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六个法定的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祭奠30万遇难同胞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当侵华日军的刺刀闯进古都南京时,
这座城的千年的安宁被生生打破,
城门城墙轰然倒塌,
枪声炮声四处响起,
手无寸铁的百姓哭喊着倒下了,
面目狰狞的侵华日军狂妄地叫嚣着,
30万华夏儿女惨遭杀戮,
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阴云遮蔽了这个城市许久,
南京遭受了最黑暗的六周,
侵华日军烧杀抢掠淫暴虐横行,
给人民留下了历史的伤痕。
今天,我们祭奠所有逝者,
把所有的哀痛与沉思都印在心间。
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将会被牢记,
那些苦难深重的灵魂将要安息。
我们从不会忘记,也从不能懈怠,
我们还要怀揣梦想并笃步前行。
当今的和平来之不易,
当今的发展命运共同。
我们坚守着各自的岗位,
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都在用行动告慰逝去的同胞,
我们都在用行动守护祖国的美好。
面对竖起的石碑,
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要明白: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希望以史为鉴,不忘危难。
爱好和平,不是为了淡忘悲痛的过去,
而是希望面向未来,永远和平。
南京大屠杀是国殇。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是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意志,既是抚慰众多死难者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经典回应。
国家公祭日有助于保存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密码,而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将有助于不时唤起华夏民族的抗争意志。但是,这种唤醒和回归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延续战争,而是吸取教训,褒扬和平和珍惜和平。
国家公祭日有利于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而不是为了重蹈侵略战争的历史覆辙。正如欧洲有一年一度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难者纪念日,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向国际社会仪式化地表达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和责任,将中国这股热爱和平的力量汇集到世界和平的大潮流中去,形成向往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国际舆论氛围。从这个意义上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国家公祭日有力地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将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宪法规定具体化。大屠杀是历史的悲剧,是对主体目的性价值的直接否定,是反人类的。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如何具体来实现,设立国家公祭日,旗帜鲜明地反对漠视人类生命的大屠杀,就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表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唯有正视历史,不忘记历史,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使人、使民族明智的深刻判断,也才能真正继往开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深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将在制度的层面上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也会让我们倍感祖国强大的珍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何等的重要。
——经济法学院 卢代富教授
今天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感念逝者,不忘历史,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未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曾经发生过的民族灾难,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提醒着我们曾经所承受的屈辱,也激励着我们自立自强。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更好地珍惜和平,用稳定和强大来坚守和平!
——新闻传播学院 沈艾娥副教授
国家公祭日的设定目的在于牢记历史,而非记住仇恨。去年参观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时,我深有感触。我们应当记住侵略战争的可怖,记住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不加约束的人性有多可怖。对于历史罪行来说,记住便是凝视,人类通过对历史的凝视,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大学生讲习所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 罗辑
国家公祭日,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铭记,而且是对社会发展的警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为了祖国的未来献出伟大的身躯,我们不仅要铭记悲壮的过往,更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承接的是祖先伟大的事业,要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人工智能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李禹潼
有人说:有一把折扇叫做历史,上面写满了三十万同胞的名字。可有人试图它折起来,使它变成空白。有人选择仇恨,有人选择怀疑,也有人试图抹去。设立国家公祭日,选择将历史变成记忆,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深刻反思。国行公祭,祀我殇胞。铭记这段历史,利于内化为我们国人传承家国情怀的自觉追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息动力。
——外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尹建聪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推荐阅读
1.特等奖!总冠军!西政代表队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新大赛获佳绩
2.太太太好看了!你的学院获奖了吗?
图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图片收集:黄为朝
文字:曹佳涵 陈建宇
排版编辑:伍文昕
执编:王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