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市教委官方微信"重庆教育",阅读原文可扫以下二维码:
西南大学 夏庆友
从科研到育人 他想为国家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原院长、“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西南大学二级教授……一个个重要职务和荣誉称号的背后,是夏庆友教授对于科研的执着、对于教育的坚守。长期以来,夏庆友致力于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放弃海外高薪投身祖国建设 他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人为本,德为先”,夏庆友非常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时常以自己的经历鼓舞和教育下一代的年轻人才。而这也要从他的青年时代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夏庆友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蚕学专业,后留学日本。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破解基因的奥秘,发现了许多未来工业和生命科学发展的玄机。
早在1999年,日本就投资20亿美元巨大资金,组织精悍队伍加强对家蚕基因组的攻关。同年秋天,夏庆友的恩师向仲怀院士来日本对他讲:“中国人准备启动自己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希望你们及时回国”。
当时夏庆友与日本方面工作协议要到2005年才结束,日本为其开出月薪45万日元的高薪待遇,而回国后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他清楚,这次如果他们不去做,中国人将永远失去在家蚕科研领域超越日本的历史性的机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祖国和民族的需要他时候,夏庆友立即中断了与日本研究的协议,毅然回国投入到紧张的家蚕基因组计划筹备工作中。
2002年,家蚕基因组计划科学技术筹备会在法国召开,让人震惊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丝绸出口国的中国竟然没有得到通知。为了拿出成果争取发言,夏庆友紧急启动了大规模的测序计划,发布了10条EST的测序成果,超过日本。
但是竞争刚刚开始,2003年日本解除和中国的合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单方面建立了家蚕研究组。夏清楚地知道想要超过日本必须破釜沉舟地拼搏,拿出家底和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合作。项目以当时在重庆的西南农业大学为后方,北京的研究中心为前线,夏教授被任命为前线攻关小组的组长。
2003年非典事件,研究所工作没有停下来。当时,吃饭就在研究所,天天就吃方便面,一个月吃了40盒。科学家们打地铺,有的同事开始拉肚子,开始是五六人,七八人,最多一天倒下40多人。夏庆友也开始发高烧,温度计常常就在腋下,一边看温度计一边打键盘。工作的地方离北京的非典医院很近,同志们开玩笑说没有关系,如果是非典几分钟就送过去了。
在各方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终于率先绘制完成。2003年10月11日,重庆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世界第一张家蚕绘制图的框架图。夏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不只是术业有专攻 他还是学生心目中的“人生导师”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夏庆友的研究被评价为蚕业科学100年来里程碑式的标志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建国60周年“重庆十大科技事件”等多项殊荣。
作为学校曾经的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他主讲的《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和《生命科学前沿讲座》课程,内容深奥,知识体系更新变化快,入选“重庆市精品课程”。
为了能够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好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夏庆友经常以党课、团课、《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们交流谈心。以轻松活跃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夏老师做相应解答。
2014年他开创了大型积极心理学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论》,讲述如何激发“积极心理”,倡导“快乐研究”,受到全校同学和老师的广泛关注;当大学们畅想自己的梦想时,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缺乏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而有的大学生即使有远大的梦想,可是却并没有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及时的付出行动。
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夏庆友便以“权利”与“责任”为主题与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加强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在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自己都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有人说夏庆友是我国蚕学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许多重大课题,发表了几百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但是夏庆友他自己说:“我的最大梦想就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希望他们未来能够对国家和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复旦中学 陶健
学生眼中的“陶妈妈”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从1988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过去28个年头。陶健一直战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一直践行着“我希望老师怎么带我的孩子,我就怎样待我的学生”的原则,一直都坚信“真正的教育就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一直都坚持“对学生40岁以前负责”的远大的教育理想,一直都把“有事干有人爱有期待”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信条,全然不顾顽疾病痛的折磨,用爱与生命坚守三尺讲台,把党的教育事业当作她毕生最大的追求。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10年间收到过11张病危通知书
陶健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即使白天上课晚上输液,也没能阻挡她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著与追求;10多年病史中11张病危通知书,也没能覆灭她对学生的那份至爱深情;丈夫的“再当班主任我们就离婚”的威胁也没能让她停下当孩子王的脚步;家人苦口婆心地劝她干脆办个病退,好好将养将养自己的身体——毕竟好死不如赖活。
可她竟然说她的精神支柱就在学校那里,就在每一个学生那里,离开了学校和学生,就算活着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这样的日子她不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她也不稀罕。
所以,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一意孤行地拖着几乎不受自己控制的病体,忍受着顽疾的非人折磨,艰难但却坚定地苦心经营着自己热爱的教育教学事业。
她2005年调到复旦中学后,一直都担任班主任,同时还担任两个甚至三个高中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2008年,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年近五十而又身患顽疾,天天都得服用激素才能正常呼吸的她,又担任了竹园分部住读班的班主任,每天24小时守护着她的学生们。
2011年又担任年级组长,竭尽全力地为年级组老师们服务,定时清洁老师们的办公室,全天候保证他们的饮用水,逢年过节对老师们送上她真挚的祝福,老师们都觉得跟她一起工作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老师们戏称她为“拼命三娘”。
同学眼中的“陶妈妈” 亲自照顾患病学生一个月
陶健的座右铭是“教书育人、积善行德”。她真心待生如己出,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用对学生的热忱期待促进学生进步成长,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是学生心中的“陶妈妈”。
陶老师的很多学生来自郊县农村,家庭经济拮据。她总是不动声色帮学生交学费、买衣物、买牛奶、买工具书,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上了大学,她仍然会继续关照。现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女学生刘某,当时身患白血病在医院治疗,陶健老师不仅经常到医院看望她,给她鼓劲,还一次性地给了这名学生2000元钱补充营养。
对生疮害病的学生,陶健更是不嫌不弃、精心呵护胜过父母。陶老师现在担任班主任的高2013级学生李某生了具有传染性疥疮,为了不耽误这个孩子的学习,单独为他找了寝室,给他买了棉质的内衣,在寒冷的冬天坚持给他擦药、烫洗衣服达一个月之久;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她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有个学生王某,因爸妈关系紧张,性格粗暴的爸爸经常打骂他母子俩,甚至动辄威胁要拿刀宰了他们。
她让这个学生到自己家里吃住了一个月,并对孩子的家庭关系进行调解。还有另一个学生王某,父母双双服刑,无人照料,她就收他为“干儿子”,爱他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后来那孩子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咪”。
这几年,她带的都是文化成绩最差的班级。一个老师喜欢优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天性,一个老师要能热爱差生,却应算是一种境界、一种素质。她公平公正,不管贫富贵贱,也不论城市乡村,只要是她的学生,她都会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替他们辛苦为他们忙碌。
红光小学 谢定来
推行“三自教育”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从边远山区村校教师到重庆市特级教师,34年来,谢定来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长期跟班教学,关爱学生,将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教育。
中共党员,三峡学院硕士生导师(校外),红光小学校长、书记,任教小学数学……谢定来虽身份众多,但他在各种身份转换中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他主持(主研)市级以上课题10个,结题7个,其中6个荣获市级以上奖励,主编《小学数学自能卓越课堂建设》专著6部。作为校长,他传承“艰苦奋斗、团结和谐、勇创佳绩”的红光精神,带领学校从办学硬件的彻底改善,到学校寄宿制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从学生成功的“三自教育”到教师群体的“三自教育”探索;从引领本校的特色发展到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推行“三自教育” 特色凸显
谢定来创造性的推行自我教育做主人、自能学习做强人、自主发展做新人的“三自教育”,带领红光小学创立了“让每一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发展”的主体教育思想,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深得社会广泛好评。
在谢定来的带领下,红光小学实施“礼文化”教育,构建了以校长全面负责,各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导,全体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网络。
谢定来积极打造“自能学习卓越课堂”,课堂活动中形成民主高效的“小组学习共同体”,学生有分工、有合作地参与讨论、操作、探究。提倡个性化作业,规定每周一天为“无学科作业日”,学生可以进行阅读摘录、家庭互访、实践体验、网上查阅等。
谢定来提出自主发展做新人的“三自”教育终极目标,促进师生主动和谐发展。以学生实践为出发点,拟定小学生自我教育阶段目标,每周写自我教育反思、日记。
低年级以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管理,技能训练为主;中高年级以全体学生分工、合作,培养生存交往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延续的学习生活中常有新目标,朝着有创见、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从教师现实状态出发,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规范研究行为;创新校本教研策略,提高研究实效;创建特色教研中心,滋生群体智慧。育爱,培育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励志,培养教师进取心;修身,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节与约束。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老、中、青教师都能找到发展的基点,轻松幸福地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心里装满学生教师 倾情教育
谢定来心里始终装满了教师和学生。
记得有一次,为了让就读于红光小学的区福利院孤儿过年也能穿上新衣,谢定来几次掏钱为孩子们购买新衣,看着穿上新衣的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甜甜笑容,谢老师觉得:“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谢定来与文成阳等30余名留守学生结对,儿童节送文具,过年时买新衣,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父亲般的关爱温暖着孩子们的童年。
同时,谢定来还十分关心教职工,职工邱明英患重大疾病,他不仅多次自己掏钱看望,还经常与她谈心,鼓励她勇敢面对,同时积极向上级组织争取帮扶,为邱老师残疾的女儿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别老师的妻子患了脑肿瘤,他不仅多次捐款,还发动教职工捐款,帮助别教师的妻子顺利进行了大手术。在老师的眼里他就是一位慈爱的大哥。
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示范引领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作为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谢定来深知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他多次组织或参与万州区先进模范送教下乡活动,先后到万州区长滩小学、龙驹小学、罗田小学、弹子学校、铁炉学校等10余所学校开展“学校文化诊断”、“课堂文化建设”、“自能卓越课堂推广”等活动。
先后到北京西城区回民小学、南京琅琊路小学、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小学等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课堂展示、评课等交流活动,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辐射周边,并带回前沿的教育思想,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2012年12月,谢定来名师工作室成立。谢定来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为区教师全员培训主讲14次,上示范课16次;创建网站《万州小学数学》,编写《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实施策略》等专著6部,为区小学数学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4年12月,谢定来工作坊成立。工作坊聚集6位小学校长,围绕“学校文化诊断”开展活动。最后研修成员学校文化建设成效也是显著的。如:五桥小学的“五彩课堂模式”、弹子学校的“责任文化”建设、孙家小学的“生命教育”文化构建、长坪小学的“浪花主题文化”、天城小学“五星”育人计划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黔江民族中学 张茂德
接地气的课堂备受欢迎 为贫困生更是“倾囊相助”
在黔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学生还是领导,要听说孩子就读的班级班主任是民族中学张茂德老师,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你真幸运,遇到了这么优秀的老师!”
张茂德,是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班主任兼地理教师。在高中教师这个岗位上,张茂德老师创造了人人称道的巨大价值。
地理教学接地气,学生毕业多年仍记忆犹新
作为专业的地理老师,张老师的地理课特别注重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主张同学们学习时广泛联系,关注生活。
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但对张老师的经典教学却依然刻骨铭心。毕业于2012级的钱圆圆说,当年老师在教我国甜菜分布规律时就用“内新吉黑”总结,但希望我们别做“内心极黑”的事;现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徐方金回忆起老师的讲法,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地球运动时,只手画圆的情境。
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对地理学科兴趣浓厚,成绩自然水到渠成。虽然,民族中学高中生基础差,高一新生入学录取分数线往往比重点中学要低100多分,但张老师所教班级地理成绩每年均位居全区同学科前两名。所带班级在重庆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成绩优秀率超过80%,合格率达98%以上。
此外,2009年至今张老师一直担任高中地理学科教研组长,是学科带头人,地理骨干教师。带头打造卓越课堂,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炼并推行“六步”教学法。
关爱学生视如己出,资助学生使之免于失学之苦
张老师任教17年以来,年年班主任,以父亲般的刚毅帮助无数在学习生活困难面前退缩泄气的同学树立信心,用母亲般的细腻鼓舞着无数在情感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的学生重归正道;他更是用“财大气粗”的气魄资助了多名学生,使之免于失学之苦。
2006年9月1日,一名衣着破旧、表情腼腆的女孩,在人群中显得异常显眼,没有光鲜的衣服,没有父母的陪伴,因为她想上高中,却交不起学费,强烈的上学愿望驱使她来到了学校看看。
细心的张老师发现了她,并了解了她的情况:她叫冷露红,是一名孤儿,她有一位年高76且残疾的养父。当下张老师决定帮助这个孩子,为她解决了报名费,并给他配备了上学所需的生活用品,冷露红正式成为张老师的学生。之后,张老师还发动身边好友资助这个正餐只能吃馒头“穷孩子”,解决她高中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同时,张老师还在精神和意志上给了她细致而持久的关怀,帮助她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2009年高考,冷露红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如今她正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励志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张老师等人的关爱。
而像冷露红一样因为贫病苦弱等原因,受到张老师帮助的还有十多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张坤说,张老师给予的帮助更在于精神。否则,从未进过黔江城、中考成绩全区排1258名、家境贫寒、毕业于距城百余公里的黔江区鹅池中学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登上北京大学的殿堂,欣赏未名湖的美。他说,老师的美,如未名湖般深邃。
贫穷的生活可以用财物去挽救,而薄弱的意志却难以用药物去治疗。优秀的教师,是园丁,要修建残枝败叶;是灵魂工程师,要塑造高尚人格;是蜡烛,燃烧了自己还要能照亮别人,教师的价值,不是成就自我,而是成就学生。在成人之美的路上,张老师一直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