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可以创造奇迹

工业设计理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产品设计可以创造奇迹

在一个以沃尔玛、戴尔电脑与福克斯电视台当道的“廉价世界”,乔布斯证明,创意不仅是产品设计的关键,还可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中创造奇迹

1997年初,当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重返他于1976年联合创办的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这家硅谷的传奇公司正在经历磨难。

自从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解职,美国电脑产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康柏和戴尔都在此期间脱颖而出。而作为个人电脑的始祖,苹果却步履蹒跚,十年内它换过3任CEO,年销售额却从110亿美元缩水至70亿美元。1996年和1997年上半年,苹果共亏损16亿美元,以至于原本有意收购它的SUN公司选择了放弃。戴尔电脑的迈克尔?戴尔则揶揄说:“如果我在苹果,我会关掉这家公司,把钱还给股东。”

2004年初,当乔布斯驱车穿越纽约麦迪逊大道,几乎在每一个路口,他都能看到行色各异的人摆弄着苹果出品的数码音乐播放器iPod.而到了2005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软高层告诉Wired杂志,微软总部内80%的员工都在用iPod.为此,与乔布斯亦敌亦友的比尔?盖茨不得不出面表态,称自己并非iPod用户。

但即使盖茨也不得不承认,“iPod是个了不起的成功。”过去一年间,苹果令同行震惊地售出了826万台iPod,将其在全球数码音乐播放器市场的份额由1/3提升到2/3,而其网络音乐销售平台iTunes则在自己的领域占有62%的市场。这两大成功让苹果跳出PC产业的拘束,成为数字娱乐业新宠。同期,苹果的股价翻了3倍,在2005年2月拆股前,一路飙升至80美元的价位之上。而当年几乎准备收购它的SUN的股价已经在5元之下徘徊了一年有余。

因为此种神奇表现,长期以来不停询问“苹果下一步该怎么走?”的分析师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乐观,他们预计2005年苹果的收入将达到130亿美元――较2004年收入增长33%,这并不像一家成立已有28年的公司应有的增长率。

仅用7年时间,乔布斯就赢回了尊敬。

你可将此视为过去10年间最富成效的公司再造,不过,与郭士纳或艾科卡的故事大不相同,乔布斯从未试图扮演战略家或管理大师。他所做的是,恢复苹果的创新能力。

注意,在这里,“创新能力”有着两重含义:首先,如同人们通常的理解,创新意味着研发出开创时代性的产品,比如iMac与iPod.更为适用于此处的是,超越产品设计的局限,乔布斯将创新充斥在苹果再造的各个环节之中:从扭转公司颓势,到开辟进入新业务,到产品营销乃至价格战……

当惠普、索尼们每年开发出数十款甚至更多产品并保持高速更新换代时,因为乔布斯对每个项目都要深度介入的风格,苹果每年只能开发出1、2款产品。但几乎每款都在市场内引发了轰动。过去5年中,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奖美国工业设计协会(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的年度评选上,苹果获得了比任何企业更多的奖项。

或许应该首先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在一个每家公司都倡导创新文化的时代,为何苹果取得了最耀眼的成功?

在苹果位于硅谷库比提诺的总部,你甚至见不到任何鼓励创新一类的宣传标语,乔布斯称,这是因为苹果的创新理念相当简单:“将每种科技发挥到极至,既能让人们吃惊、兴奋,又知道如何使用它。”

“苹果永远在问:”这将给用户提供何种程度的便利?这将对用户有多重要?‘而Pixar(这是乔布斯拥有的另一家创意工业的奇迹)也是如此,虽然好莱坞的每个人都在说好的动画电影的核心是情节,但当事情进展的差不多了,突然发现故事并不够好,很少有人愿意停止生产,投入更多资金改好故事。软件业内也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所有人都在说’用户至上‘,但很少有企业真的做到这点。“乔布斯说。

重振
早在上个世纪1970、80年代,乔布斯就已证明了他是世界上最富前瞻性的企业家:1976年联合创办苹果电脑时,他即相信电脑将变成大众消费品。而1984年推出其力作麦金塔电脑(Macintosh)时,又是他率先将图形操作界面和鼠标介绍给世界。

不过,因麦金塔推向市场初期业绩平平,1985年夏天,30岁的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不久后他开始二度创业,公司名字就叫Next(“下一个”)。

如果说有什么是乔布斯在被董事会夺权时学到的,那并非是他应该开放产业标准,或是应将产品价格降到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反而是:无论何时,公司都必须确立产品导向的文化。

日后回顾时,他如此评论苹果公司的没落:“苹果曾在图形界面上占据垄断地位10年,这一垄断是如何失去的?最初,许多优秀的产品型人才开发出许多优秀的产品,于是公司取得了垄断,但当你在这一领域成为领先者,怎么做到更好?这时另一群人――销售员们――开始主导了演出。垄断由此被慢慢瓦解,最好的研发者们因为意见无法被倾听,纷纷离开,公司也就进入了困难阶段。”

1997年,苹果收购了Next,并由此实现了乔布斯的回归。在重新担任CEO的第一年,他没有急于证明自己,而是大规模缩减了产品线,直接导致了公司收入缩水15%至59亿美元,仅比1995年时的销售额的一半稍多。他的另一举措同样在当时难以被理解,他找到了自己的夙敌比尔。盖茨,售予微软1.5亿美元苹果股票,从对方那里要到了Office和IE的苹果电脑版权。

今天看来,其用意相当明确:将资本市场的预期降到最低,获取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完成苹果的重建。

真正的举措是乔布斯在幕后准备的iMac.1997年9月,受到好友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的启发,乔布斯决定重磅推出一款网络计算机(NC):它没有存储器,能够直接接通到网络之上,且价格只有PC的一半。

但当他看到甲骨文、SUN和IBM在推广NC时成绩糟糕,他果断改变了思路,要求设计师做出一台流线造型、显示器与主机合为一体的电脑。

这就是1998年6月上市的iMac,这款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的电脑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的外貌,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推出前,仅靠平 面与电视宣传,就有15万人预定了iMac,而在之后3年内,它一共售出了500万台。

一个秘密是:这款利润率达到23%的产品,在其诱人的外壳之内,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麦金塔电脑几乎一样!

这是一次工业设计的胜利,但同时也体现了乔布斯的无奈:由于长期流失了大批优秀员工,苹果的技术能力已经难以迅速推出他一向强调的“insanely great”(酷毙了)的产品,更可怕的是,“这家公司已经忘记了它自己是谁。”

一方面着手大规模吸纳技术天才――标准是“那些会每天挑战彼此,而让产品最佳化的人才”――即使苹果的收入一度从2000年的80亿美元跌至2002年的57亿美元,苹果的研发经费仍从3.8亿美元提高至4.46亿美元。

另一方面,乔布斯参与创意了“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他希望这个斥资上亿美元宣传的广告不仅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唤醒公司内员工的工作Ji情。

从1998年到2000年,3年内,苹果仅程序人员就招募了近1000名。乔布斯知道他的反击时刻即将到来:虽然过去20年间硬件更多主导着IT业的走向,但随着网络的腾飞和电脑与数字家电相互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晰,软件能力将决定产品的价值。苹果电脑如果试图重振地位,首先必须再度推出领先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

在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前,这家公司曾经享有盛名的操作系统Mac OS X已经蒙污:系统稳定性极差,这还导致了在此系统上开发的第三方软件日渐减少。在乔布斯的催动下,历时3年,苹果终于推出了最新版本Mac OS X,它的水准被媒体比喻为“保时捷和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合体”:既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又精巧、细致。

Mac OS X的出现,不仅为苹果电脑提供了恢复操作系统失地的基础(虽然至今仍未实现),更为直接的效果是,它是一个极好的开发平台,在它之上,苹果的程序员们可以开发出更优秀的应用软件,比如日后获得在线音乐销售市场70%份额的iTunes.依靠软件夯实苹果的竞争基础的同时,乔布斯不停的提出新理念,试图依靠新产品巩固苹果重新启动后积累起的动能。

这并不是一个好莱坞电影一般赏心悦目的过程。据熟悉乔布斯的人士称,几乎每当苹果的重要产品即将宣告完成时,乔布斯都会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品质,完美主义控制狂的标志。

当第二代iMac的模型被送到乔布斯的手中,它看起来很像缩水后的第一代,“没有什么不好,其实也挺好”,但乔布斯讨厌这种感觉。

在说“OK”之前,当天乔布斯早早回了家,并找来了苹果的ID实验室负责人乔纳森?艾韦(Jonathan Ive)――即使你不熟悉这个名字,也一定知道他设计出的产品:第一代iMac、iPod、钛合金外壳的PowerBook和冰块状的Cube――两个人在乔布斯太太的植物园里走来走去,乔布斯逐渐将自己的理想清晰化:“每件东西都必须有它存在的理由。如果你可能需要从它后面看,为什么必须要一个纯平显示器?为什么必须在显示器放一个主机?”置身花园内,乔布斯建议,“它应该像朵向日葵。”

他用一天时间勾勒出了新产品的概念,但工程师们种出这朵“向日葵”用了2年的时间。

用户体验
2001年,在整个PC产业都努力向戴尔电脑学习网络直销,从而实现成本削减时,乔布斯选择了逆行。他开始在全美国开设眩目的零售店,并将它一路推广到日本和中国。

很大程度上,它们不应被称为商店,虽然这里也销售产品,但更多时候它为消费者提供了最直接的产品体验――电脑可以直接被顾客摆弄,而销售员们被“挡”在柜台之后,只负责回答问题――为将此功能最大化,乔布斯特意聘请了流行时装品牌Gap的经理进行选址工作。至今苹果已经开办了101家零售店,仅2003年一年,苹果在其专卖店的投入就有7700万美元。可直到2003年第三季度,商店们才实现整体盈利。

乔布斯此举何意?这并非因为他急于改变苹果的销售,而是他强烈意识到,未来的IT产业将不以科技先进与否为最直接的评判,新的标准是它能否改进用户体验。

但更为实际的问题是:由于产品价格昂贵,在戴尔猛烈的价格战攻势下,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从9.4%下降到2%以下,而苹果电脑原本拥有优势的校园市场的份额,也从1998年的21.5%萎缩到10%左右。2000年,网络泡沫破碎后导致了IT业大萧条,苹果的销售业绩随之一落千丈,2001年初,苹果在乔布斯1998年实现扭亏后再次出现净亏损。

乔布斯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抢占增量市场而不是在存量市场与戴尔肉搏。

一度,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他也曾考虑是否进入PDA市场,但很快这一想法就被打消:“90%的人使用掌上设备是为了从外部获得信息,而不是用它存储自己的信息――手机也能做这个”。即是说,制造PDA就必须在未来进入手机市场,但乔布斯认为这并非苹果所擅长的。看看奔迈(Palm)的衰落与智能手机的崛起,就知道这是个明智之举。

命运再次对乔布斯施予援手:网络音乐的崛起让鲍伯。迪伦与甲壳虫的歌迷乔布斯顺理成章地进入数字娱乐业。

1990年代末期,高科技泡沫破碎之前,苹果也试探性地进入数字娱乐产业,并把方向定为将其麦金塔电脑变为“信息生活”的中心,希望根据此组建一个应用软件部门,推出iMovie等信息视频产品。

但当乔布斯认为会有很多人愿意使用电脑剪辑家庭录相时,免费音乐共享软件Napster才是全世界网民的焦点。“我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乔布斯回忆说。

好在他很快确定,应该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2001年,苹果推出了音乐软件iTunes,当时苹果推出的口号是:“扒歌、混制、烧盘”(Rip. Mix. Burn.)。由于苹果没有自己的音乐部门,所以这一切都建立在盗版的前提下,甚至为此得罪了不少业界巨头。

在iTunes推出后,乔布斯问自己:虽然在电脑上存储及播放音乐很好,但如果能用一个类似随身听的便携式存储器播放音乐,岂非更好?

但在当时,这还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市场:2001年,全美仅售出72.4万台数码音乐播放器,似乎并不值得进入。但直觉告诉乔布斯,需求是存在的,只是以往的产品普遍太差,不是只能存几首歌的低效玩具,就是难于操作的砖头般大的怪物。

2001年初,乔布斯让工程师着手捕捉这一潮流,这不仅需要更改iTunes,还需要为硬件设计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并开发出像iTunes一样适于消费者存储、检索音乐的操作界面。不仅如此,这款全心的播放器还必须能与电脑高速互动,拥有便于使用的界面和华丽的外观。

工程师托尼?法戴尔(Tony Fadell)被任命为硬件小组的组长,他的任务是在圣诞节前,生产一款轰动性产品,并被授权可以调用包括乔布斯在内的任何苹果员工。全球营销副总裁菲尔?希勒(Phil Schiller)率先提出应该用转盘操作,由此加快菜单操作。而设计天才艾韦则负责外观设计:“从一开始我们就想要一个看起来无比自然、无比合理又无比简单的产品,让你根本不觉得它是设计出来的”。于是有了后来的风格极简、纯白的iPod,在充斥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家电市场它完全与众不同:“它是无色的,但是一种大胆到令人震惊的无色。”

仅用了9个月时间,iPod即告完成。这是一段令所有参与者难忘的炼狱之旅。iTunes和iPod的首席软件设计师杰夫。罗宾(Jeff Robbin)回忆说:“我还记得与乔布斯还有其他人每天从晚上9点工作到夜里1点,只为第一台iPod的用户界面进行讨论。每天都为界面如何更简便一些进行测试并出错。当有一天我们看着彼此,说:”哦,我们为什么还想把它做成别的样子呢‘,我们知道我们到了终点。“

2001年10月iPod发布时,399元的价格让评论界难以看好其前景,甚至有批评人士玩笑说iPod四个字母代表“idiots price our devices”(白痴给我们的产品定的价)。

2002年,数字音乐播放器市场开始爆发,一年内售出160万台相关产品,较前一年超过**的高增长。不过iPod的销量却始终平平,推出第一年,它只售出10万台。

再一次,乔布斯展现了自己魔术师般的才能,他用两个手术改变了iPod的命运。小手术是,一改以往苹果产品与windows不兼容的特性,让PC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iPod.大手术是,将iTunes从一个单机版音乐软件变为一个网络音乐销售平台。

在iTunes之前,已经有了两个正版音乐销售网站:Universal与SONY建立的合资公司Pressplay,以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贝塔斯曼、EMI和靠realplay发家的RealNetworks联手打造的MusicNet.但这两家在线音乐商店开办一年多后的用户总数仅为22万。

其失利原因,并非是消费者不愿意在网络上购买正版音乐,而是因为害怕CD销售的利润受损,他们在网络上并不销售歌曲的永久使用权,而是“出租”:你向网站交月租费,然后只能在固定的电脑上下载音乐,当你停止付费,音乐则自动“蒸发”。这样或许的确保护了CD的销售,但有多少人会为那些不能复制不能移动并随时可能消失的音乐付上每个月10美元呢?

“从来没人去问他的用户:你愿意为你已经买下来的歌曲每月付钱吗?”乔布斯说:人们想拥有音乐,而不是靠租。“瞧着几大唱片公司和技术公司互相恐吓要将对方送上法庭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我们想与其干坐在这里看双方互相扔石头,还是来做点实际的吧。”

2003年4月28日,新一代iTunes发布。推出之初,iTunes已经从世界五大唱片公司拿到了100万首歌曲的合同。虽然每次以99美分销售一首歌,它要向唱片公司上缴65美分,但它毕竟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联合了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的在线音乐商店。

据苹果的一位副总回忆,公司最初的目标是在前六个月内卖出100万首歌,但达到这一预期只用了6天。而在2005年1月发布的财报中苹果称,至今它已经售出2.5亿首正版歌曲。

与PC的兼容以及iTunes的拉动,让iPod先抑后扬:它在随后两年内销量超过1000万台,“21世纪的随身听”之名终于确立起来。虽然距离随身听的全球2亿销售量距离尚远,但它做到了随身听所不曾做到的:超越电子产品的范畴,iPod是一种符号、一个宠物以及身份表征。

影星威尔。史密斯四处向外界宣讲他是如何醉心于这个“世纪级玩具”,而以风尚著称的女星格温尼斯?帕特洛不仅对时尚杂志倾诉自己的iPod情结,更将自己的儿子起名叫“苹果”。甚至不乏有人给自己的iPod起一个名字以示亲密。

“软件是一种用户体验。就像iPod和iTunes证明的,它不仅是电脑,同样也是消费电子的驱动力。”乔布斯认为,归根结底,iPod的成功仍是过去几年间公司在创新能力上突破所致,而这也为苹果指出一条方向: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像一个“装有某种软件的盒子”,而传统消费电子厂商们在软件领域并无优势。

当然,仅有方向是不够的,就像当初没有贸然进入PDA领域一样,在外界普遍认为苹果的下一步将是进军便携视频播放器时,乔布斯相当冷静。

“人们会把自己最喜欢的歌听上1000遍,但没有人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看上1000遍。”作为Pixar的拥有者,乔布斯认为电影和音乐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普通消费者对音质要求不高,但对画质要求很高,而从网络上下载DVD画质的电影所用时间远多于下载音乐的时间。”

价格战
iPod的毛利率为惊人的22%,但这也被认为是一个难以长期维持的数字。苹果如何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近半年来,关于iPod即将降价的声音日隆。

事实上,苹果并非没有过降价举措:2003年底推出的iPod mini就是一次成功降价的行动――但苹果的独特才能是,它总能让消费者意识不到这是在降价。拥有5款颜色、存储量为4G的iPod mini价格为249美元,比此前的10G的iPod价格降低了150美元,这可谓是一记绝杀――购买原版iPod者不会觉得利益受损,更多拮据的苹果爱好者则得到了购买iPod的机会。

但下一次降价空间何在?

乔布斯诚然可以直接将iPod和iPod mini系列产品价格分别调低一个档次――每档约为50美元。但这样的调整过于生硬,会让iPod的高贵形象受损。

于是,他再度富有创造性的,用一款新产品打开降价之门:以往,无论iPod还是iPod mini都是以硬盘为存储器,这必然使成本较高,如果推出一款容量较小、但性价比仍维持在苹果水准的闪存播放器,这个问题则迎刃而解。

在一年前推出iPod mini时,乔布斯还讽刺闪存类播放器是“蹩脚的小伎俩”,很少被使用,且通常“死在抽屉里”。而在2005年初的Mac World上,他推出了苹果版本的闪存播放器:iPod shuffle.这款只有一包口香糖大小,像以往任何一款iPod一样精致性感的产品有512兆和1G两种规格,价格仅为99美元和149美元。

加入价格战诚然是苹果的一种考虑,但你也可以将此视为苹果在为某一批乐迷量身打造iPod.真正的乐迷会希望将自己的全部音乐收藏放在MP3播放器里,随时随地找出最想听的播放。但更多人情愿电脑随意播放。针对上千名iPod使用者的调查表明,随意播放功能(shuffle)深受iPod使用者喜欢:“随意播放让你不知道什么将出现,但你知道那是你喜欢的,于是人们经常说:”这就像我的iPod理解我‘。“

因此,用来找歌的显示屏并非必须,甚至功能键也可以被简化为只有六个――播放、暂停、下一首、上一首、声音提高、声音减小。

当iPod shuffle推出后一个月后,苹果又突然宣布了iPod系列的进一步降价举措:4G的iPod mini降到199元,同时将其颇受批评的电池使用时间提高了一倍,达到18小时。公司同时在原来的249元价位上推出了一款6G的iPod,而其最贵的60G的iPod photo则从599元降至449元。

关于这一降价行动的目的,在iPod shuffle的成绩单发布之前还很难完全看清――或许这意味着iPod shuffle系列并未取得立即成功。不过,199美元这个乔布斯眼中的“魔术价位”很可能产生极佳效果。

无论如何,iPod的火爆都给了资本市场一个希望:借助iPod产生的光晕效应,苹果能在PC市场上发起反攻。

2004年3月底,苹果电脑历史上头一次掉出IDC的全球十大电脑厂商排行榜,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3年初的1.8%进一步下降到1.7%.虽然其产品水准保持在高位,但其高价位也让它始终难以打破僵局。比如2000年7月推出的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 Cube对于苹果而言就是一场灾难,虽然它精美的如同一件艺术品,但很少有人愿意用1799美元购买一台主机。

但电脑天才乔布斯显然没有到放弃之时――当他意识到品质很可能无法比价格更容易的撬动消费者,应对之策随之出台。

发布iPod shuffle同时,苹果也推出了Mac mini.乔布斯更喜欢称它为BYODKM――“bring your own display, keyboard and mouse”(带上你自己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定价800美元的Mac mini只是一台主机,但它兼容各种显示器、键盘等外设,传统PC用户可以用一个相对低廉的成本转投苹果门下。

作为苹果历史上第一台真正的“低价电脑”,Mac mini实则并不便宜,据推算,如果按照苹果电脑的标准配置购置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其价格与普通的iMac不相上下。

但这一颇富创意的价格战手法至少在两个层面算的上经典:首先,虽然摆出了降价的姿态,但苹果的利润率丝毫未受损。其次,这为windows-intel联盟的传统用户提供了较低的转换成本。而这一行为的附加价值是:使用过苹果的Mac OS X,更多人会发现微软windows是如何差劲。(记者 张亮|文)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设计-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理论-产品设计可以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