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辛苦了
一寸一寸粉笔
染白了你的头发
腾然而起点燃成烛
照亮了他人
一个一个象形文字
成为你走过的痕迹
攀上崖顶让后来者
踏上你的肩膀
闪闪的星星绚丽璀璨
那是它用尽最后的余热
发挥出来的光芒
教淳淳而明道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二十多岁时就来到学校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他们坚守着一块黑板
三尺讲台
他们勤勤恳恳地为事业忙碌着
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孕育了一个又一个腾飞的梦想
他们就是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光鲜亮丽的背后
是他们日日夜夜不辞辛劳的付出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
教育脱贫托举希望
80载阔步前行,勤耕不辍, 80年薪火相传,硕果累累。学校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新成就,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新突破,都离不开广大教师的默默支持。
今年,疫情给所有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停课不停学,老师们将教室搬向云端纷纷化身最美“主播”。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师,不知道如何操作电子产品,却依然坚持边学习使用网课平台,边传授我们知识,尽心尽力的履行教师的职责。
今天,在庆祝第36个教师节之际,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喜获殊荣。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寻求真知 不倦之路
——记重庆理工大学教师邱冬阳
他的“道”:建设家乡从做好自己开始
“建设家乡”的概念,在很多人看来比较“假大空”,是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口号,是很多人演讲时的一个套路。但是对于邱冬阳来说,不是!
“建设家乡”四个字,是他走出去又再回来之后,心底最真实的渴望,是多年来在支撑他走下去的执念。作为一枚货真价实的学霸,他本科毕业后获得留校资格,在重庆理工大学任教一段时间后,邱冬阳又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访问学者,2004年又成为了英国加的夫大学商学院(Cardiff Business School,Cardiff University,UK)访问学者。
邱冬阳在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习期间
邱冬阳在英国访问学习期间
“从伦敦回到北京,再从北京回到重庆,再对比重庆和我的家乡潼南,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我深刻而明晰的感受到这一级一级的落差,当时的我非常的不平静,失落、不甘,但同时也有点热血沸腾,我觉得我必须要做点什么?”
可是,做什么呢?“我要建设我的家乡”,相信很多人都喊过这样的口号,但是怎么去建设?很多人都感到很无力。多年之后,邱冬阳找到了自己的“道”!
“我觉得作为一个微观的个体,我们能做的,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尽善尽美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然后再做好更多的事情,扩大自己的影响面,让更多的人听到你的发声,这就是建设家乡。我曾经也感到迷茫,但是所幸从一开始,我就在认真的做着这件事。”
纵观邱冬阳这些年来的研究课题,“基于激励相容原则的重庆市家庭农场发展的财政支持策略”、“重庆市农村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组建方案”、“重庆市农村‘三权流通’的财政支持策略”、“重庆市公共设施投融资风险控制研究”、“重庆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等等,总是跟重庆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他做到了,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他的声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到了更多决策的孵化和产生,从而影响多更多人的生活!
邱冬阳参加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期间留影
他的路:痛很深刻但是双手满满
在重庆理工大学,邱冬阳先后担任了经济与贸易学院的系主任、副院长,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同时在2016年接任了重庆理工大学MBA中心主任。对于MBA的学生,他并不陌生,因为此前就曾经带过好几届MBA研究生。而且对于这些工作之后再次进入校园学习的学生,他觉得他们“其实好幸福”。想起自己曾经的求学路,他真心觉得“痛很深刻”。
“我记忆特别深刻的就是读研那段时间,每天几乎都要把重庆跑一圈。一边任教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当时家住南坪,每天都要去沙坪坝上学,然后去杨家坪理工大学上课,为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还去当时的重庆商品交易所兼职,而且那个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跑细了腿不是开玩笑啊,我那时候好瘦!但不能否认我从中的收获是满满的。”
他的学:如行逆水时刻不忘 学习也要“高逼格”
硕士毕业后,邱冬阳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得到了去英国访问学习的机会,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又同时攻读了博士,并在读博期间获得了教授资格。他的学习日程总是排的满满的,让人汗颜!只能说,学霸的日常,终于让人明白什么是差距。在他看来,读书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能拓展视野,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邱主任表示他现在仍然在学习。
“我们那个时候学经济学,学的是‘计划经济’,拿到现在来肯定不适用啊,所以我必须一直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如今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大行其道,经济研究也随之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考验,我不学习,坑自己不说,也坑学生啊!”
学生时代的邱冬阳
所以面对很多人问到“有没有必要再学习”的问题,邱主任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在实践中学习也好,在学校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也好,不学不行,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过,他主张年轻人如果有条件和机会,最好还是能够接受系统化的学习。
“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读MBA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其实MBA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地带。虽然现在网络很强大,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答案,但是那毕竟是表面的,有的时候甚至并不准确,你看不到答案背后的真相和原理,也不能活学活用。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系统的学习有助于你整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把它们理论化、整体化,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去实践之,会带来更好的能力提升。通俗的来说,就算是学习,那也要‘逼格’够高嘛!”
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大学校园辛勤耕耘的园丁
——记重庆理工大学教师张志刚
以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张志刚2010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入职重庆理工大学,始终坚守在车辆工程学院一线教学与科研岗位,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本领,又重视激励学生奋斗精神。
十年来,张志刚坚持承担《汽车理论》、《汽车测试技术》、《动力传动试验技术》等核心课程的一线教学任务,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以振兴我国汽车行业为理想,以实干兴邦为信念,激励一届届车辆学子的成长。同时,担任班导师的工作,始终坚持“勤走访、多沟通、肯交心”的交流策略,以确保真实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与困惑。2016年首次接手班导师工作时,通过“勤走访、多沟通、互交心”的策略,及时发现来自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张栋梁同学深陷10余万元网贷陷阱,通过与其家长全力配合,为其家庭挽回8万元经济损失,班级在他激励和引导下考研率达到50%,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1人,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作为大学教师,收到学生的匿名鼓励信,是他作为教师的最大欣慰与自豪。
以仁爱之心感化学生,引导落后学生“浪子回头”
关怀学习落后群体,建立学籍预警与异动学生谈心机制。张志刚始终秉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的座右铭,非常重视成绩落后学生的引导与跟踪,他在学院建立了学籍预警与异动学生的谈心机制,并且每学期初都会专门组织学籍预警和异动学生的座谈会,认真聆听他们的困难与困惑,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并建立专门的车辆励志学习群和重修课程群,及时了解和掌握成绩落后学生的动态和困惑。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他会一对一进行教育和帮扶,例如2014级车辆工程二班游小凯同学,由于大一大二沉迷游戏,从而导致十多门课程挂科,他通过一对一谈心机制,引导该同学“浪子回头”,并在大四成功跳级回原班级,实现顺利毕业和授位。
强化专业引导,建立新生专业导师制。作为主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张志刚非常重视学生全学习过程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为激发大一新生的专业意识和兴趣,他率先提出设立新生专业导师制,为了保证专业导师团队的运行质量,他亲自一一找专业导师沟通与交流,听取大家意见,最终制定出《车辆工程学院专业导师计划方案》。同时,为了进一步确保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理解,他每学期初都会与学办老师一起召集学生开展专业引导的座谈会,并且他要求参加座谈会的学生一定要覆盖优、良、中、差的学生群体,从而确保座谈会信息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在座谈会上,他耐心认真回答每一位同学的疑虑和问题,并就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等,结合自己的教学、听课和学习感受,与同学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分享。
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提升学生培育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张志刚在长安3+1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深入推进“3+1订单式”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对接产业的知名企业,为学院建立了一批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深受广大车辆学子的欢迎和喜爱;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积极深化“研教一体”教学模式,实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同步性,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他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以赛促学”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他在学院积极建立“以赛促学”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学院目前参加全国性赛事包括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巴哈大赛、恩智浦智能车大赛等系列大赛,学院承办的赛事包括重庆理工大学汽车零部件拆装大赛、“宇杰”杯汽车设计大赛、重庆理工大学第十二届“长安跨越杯”汽车造型设计和专用车结构设计与制作大赛等一系列科技赛事,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了学院学风,培养了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创新能力。
以扎实学识指导学生,担当学生成才领航员
身体力行,勤恳耕耘于教育教学第一线。张志刚十年来始终承担《汽车理论》、《汽车测试技术》、《动力传动试验技术》等核心课程的一线教学任务,课程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研教一体的课程建设理念。他认为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与技术前沿的支撑,只有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教师的核心作用。为此,他结合自身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项目经验,及时将汽车动力传动试验技术的相关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例如在《汽车试验学》、《汽车测试技术》、《动力传动试验技术》等课程中集中体现了他的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为学生开设了“离合器起步特性试验”、“离合器滑摩温升试验”、“变速器传动效率试验”、“变速器NVH性能试验”等一系列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如图8所示)。通过研教一体,及时转化,既实时更新并丰富了这些课程内容,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产业需求的核心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通过研教一体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很多学生在参与他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过程中已经被企业提前预聘。
率先垂范,积极帮扶学院新进教师快速成长。为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学院新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张志刚对学校的导师制度进行了细化,并制定出《车辆工程学院新进青年教师导师制》。他为了确保导师制的顺利实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全院大会上明确表示欢迎学院教师随时到他的课堂听课,并欢迎反馈意见和建议。他主动担任何联格博士、祈文杰博士、杨浩森博士、徐哲博士、葛帅帅博士、熊锋博士、来飞博士、李明博士的导师,认真细致的指导新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长。此外,他主动关心新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困惑和疑虑,积极为新进青年教师提供帮助和建议,帮扶学院新进教师快速成长。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产学研培养优秀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张志刚瞄准行业重大需求,选准突破点,开展行业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引领地方产业技术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研发的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动态试验技术及装备、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高速试验技术及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荣获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1人,校级优秀、优良毕业研究生8人。
他在汽车试验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掌握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开发的核心技术能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重庆长安、重庆青山、江淮汽车、广汽集团、哈尔滨东安和宁波圣龙等知名企业的产品开发,打破了国外公司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开发技术的垄断,为提升自主品牌汽车性能与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助推了重庆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受到了行业一致好评,同时为行业培养了大量汽车试验技术人才。
重庆市最美辅导员
我是一个闪光的标题
点亮航灯,做学生追光的引领者
——记重庆理工大学辅导员龙婷
因时而进,起而行之——为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如何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如何创新学生党建机制”一直是她探索的问题,她紧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积极围绕服务学生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她作为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所在支部荣获全国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她作为“重庆市十九大精神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团”成员,赴多所高校开展宣讲,得到一致好评。
创新模式——推行“三个存在感”专题教育。基于当前学生党建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她开展了“三个存在感”的专题教育,即增强党员意识的存在感,增强党员形象的存在感,增强党组织的存在感。开展过程中,通过“党课接力”,让学生党员人人发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党员义工”,让党员作用得以发挥,党员先进性得以彰显;通过“党员晒成绩单”让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创新阵地——打造“青年红色根据地”网络思政平台。2005年,网络刚刚兴起之时,她与团队率先创办了重庆理工大学“青年红色根据地”红色网站。在网站上,她坚持每天在线值班,及时化解学生在留言中的问题与困惑、迷茫与吐槽,现在她的工作本上记录着31950条留言回复;她坚持每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各支部的网络在线组织生活,与学生畅谈网络热点与时政见解,让他们了解国情社情;她坚持每年为所有新生成立网络虚拟团支部,指导每个支部特色文化建设,加强团员凝聚力,营造良好班风学风。目前,该网站已先后获得了全国十佳思政类网站校园人气奖以及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多次得到华龙网、新华社《内部参考》、《重庆日报》、《重庆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创新载体——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习社”。她遴选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优秀同学进入讲习社,所有成员定期学习,开展活动,他们多次走进宿舍、走进班级、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用自己真诚平实的语言,利用读书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等形式,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她的带领下,讲习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优秀案例。
用爱引领,坚守初心——为学生实现梦想插上翅膀
关注学习,首创“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2013年,她整合资源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首个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邀请了20余名校内知名教授轮流“坐诊”,以解决学生学习发展中的“疑难杂症”;邀请知名企业高管担任特聘导师,为学生创业就业“把脉”,以“一对一咨询”、“答疑时间”、“工作坊”、“精英培育项目”、“创新创业园”、“提供学习资料”六大重点举措为支撑成功让学生得到最实用的帮助。运行以来,受益人数达到8000人次,参与学生获得市级以上荣誉300人次,该中心的成功经验也在全校得以推广。新华网、《重庆商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专题报道。2014年7月,光明日报以《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学习“不适”可约教授“门诊”》为题进行了专访,评价这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关爱学生的有力实践”。
关爱心灵,让每个学生心里充满阳光。作为学校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她除了坚持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接个案,还常常利用下班后时间无偿为学生做团队辅导。她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测评累计达5000人次,接受学生预约咨询380人次,实施心理危机干预16人次,组织学生团队辅导150次。14年来,他所带的学生无一例严重心理问题事件发生。接触过龙老师的同学都会说:“她就像我的亲姐姐,能让我感受到亲人一样的温暖。”,她凭着对学生简单而执着的爱一次次化解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她的手机永远是 24 小时开机,她说:“只要学生需要,我必须马上到!
关心成长,让每个学生勇敢追梦。她坚持每两周1次开展生涯规划主题工作坊,推崇“辅导员引导,学生朋辈支持”的教育模式。三年来,已累计为1360名学生解决了职业生涯的困惑。她为每个毕业生建立就业信息档案,将其个人特色、就业意向、成绩表现等整理在案,分类制成小本,随身携带,时常翻阅,多年来就业率始终都在95%以上。从事就业工作10年以来,她6次被评为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舞台
龙婷深知,提升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需求。她是在工科学院工作了14年的纯理工科辅导员,但她也是领导同事口中的“文艺才女”。作为校级大型演出艺术总监,不遗余力为学生排练的原创舞蹈常常大放异彩;作为各类演讲比赛资深导师,指导学生连续三年拿下校“百家学子讲坛”的冠军;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校征文大赛诗歌一等奖的杨同学,在毕业后的第二年为她寄来了第一本出版诗集,并留言写到,“几乎没有人相信工科男也有成为诗人的梦想,只有老师您,给我空间也给我希望。”
14年来,她坚持每次暑期三下乡与学生一起同吃同住同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目前,她所带团队已7次获重庆市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她个人也被评为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2012年,她指导学生成立了“重庆红叶行动巫山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到巫山县贫困山区开展支教宣传活动,同年,募集善款3万余元,物资价值近7万余元,资助了30名巫山留守儿童。2014年,团队获得了“重庆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014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孙凯在受采访时感慨的说,“如果没有龙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不可能走出大学的迷茫和挂科的颓废,不可能成为重庆市红叶行动联盟副主席,更别提为家乡建设出力了。”
国际视野,情怀担当——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存在感
2016年,她开始担任国际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如何让国际学院学生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出‘中国好声音’”就成为了她工作的核心。她结合国际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出国意向明确等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情怀教育,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人人都是学院主人,人人参与学院管理”的“双融”机制,不到一年共收到学生正式提案168项,其中29项已经在学院建设中予以采纳。她成立学生汉语文化交流小组,为每位韩国教授们配上“汉语小导师”,让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者,让外国教授也爱上了中国文化。
对于龙婷而言,辅导员工作是荣耀也是幸福,她用十五年的付出,证明自己的坚守,不忘初心;她用不停歇的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事在人为;她用心底最深的执念,证明自己的力量,足以担当!
除了他们
还有
还有他们
感恩教师节!
还有
其他辛勤耕耘在
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第一线
为学校建设和发展
作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工
@全体教师
请查收属于您的三行情书
有人说
教书是一场暗恋
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
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
有人说
教书是一场苦恋
费尽心思爱那群人
终究他们会离你远去.....
有人说
我们和老师的关系
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斗智斗勇
他严防死守
我们费尽心机
可是今天我们要说
亲爱的老师
因为有您的陪伴
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向老师致敬!您辛苦了!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图文:学习强国、大渝网 人民网
龙 婷吴嘉婧 钟 琪
视频:同学投稿
编辑排版:罗佳丽
封面:郑秋涵
校对:杨文迪
审核:李 岚徐富霜
党委宣传部【士继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