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位于甘肃省东部,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镇原,播下了革命火种,党的组织随之在此成立;抗战期间,镇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中,镇原人民听从党的号召,顾全大局,克服重重困难,自觉投身于拥军支前运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坚决支援解放战争,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踊跃参军,为部队输送兵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镇原群众很快掀起了参军热潮,为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输送了大批兵员。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镇原群众参军人数为212名;1946年参加正规军人数为509名,参加地方武装和**人数为293名;1948年,10名干部随军出征;1949年,参加解放军正规部队人数为760名,参加地方武装和**人数为516名。解放战争开始后,镇原解放区群众就出现了参军参战热潮,参军光荣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当时,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参军上前方的事例不胜枚举。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时时都有青年骑马挂红奔赴前线,拥军歌声、口号声全县随处可闻。全县**认真抓好拥军优属工作,凡烈军属家中生产,由农会组织群众代行。同时,**承担起为烈军属修房屋、送柴草等任务,随时为烈军属解决各种问题。镇原青年参军后,作战勇敢,其中有不少人立功受奖,为家乡人民争了光。
做军鞋、交公粮,确保前线军需
解放战争期间,县里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支援解放战争。县委、县政府各级部门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加强宣传,对全县广大妇女进行教育,鼓励广大妇女进行反封建斗争,在号召妇女参政、参加生产的同时,号召妇女为支前作出贡献。
做军鞋、担架运输是支前工作中一项大量的、经常性的重要任务。解放军的鞋袜,消耗量大,全靠发动老百姓制作,保障供给。当时做军鞋的办法是,由县政府下达任务,按任务发给相应的布匹作为材料和手工费。由于政府财政和物资困难,材料往往发不到或不能按时发到群众手中,老区的广大妇女不计较报酬,农忙时白天干活,夜晚挑灯赶做,农闲或天阴下雨则日夜赶做。
解放战争期间,镇原县人民踊跃缴纳公粮,并积极为解放军部队筹集、转运粮草和各类军需物资,全力保障前线的后勤供给。
镇原县群众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动员一切力量,多次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运输任务,及时把粮草安全、快速地转运到前线。1947年10月,他们从寺沟将100石粮食、100石饲料送往环县木钵;1949年6月,镇原县群众向固原县运送粮食195万余斤,面粉9.4万斤,饲料16.4万斤;同年8月,向平凉运送粮食45281石,饲料12159石,面粉800万斤,另给驻固原县解放军西北部队送米21600斤、面粉208万斤、饲料1200石……
慰劳过境部队,掩护救助伤员
革命年代,镇原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子弟兵,而且凡遇到解放军过境,总是箪食壶浆,远接远送,体现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此外,镇原县还发动群众在交通大道上每30里设一个供水点、粮草供应点,派专人负责过往解放军部队的饮食供应,确保过境子弟兵有喝、有吃、有住,牲口有草有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在部队、担架过往途经的要道之处,镇原县群众还增设数量不等的沿途兵站。兵站主要任务是接待伤病员转运后方治疗和收集粮草运往前线。此外,群众纷纷组织起来,不断修整、完善境内桥梁、道路,确保部队重型武器、军车的过往。
1948年,屯字镇战斗打响后,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奋勇迎敌。危急关头,镇原县群众和子弟兵休戚与共,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为解放军做向导、抬担架、搞运输,并运走、抢救了数百名伤员。解放军突围转进后,当地群众依然千方百计救护、救护伤员,掩埋烈士遗体。就在解放军突围后的当天下午,群众不顾个人安危,隐蔽了解放军受伤战士100多人,晚间,将大部分战士秘密护送归队。部分重伤战士,被群众抬到家里藏匿起来养伤,偷偷请来医生治疗。敌人前来搜查,有人事先通风报信,群众就把战士们送进山洞里藏起来,白天偷偷送饭,晚上去人做伴,等敌人离开,晚上又把受伤战士背回家来。一段时间后,受伤战士基本痊愈,在群众的护送下陆续归队。1948年10月,陕甘宁苏维埃人民政府西北文艺工作第一团的苏一苹等以此为素材,编写了一个名为《孙大伯和他的儿子》的剧本,在解放区上演,引起强烈反响。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猜你还想看
·远行的游子,请带上宗伟校长的四个“希望”奔赴远方!
·震撼|19首歌,重庆电专人唱响党史百年华章!
·五一&五四|校领导化身“厨神”与青年教师“煮饺论英雄”|**视频
·电专十二时辰——军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