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我校由龙大轩教授担任负责人组成的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教师团队
人
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教师团队依托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团队紧扣“文化自信”时代课题,秉承“广博、厚重、精深、雅趣”的训言,坚持“睿思以究法理,妙语而传文化”的宗旨,致力于中华法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传播。团队涌现出了包括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重庆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首届西政名师、重庆金平法学教育基金会“柯泰教书育人奖”等在内的优秀教师。团队成员还参与录制了央视《法律讲堂》节目并担任主讲人。
教师要热爱教育对象,应该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团队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价值导向,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平台建设的有效途径。2017年12月,团队成员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积极传播推广法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成果,2013年本团队成员龙大轩教授录制的《中国法制史》先后被评为重庆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第五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018年底,该课程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2015年2月,龙大轩教授参与录制的中国东盟法律联盟慕课,成为中国第一门跨国慕课。团队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将教学成果、学生实践通过法文化电视节目策划录制、法文化电视大赛、法文化视频拍摄、法文化项目设计、法文化通俗读物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有效解决了以往法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成果传播推广的不足。曾培养邓长春、秦涛两位在读博士生赴京参与《法律讲堂》节目试录,2015年推荐2012届博士生梁健、2014级博士生曹勤参与节目试录。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价值导向,支持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华法文化学习研究会”和“知远读书会”,举办“寻找失落的法文化”演讲比赛 1 次、“法字方阵”法治文化电视大赛2次、知远读书会35期、征文比赛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直以来,团队致力于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代表性荣誉如下:2017年7月学生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
团队坚持践行开拓创新的学术宗旨,在科研创新上成绩斐然。在论文发表方面,截至2019年6月,本团队成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思想战线》《现代哲学》《法学杂志》《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20 余篇,有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 篇被《读写月报》作为高中教学选材。在科研项目方面,团队教师共申报各类各级科研项目4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
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一直致力于向社会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法文化。龙大轩教授自2011年起在央视主讲中国法文化,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传统法文化的弘扬与学界成果的普及,并带病参加2014年春节特别节目“中华法文化”录制,被誉为“铁人”。2018年3月以来,龙大轩教授应邀在重庆市委、铜梁区委宣传部、重庆市公安局警卫局、重庆市体育局、大渡口区委宣传部等20余家党政机关做报告。2018‐2019年,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分赴国内多省市进行百余场巡回演讲,宣讲中华法文化,深受听者好评。每次讲座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同时,本团队教师并多次为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提供智力支持。
团队部分成员 | ||
姓名 | 职称/职务 | 专业方向 |
付子堂 | 教授/校长 | 法理学 |
龙大轩 | 教授 | 法律史学 |
胡仁智 | 教授 | 法律史学 |
吕志兴 | 教授 | 法律史学 |
李胜渝 | 教授 | 法律史学 |
周尚君 | 教授/处长 | 法理学 |
陈翠玉 | 教授 | 法律史学 |
赵天宝 | 教授 | 法律史学 民族法 |
杨丽英 | 副教授 | 法律史学 |
袁春兰 | 副教授 | 法律史学 |
严文强 | 副教授 | 法律史学法人类学 |
周欣宇 | 副教授 | 法律史学民族法 |
孙德鹏 | 副教授 | 法律史学 宪法史 |
张伟 | 副教授 | 法律史学 |
卢云豹 | 讲师 | 法律史学 |
郑军 | 讲师 | 法律史学 |
梁健 | 讲师 | 法律史学 |
陈坤 | 讲师 | 法律史学 |
秦涛 | 讲师 | 法律史学 |
吴朝军 | 讲师 | 法律史学 行政法学 |
团队负责人
人
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大轩
龙大轩,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普法人),重庆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重庆市名师,重庆市第八批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首届西政名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主讲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龙大轩教授主讲的《中国法制史》入选国家第五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历史研究》《光明日报》《学习时报》《新华文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人民公仆》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8部,编著教材4部,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1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
部分团队成员
人
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仁智
胡仁智,行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南民族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有代表性专著《两汉郡县官吏司法权研究》《新中国法律思想史》等;有代表性论文《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改革与法制:中国传统“变法”观念与实践的历史考量》等;有主要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研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等。
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尚君
周尚君,行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期刊社社长、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支持地方发展专项“地方法治实践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法律和政治科学》集刊主编,重庆市人民政府立法评审专家,重庆市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志兴
吕志兴,行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同时吕志兴教授讲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课程。
在《法学研究》《现代法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本,参与教材编写。
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翠玉
陈翠玉,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法律思想史、民国司法、法社会学等。
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法论坛》《法学评论》《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部分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江北县地权变动与社会变迁(1949-1953)》等数部专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基层乡村社会纠纷及其司法裁断”、重庆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抗战大后方婚姻司法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十余项课题。
人工智能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天宝
赵天宝,人工智能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法律硕士(2006),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博士(2009),重庆大学刑法学博士后(2016),清华大学(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2017-2018)。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会理事,中华司法研究会理事,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国家民族政策研究基地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法社会学和法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3本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4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行政法学院副教授
张伟
张伟,行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人类学、法史学。研究领域,中国法律史,中国传统法文化与抗战法制史,主要讲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
获得的荣誉奖励有《抗战大后方的刑事审判改革研与实践——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国民政府非常时期特种刑事案件审判之研究——以〈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为中心》(该文获中国法律史学会2011年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行政法学院讲师
梁健
梁健,行政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2016年12月至今在行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的教学和研究;曾在《历史研究》《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国家级项目数项,出版专著1部。
行政法学院讲师
秦涛
秦涛,行政法学院法律史学博士、讲师,西政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成员,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人。
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礼法之维:中华法系的法统流变》(第二作者,孔学堂书局2018年)、《天理国法人情:礼法传统中的狱讼制度》(孔学堂书局2019年,以上二种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黄大年是一线教师的翘楚,认真,投入,有敬业精神,是教育界的楷模。教育部开展学习黄大年活动是为了给全体教师树立榜样,让大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传承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为培养下一代做出贡献。“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我们作为普通教师能遇到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既是幸运,也是使命。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每个老师的职业追求。
最开始自己登上央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来央视《法律讲堂》栏目进一步发展,对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我在培养、推荐人才的过程中萌生了成立一个团队的想法。我认为“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教师团队”与其他教师团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地做研究,而是重在传播,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媒体、通俗读物、示范基地等形式,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以达到教书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一个团队创建磨合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也会面临人才培养、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困难。但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团队成长的过程,相信即使道阻且长,团队的老师们也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困难,再造辉煌。
——龙大轩教授
推荐阅读
1.2019年“锦上添花”奖教金、奖学金花落谁家?
2.101场?精彩纷呈
素材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众信息网、西政网
采访:熊美玲 雷宇丰
文字编辑:林雨昕 王可鑫
排版编辑:冼天祺、黄为朝
执行执编:陈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