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必收好!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务必收好!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近日,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快随小编一起看具体内容!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

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务必收好!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工作要求,确保2021年春季学期全面开学、正常开学、安全开学,确保开学后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落细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重庆市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指南(试行)》,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一、开学准备

(一)开学时间

目前,全国和我市疫情形势持续向好,疫情风险总体可控,大中小学、幼儿园具备正常开学、全面开学的条件。为此,我市中小学按校历于3月1日开学行课,幼儿园参照执行。高校按各校既定时间于2月22日—3月1日期间陆续错峰开学。

(二)健康摸排

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做细、做实师生返校前自我健康监测和行踪报告,确保每名师生返校前14天的旅居史、接触史、健康史底数清、情况明。对寒假期间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以下简称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寒假期间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寒假期间共同居住人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师生一人一档建立健康档案,确保将重点师生员工的行动轨迹、健康状况、密切接触情况摸清楚、跟踪好,按要求落实“日报告”,做到人员分类管理、精准防控。

(三)防疫保障准备

1.完善体系。各区县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总、分管同志分兵把守、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防控格局。开学前后,各级应急指挥体系要保持24小时运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24小时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守、联络电话24小时畅通,确保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2.医教协同。各区县教育、卫生健康部门要联防联控,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教育-卫生”“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监测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健康副校(园)长进校园要实现全覆盖,指导、协助中小学(幼儿园)做好春季开学疫情防控、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安全、环境卫生等重点卫生工作的落实,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学校卫生健康管理水平。

3.严控校门。各校严格落实门岗责任,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校门;师生员工进入校园一律进行体温检测,并核查其身份及健康状况;对发热、咳嗽者一律要求其到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留校学生应主动履行疫情防控责任,非必要不外出,若确需外出须经审批同意方可离校。加强对外卖配送和快递人员核查、登记与管理,合理设置快递收发点。学生宿舍实行相对封闭管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学生宿舍区。

4.物资储备。做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的经费支持、物资保障、生活必需品保障。坚持够用原则,科学测算,根据学校规模、学生及教职工数量,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符合相关要求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质和量均满足要求的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肥皂、洗手液、消毒剂(优氯净、二氧化氯、84消毒液、75%医用酒精等)、喷雾器等防护、消杀物资;红外测温仪、体温枪等测温设备。还应在合适区域,增设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配备肥皂、洗手液等用品。

5.场所准备。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利用学生宿舍、校内宾馆、闲置场所等资源,在学校内设立“三室一区”(医务室、校内隔离观察室、校门口临时观察室、隔离区)。隔离观察场所须远离正常居住的居民社区和学生公寓,位置相对独立,并储备一定数量的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体温计、消毒液等配套防疫必需品,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6.环境准备。开学前,应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清除校内环境卫生死角,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卫生盲点。对教室、办公室、食堂、宿舍、卫生间、实验实训室、功能室、图书馆等所有场所进行彻底地卫生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对校园内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

7.宣传引导。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开展防控法律法规和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家长和留校师生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开学前疫情防控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聚集活动,不接触外地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不隐瞒身体不适状况,主动报告家庭成员健康史、旅居史、接触史;加强师生居家生活指导、留校生活关爱,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督促体育锻炼,保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质量,合理均衡膳食。

8.应急演练。开学前与属地社区、公安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做好对接,开展一次开学报到多场景的应急演练,开展一次疫情突发全过程的应急演练。特别要强化发热病人处置、学校全员核酸检测等场景的应急演练,确保学校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实现精准防控。通过多场景演练,及时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补充突发事件所需的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进一步完善预案,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9.开学核验。各区县教育部门要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按照当前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总结2020年学校疫情防控的经验做法,梳理汇总修订完善辖区学校开学疫情防控核验细则。开学前,各学校全方位自查开学疫情防控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区县教育部门根据核验细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学校进行开学疫情防控准备工作督查和逐一核验。要坚持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谨的程序,最严肃的态度对核验中发现的问题列明清单,建立台账、全面**、逐一销号。

二、返校

(一)返校原则

按照“错时、错峰、错层次”总体原则,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师生返校工作方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双落地”,确保广大师生平安有序返校。

(二)返校管理

1.返校前。各级各类学校应提前通过适当方式告知每一名师生员工返校要求和防控须知。根据师生寒假期间的旅居史、接触史、健康史进行分类管理。开学前14天未离渝的师生可正常按时返校入学;开学前14天从国内低风险地区来渝返渝师生可正常按时返校入学。开学前14天仍在高中风险地区的师生,暂缓返渝、返校,所在学校落实专人对接,做细线上教学或“一对一”辅导相关工作,待滞留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后再安排返校,并按规定做好健康管理;若确需返渝,按相关要求落实“7+7+核酸检测(3日内)”健康管理;开学前14天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师生,若未下车,根据出发地风险等级进行健康管理,若下车,参照中高风险地区返渝师生要求进行健康管理。

2.返校中。返校途中,应做好安全防护,全程佩戴好口罩;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尽量采用私家车方式返校。如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就近就医,如在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应当主动配合乘务等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防疫管理等措施,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

(三)注册报到

1.简化流程。简化学生注册报到流程,不集中办理师生报到手续。家长或其他陪同人员一律不进入校内。

2.校门查验。全体师生入校时,保持1米社交距离完成“一测一问两核查”的入校手续。师生员工进入校园一律进行体温检测、症状询问,并核查其身份是否为本校师生员工,核查是否经学校同意返校留校进校,高校学生须核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

3.及时处置。报到时,师生如出现体温异常等可疑症状,按照应急处置相关要求(见后“应急处置”)进行处置。引导至临时隔离室进行观察的师生,高校由指定专人负责对隔离者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及指导就诊;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由健康副(园)长完成健康状况监测及指导就诊。

三、开学后

坚持“人”“物”同防 、“多病”共防,做细常态化防控,做好局部应急处置准备。盯紧盯牢重点场所,抓紧抓实重点环节,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和做法,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密防线。

(一)“人”防方面

1. 严格落实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区县—学校—年级(院系)—班级—个人”五级防控体系。以班级为单元,精准掌握每一名学生日常健康状况;各级疫情防控体系需划分职责、明确责任人,做到台账详实、过程可查。加强流感、水痘等冬春季高发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处置,提高校医、班主任对冬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控的敏感性、警觉性,切实提高学校“多病”共防能力。

2.严格落实晨午晚检制度。严格落实以晨午晚检为核心的传染病症状监测,强化因病缺勤师生的登记、报告、追踪、调查等相关管理制度,坚持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做好“周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对传染病病人和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发生传染病时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聚集性活动管理。根据校园情况合理设置人员密集度,尽可能实施最小单元群体管理,原则上以校区、专业、楼栋、年级、班级等为单位进行学习、生活、体育等活动。尽量开放教室、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空间。加强各类聚集性活动管理,大型室内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组织。

4.进出校登记制度。按照实事求是、科学精准的原则,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调整优化校园管理措施,实施便捷的进出校门管理方式,坚决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要严而有度,既保证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又要严控无关人员进入校园。教职工和学生入校时严格进行体温检测,查验身份,保证入校人员身体状况健康。

5.加强宣教与心理辅导。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健康体魄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提升,把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纳入健康教育课堂,开展经常性防疫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师生、家长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研究生导师要加强对全体学生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和受疫情影响的学生,主动做好帮扶、济困、解难和释疑解惑工作。

(二)“物”防方面

1.教室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室内场所宜全天候开窗通风,保持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对公共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讲台、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安排专人每日进行清洁消毒。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

2.食堂卫生管理。近期学校不宜采购、加工进口冷链食品,切实降低安全风险。执行错峰就餐、分餐方案,通过错时下课、引导分流、打包就餐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批、分时段就餐。就餐排队时应与他人保持1米线的社交距离。建立就餐、消毒等食品卫生管理台账。加强食材采购、存储、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餐余垃圾及时清理和转运。

3.宿舍管理。学生宿舍严禁外来人员入内。安排专人负责宿舍的卫生管理和检查。学生在宿舍区不聚集、不串门。宿舍要勤通风、勤打扫,保持厕所清洁卫生,洗手设施运行良好。做好垃圾清理和日常公共区域消毒。

四、应急处置

(一)初步排查

1.体温异常。体温≥37.3℃,但没有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让其佩戴或更换医用外科口罩,在旁等待5-10分钟,再次测量如果正常,不需处理;如果依然≥37.3℃,立即送临时隔离室,休息15-30分钟,再次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若体温正常,不需处理;若体温依然≥37.3℃,立即送医排查。

2.体温、症状异常。体温≥37.3℃,且有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让其佩戴或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立即送临时隔离室,再次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并安排送医排查。

3.症状异常。有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或自诉不适,应佩戴或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立即送临时隔离室,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并安排送医排查。

(二)送医排查

1.送医。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由学校或辖区指定医疗机构安排专车,一车一人方式转运至辖区发热门诊就诊。转运后进行车辆消毒处理。能步行到就近发热门诊,可做好个人防护,由学校指定人员或家长陪同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

2.追踪。积极配合卫生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筛查,及时了解排查结果;密切关注实验室筛查及临床诊断结果。

(三)报告

1.首次报告。发现发热等情况需要送医排查时,要立即将相关信息(包括出现症状时间、地点、班级、姓名、症状、人员属性等)报告校领导,并适时通知学生家长或教职员工家属。

2.再次报告。如果流行病学筛查排除的,不需要进一步报告。流行病学筛查不能排除的,要将有关情况电话报告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并适时通知学生家长或教职员工家属。

3.结果报告。若实验室结果为阳性,且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经专家组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学校、辖区教育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向市教委报告。

(四)处置

1.送诊期间。可疑症状者转离后,应按相关要求对隔离场所、转运车辆等做好消毒。

2.临时隔离。如果流行病学筛查排除的,同教室人员、同宿舍或同办公室人员不需要隔离,对上述场所进行消毒。如果流行病学筛查不能排除,同教室人员、同宿舍人员、同办公室人员佩戴好口罩,就地隔离,等待检测结果。学校要做好沟通和心理疏导。

3.若诊断为确诊或无症状感染病例。

启动处置。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接到病例信息报告后,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启动应急处置机制,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做好校园消杀、健康教育、风险沟通等工作,会同公安、网信等部门做好风险管控等工作。

舆论引导。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权对病例信息进行发布,可通过适当方式适时将有关信息告知学生家长,并积极做好沟通和思想疏导,化解家长疑虑和社会焦虑,对被集中隔离人员实施关怀关爱。

返校查验。学校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愈后,返校要查验由当地具备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具的复课证明。

来源:重庆教育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重庆专科院校-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务必收好!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