

上课时间是周日晚七点至十点不等

读的都是世界最经典的法律专著

选这门课的博士研究生仅10人左右

讲师团由多位来自不同学院的老师构成

最多时8师同堂

而且

坐镇课堂的是付子堂校长!!!

西南政法大学

授课教师、校长 付子堂教授

然而,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这个课堂并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而是即使听不太懂也要抱着一堆参考书蹭一个没有桌子的位置接受知识的洗礼。

开篇:歌乐山下读书声

“深夜课堂”是由付子堂校长领衔,致力于深入经典、关注现实的一个多师同堂协同教学课堂。这般豪华的阵容也是经由了十余年的累积,才吸引众多老师加入。而关于它的故事,要从15年前开始追溯。

教师天团出场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付子堂教授

行政法学院 周祖成教授

行政法学院 郭忠教授

行政法学院 朱学平教授

行政法学院 周尚君教授

行政法学院 雷勇教授

行政法学院 胡兴建副教授

行政法学院 杨天江副教授

行政法学院 魏斌副教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宋玉波教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周振超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忠梅教授

......

西南政法大学

授课教师 胡兴建 副教授

2004年,歌乐山下响起了诵读柏拉图《法律篇》的声音。那一年,是胡兴建老师研究生三年级在读,彼时也正是我校正式开始招收法理学博士的第一年。

“我们在想如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的起源。于是我们回溯到了西学的源头,我们希望通过对柏拉图时代的把握,去感受刻印时代,并超越时代的西方‘法之理’。通过寻找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之道,从根本上梳理法治的起源。”胡老师说。

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想象,十余年前的沙坪坝校区,在某个平凡的下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组的老师们,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交换着自己关于法制起源的看法,以及理想中最好的教学方式的设想。言辞间,是他们对中国法学教育的美好期望,也是对学术研究知识积累的深刻洞见。

或许经过了一个下午,至暮色西沉,或许这样的讨论延续了一周、一月......最终,多师同堂研读经典的教学模式被敲定了,并选定了第一本要阅读的书籍柏拉图《法律篇》。

西南政法大学

借以拥有着不同学科背景——法制史、法理学、法逻,甚至是英语、希伯来语、法语等——各有所专的老师们,来进行对《法律篇》的“耕读”或“犁典”,并结合当下现实当堂展开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以此让“书本上的法”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和热度。这一读,就是15年。

西南政法大学

“在这个课堂里,我们逐渐发现,思想是在鼎立中形成的。也唯有通过思想的碰撞,才可以找到自己更关注的学术立足点,看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从一名研究生到如今的副教授,胡兴建老师可谓见证了“深夜课堂”的每一段成长。

“炒回锅肉”:十年成书“理想国”

每个博士生只有进校的第一年才有机会选修这门课程,相当于每年都是一批不同的人在读。一届又一届,大家共同完成对这本书的研读。”基于这样的阅读模式,很少有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到整本书的课堂阅读中。也为了记录研读过程,记录研讨过程中的思想精华,《法治理想国——研读柏拉图<法律篇>研读实录》诞生了。

西南政法大学

在开课的第一个十年,经历了十届不同的学生,《法律篇》正式阅读完成。

最初,师生们用录音笔把课堂全程录下来。下课后,请硕士研究生通过听写的方式,把其中的内容一一整理出来,以每个人五分钟的方式,一段段地敲出课堂内容。待这个步骤完成后,再由博士研究生进行内容校对。最后,授课的老师会进行审核。这一轮下来,常常是利用师生的课余时间。

西南政法大学

有时,因为之前上课时的讨论不够充分。导师组会带领同学们返回去重新讨论、研读。他们常说这是“炒回锅肉”。而参与的博士生们,则一边拉通研读,查漏补缺,一边撰写各章“义疏”“重要问题分析”以及“小结”。这个过程充满了“再次讨论”“纠错”“打磨”等等更加精细化的“耕作”。

直到《法治理想国》正式出版,已经是正式开始研读的十三年之后了。其中,校对就花了两年。虽然后来借助讯飞语音科技,不需要师生们逐字逐句地敲打。但那些携手为了同一个目标走过的日日夜夜,已经深深刻在了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心中。

西南政法大学

“飞行嘉宾”:累并满足着

慢,是“深夜课堂”最大的特点。对于另一位老师来说,他更愿意用“精”来记住这个课堂。

西政科研处处长、周尚君教授是“深夜课堂”最早的一批学员之一,在他看来,“深夜课堂”一直在把更精准当成目标。

“这个课堂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原著。很多时候老师们带着英文、法文的原著来课堂里来读,是为了还原最准确的思想。有时译者的法律知识积累不够,可能会导致单词或专业用词的错译。老师们就这些单词进行正确的解读,共同探讨,这个过程十分珍贵。”

西南政法大学

授课教师 周尚君 教授

“有一次上课,授课老师之一、行政法学院哲学博士朱学平教授就《论法的精神》原著中的词语“check”的翻译提出看法,认为在原文中应是“制约、约束”的意思,但是中译者却将它译为“制止”,从意思上加重了该词的程度。这一观点立即得到了在座的其他授课老师胡兴建、郭忠等的认同。这些,如果不是对外语有专门研究的老师提出来,学生独立阅读中文译本,是很难发现的。”旁听课程的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江坤感叹道。

西南政法大学

授课教师 朱学平 教授

此外,老师们的情怀也难能可贵。比如,老师们大部分是义务教学。这门课由于上课时间的特殊——周日晚上,因此它并不一定会出现在老师的课表里。也就是说,老师们就像"飞行嘉宾",没有报酬还要抽额外的时间备课、上课、做课后整理。

授课教师之一郭忠教授就是“飞行嘉宾”的一员,他加入这个课堂的时间不长,但有空时,他就会来这里参与教学工作。“其实上这门课,我作为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累并满足着。备课的工作量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非常辛苦。然而,这份坚守也让我很感动,让我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老师们参与踊跃,多学科融合。这在我们学校的其它课堂是很难见到的,你很少有机会看到学生们所说的‘大佬们’同堂论辩。”郭忠认为。

西南政法大学

授课教师 郭忠 教授

在授课老师眼里,“深夜课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门博士生选修课,而是承载了几代西政人努力与付出的“精品成果”。

挑灯研读:“深夜学派”开山啦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漫步教学称为“逍遥学派”,那么西政的挑灯夜读可谓是“深夜学派”的开山了。

在《法学经典选读》这个课堂里,苏格拉底式的探讨方式让师生们共同攫取到了太多的学术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典里的字字句句映射在现实里的意义也在变换、升华。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清楚地知道,研读过程中他们自我思考和相互启发的“思想碎片”终将在各自的学术生涯中,拼凑成完整的指向标。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过授课的老师有二十余位,而到过这个课堂的老师便无法做更精确的统计。很多时候,他们慕名而来,和所有普通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完一整堂课,间或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下课铃响,归去。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胡兴建老师记得,曾经有一位吉林大学的老师,独自来听完课,也未曾打扰下课后被学生围住的他。只在离开重庆的时候,传了短信给付子堂校长,大意是: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同样有这种感受的,还有来上课的学生。支艳是2017级法理学的博士研究生。2017年她第一次走进“深夜课堂”,那时她也会偶尔觉得书本内容晦涩难懂,课堂讨论中思想跨度大。今年,她重新回到了课堂中来,体悟已完全不同。

西南政法大学

“以往读《论法的精神》会问它对实践的意义在哪,如今回头来看,是自己的积累不够,实践太少。其实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会得到更多的感触。”虽然由于学业安排,她只上了一个学年,但是她在这里所听到的不同的声音——来自老师或同学,都给了她许多启发。

“多师同堂的师资在西政来说太难得了。”有着这样感触的人,也不仅仅是支艳。课堂上,在墙边坐着的研究生们,大多是因为听闻这门课独特的上课方式和强大的教学阵容而来。即使要搭个小板凳做课堂笔记,也毫不在意,周周坚持。

西南政法大学

王勇是2017级的法理学博士研究生,在他还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坐在小板凳上旁听这门课了。他告诉笔者:“这门我们亲切称之为‘经典课’的研读课,是法理学博士生的一次修行,是必经的一次精神洗礼。通过阅读经典,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我自己,认识这个国家,认识这个所处的时代。”

王勇与这门课结缘与硕士研究生时期,像他这样来听课的研究生很多,大家都是自发参与到课堂里。知道自己的导师在这里上课就跟着来听,这一来就听了一个多学期。

面对浩如烟海的法理学经典著作,不知所措的年轻学子们,把“经典课”视作指路明灯,学习阅读方法,提升学术兴趣。

西南政法大学

授课教师 周祖成 教授

授课教师周祖成教授认为:“这种授课模式能培养学生多维度思维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和写作积极性,还能使他们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克服。”

“这是一门出彩出色、与众不同的课程,让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元化先生主持的「学苑英华」系列的几个词语:心如澄江秋月,含英咀华,探群山连绵中的无穷意蕴。这是我的感受,也是我的祝愿。”授课老师之一、《现代法学》副主编董彦斌说道。

另一位授课老师郑忠梅教授认为,在多师同堂的过程中,虽然作为授课教师,但认为自己更像是以学生的身份在学习。在与其他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课堂用句读的学习方式来重温经典,并注重下载学习原版著作,各个老师使用不同版本,共同求证理解,让整个学习以一种严谨治学的形式进行。能在这个课上学习,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西南政法大学

如果说“深夜课堂”的种种配置足以称得上“魔鬼”,那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核也需要以“魔力”来形容。

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可以为了一个单词的意义多方讨论,也可以把典故讲得绘声绘色,可以让学生们自发旁听,也可以聚集老师们志愿授课。

归结起来,是因为所有人对真理的探求,对经典的敬畏,让他们共同走上“思想朝圣”之路。数十年的坚持,以热情灌溉,以坚持滋养。此不失为别样的“魔力”!

“深夜课堂”

秉烛在法学的历史回廊里前行

回荡着的

是一代西政人法学理论学科集体智慧

是团队奋斗的悠扬战歌

西南政法大学

推荐阅读

1. 华辩夺冠!我自钟灵毓秀,信步紫禁之巅!

2.要给咱西政捐栋楼?有志气!

图片:张晓阳

采写:江坤

编辑:王皓森、涂丽星、陈新月

素材审核:胡兴建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重庆本科院校-西南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南政法大学-8师同堂,西政版“深夜课堂”很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