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有了人类文明的足迹,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瑞典的美术在欧洲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瑞典的美术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1.史前及蛮族文化时期;2.中世纪;3.宗教改革时期;4.18—19世纪;5.20世纪。
史前及蛮族文化时期 瑞典美术最早的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和打磨石器,它们形制规整,数量巨大。 而艺术价值较高的为崖刻画。崖刻画内容有南北之分,南部以布胡斯省为中心,多刻画船只、植物和巫术符号;北部以诺尔兰为中心,多刻画动物图形。根据考古学推断,这些崖刻画与南北部落的生产方式有关,处于早期巫教文化阶段。
5世纪,席卷欧洲的移民浪潮带来了维金人的工艺品和青铜武器。在东约特兰省及哥得兰岛还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与早期德国动物装饰风格很接近。 到6世纪,哥得兰岛上出现了在石头上雕刻彩绘动物、人物和各种纹饰的艺术,考古学家将这种遗物称为“画石”。有的画石刻画有兵士、车马出行和战斗场面,内容常取 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古代英雄传说。画石艺术从出现到流行,历400年之久。约10世纪 画石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动物纹饰和文字杂错其间,格外别致,艺术水平最高的是鲁涅画石。
中世纪 10世纪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蛮族艺术逐渐与基督教美术合流。早期基督教美术遗迹在瑞典很少保存下来。从现仅存的亚当教堂(11世纪)的保存情况来推断,这时的教堂多为木结构禅板式,教堂内还供奉有挪威神奥丁、图尔和弗雷的雕像。异教文化最后消失于12世纪。这时罗马式美术已在瑞典出现,保存下来的早期罗马式教堂是锡格蒂纳的圣佩尔教堂和圣奥拉夫教堂。圣佩尔教堂以其高度著称,圣奥拉夫教堂则以形制变化丰富闻名。稍晚,在南部和哥得兰岛出现了带塔楼的罗马式教堂,建于12世纪已的隆德主教堂是保存下来较有特点的一座。
罗马式施洗坛浮雕
12—13世纪,哥得兰岛成为圣像雕塑的主要生产地,大量的圣像订件由海上行销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从现存的维克劳圣母和海瑟姆教堂的《耶稣受难像》上可看出这个阶段雕塑发展的一般状况。13世纪下半叶的宗教雕塑注入了世俗性和装饰性的特点。
瑞典哥特式美术的成就集中反映在教堂建筑及装饰雕塑上。此时的教堂建筑在本民族传统基础上融汇外来的样式,一般墙体厚实,形制简洁,装饰朴素。雕塑受外来影响痕迹较明显,早期受西多会的影响,盛期主要受巴黎和兰斯地区的影响,到晚期又采用德国和英国风格。乌普萨拉主教堂的雕塑作坊成为哥特式雕塑的制作中心,聚集着本国和外来的匠师。15世纪,出现了具有写实因素,充满表现活力的雕塑作品,《圣乔治与龙》木雕像是这类作品之一,出自活动在斯德哥尔摩的吕贝克匠师B.诺特克之手。另一位塑雕A.van迪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以比尔格.贡纳尔松陵墓雕塑为代表。
瑞典中世纪的壁画发展与欧洲大陆的绘画风格相关 罗马式壁画数量不多,保存下来的主要在斯科讷、东约特兰和哥得兰。哥特式壁画已不多见,保存至今的属哥特式晚期的作品,内容多为圣经故事和缠枝纹装饰,艺术价值略逊于雕塑。
宗教改革时期 1527年,古斯塔夫一世实行宗教改革,造型艺术仍得以持续发展。16—17世纪,瑞典美术的发展速度超过北欧诸国。首都斯德哥尔摩成为美术活动的中心,大量外国建筑师、雕塑家和画家被聘到瑞典宫廷艺术得以繁荣。
建筑 在这时主要是教堂、皇宫和城堡。建筑样式深受德国和尼德兰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尼德兰建筑师G.博延斯为瑞典建筑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身兼建筑师和雕塑家,设计的斯德哥尔摩圣雅各布教堂,由9个穹顶组成星形,是当时最有特点的教堂建筑。17世纪中叶,瑞典皇宫建筑群已经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活动在这时的建筑师最有成就的是泰辛父子。1653年老泰辛旅行欧洲各国,回国后在瑞典推行巴洛克样式,先后设计了卡尔马主教堂、斯德哥尔摩博特宫、瑞典国家银行等建筑。小泰辛在父亲死后,于1681年继任宫廷建筑师, 他注重建筑实用与美观,代表作品是斯德哥尔摩皇宫建筑群(旧宫于1697年毁于火灾)在皇宫建筑设计上,他将世俗形式与巴洛克风格融为一体,这在瑞典建筑史上是一次极有价值的尝试。
雕塑 在16世纪出现了两种新的形式,一种是用作 教堂、宫殿装饰的屋顶雕塑和山墙雕塑,一种是陵墓纪念性雕塑。装饰雕塑的代表作品是H.弗莱明的瓦斯泰纳城堡山墙雕塑,纪念性雕塑成就最高属博延斯的古斯塔夫一世和王后陵墓雕塑。17世纪雕塑在样式上又出现了肖像雕塑和大门装饰雕塑,著名的雕塑家有J.亨讷、H. 海贝尔、A.克莱松、H.威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乌普萨拉、蒂勒索、韦斯特罗斯等地的教堂和宫殿装饰雕塑。来自安特卫普的雕塑家N.米利克是瑞典肖像雕塑的先导者。
绘画 在瑞典皇宫的荫庇之下得以迅速发展,宫中聚集着国外和国内的肖像画家和壁画家。J.B.van于特是瑞典肖像画的开创者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肖像画得以广泛传播。壁画在这时多为湿壁画,保存至今的作品有A .兰布雷克茨为科尔马城堡作的一组湿壁画,具有尼德兰样式主义的风格特点。17世纪20—30年代,绘画具有明显的世俗倾向,佛兰德斯画家A.凡.戴克的学生D. 代克和法国画家S.布尔东成为肖像画的代表。德国人D.K.埃伦斯特拉尔是个多产的画家,19世纪中叶入选为宫廷画师,有“瑞典绘画之父”之称。他为斯托尔基尔卡教堂作的巨幅宗教画《耶稣钉十字架》和《最后的审判》,人物造型和色彩具有P.P.鲁本斯的风格特点。他还作过大量的风景画和风俗画,真实地表现出瑞典的风土人情; 他的肖像画作品具有巴洛克美术的特点。D.von克拉夫特是埃伦斯特拉尔绘画的唯一继承者,肖像画艺术承前 启后。瑞典静物画出现得稍晚,主要受17世纪已荷兰静物画的影响,在市民中流行。
18~19世纪 建筑 约1730年,罗可可艺术传到瑞典,首先使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C.霍尔莱曼设计建造了斯德哥尔摩宫,并主持宫殿内部的装修工程。J.克龙斯泰德设计建造了几座罗可可式的贵族采邑。C.F.阿代尔兰茨仿中国木构宫殿建筑形制,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构宫殿基纳.斯洛特(1760),因宫殿装有蓝绿色琉璃屋顶,深红色的藻井,故又称“中国宫”,他后来成为古斯塔夫建筑风格的主要代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集中体现了他的成就。E.帕尔姆斯泰德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他设计的古斯塔夫剧院和斯德哥尔摩海关大楼具有里程碑意义。19世纪初,一种纯朴而市民化的因素渗透到新古典主义建筑之中,主要代表是F.布洛姆。在他之后,新古典主义建筑失去了魅力,1870年前后,瑞典建筑家采用了在欧洲各地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某些因素再次起用,出现新哥特主义建筑,其中以A.尼斯特勒姆设计的隆德的比斯霍普宫为代表。
雕塑 它的繁荣要到新古典主义兴起之时,在此之前,仍然沿续着前代的风格。罗可可时期,王族贵戚崇尚豪华,宫廷雕塑家的作品主要符合宫廷的审美趣味,而且带有明显的外来痕迹。从1780年起,新古典主义思潮遍及全欧,瑞典雕塑在古斯塔夫三世奖励之下得以发展,雕塑家J.T.塞尔格尔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领袖。他长期旅居罗马,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1779年回国后,极力推行古典的艺术风范,与理论家C.A.埃伦斯沃尔德、装饰画家L. 马斯雷利埃斯紧密合作,成为瑞典新古典主义三大领袖之一,他的主要艺术成就是肖像雕塑。与新古典主义艺术追求相背离的雕塑家有B.E.福耶尔贝格和J.P.莫林,他们追求民族化的雕塑风格,雕塑作品大多具有 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和世俗化的内容。
林奎斯特:《粮港广场春天的晚上》
绘画 在这时进入全盛期,很多画家游学国外,蜚声画坛。G.伦德贝格从1720年起在巴黎学粉笔画,1745年回国,成为改变肖像画传统的革命性人物。A.U.韦特米勒是个成就显著的肖像画家,代表作有《玛丽.安托伊 内特和她的孩子们》(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乔治.华盛顿像》(纽约博物馆)。C.G.皮洛是18世纪著名的色彩大师,曾长期出任丹麦宫廷画家兼皇家美术院院长,1772年回国。他的作品色彩丰富和谐,肖像作品尤其精到。J.E.曼德尔贝格早期受法国画家F.布歇的影响,后师从德国画家A.R.门斯,主要从事历史画创作。
罗可可绘画的典型代表是N.拉夫雷森,以水彩画见长,在1774—1791年定居巴黎期间,他作的水彩肖像和宫廷风俗画曾刊行欧洲,回国后,转向细密画创作。P.希莱斯特勒姆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早年从事编织设计,1770年改作绘画,作品取材市民生活和街头实景,改变了绘画为宫廷贵胄专有的情形。风景画家E 马尔廷早年求学英国,专事油画风景,他以和谐含蓄的色彩、绵密细腻的笔法追求优美宁静的田园诗境,大幅风景常有一种浪漫神秘的意蕴。
约1810年,瑞典的文学艺术出现了民族化的倾向,以哥特兄弟会为首的艺术家团体积极主张恢复民族信仰和传统道德观念。在这种思潮中,历史画和风俗画应运而生,改变了肖像画独尊的局面。J.霍夫曼和J.G.桑德贝格是历史画的先驱,他们的绘画取材上自古代传说,下至近代历史事件。在他们之后,历史画的发展出现了两种势头:1.自然神话;2.历史风俗。自然神话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想象力,属浪漫主义的绘画。代表画家有M.E.温格、A.马尔姆斯特勒姆、N.J.布洛默、C.J.法尔兰茨。历史风俗画以瑞典现实生活、风俗习惯为内容,具有现实主义特征。代表画家有W.瓦兰德尔、C.D.福尔塞尔、C.瓦尔博姆及J.F.赫克尔特。
1880年后,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波及瑞典,色彩与光的探索成为青年画家们的主要课题,他们普遍注重光与色的关系,排除过多的文学性和象征意义,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画家。A.左恩以色彩明快,笔法洒脱,造型严谨著称。C.拉尔松是位色彩大师,善于捕捉丰富的色彩 变化。
20世纪 进入20世纪,美术以多元化形式发展。建筑艺术在1930年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之后,出现了自然主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流派,其中以功能主义流派影响最大。
绘画和雕塑在印象主义之后,法国画家H.马蒂斯给予青年画家以新的启示,他们追求绘画的装饰效果,追求纯净的色彩。1920年,立体主义思潮传到瑞典,以V.埃格灵为代表的几位画家,赏试用立体主义方法作画。埃格灵的《对角交响曲》(1921)运用分析的立体主义方法 将人物肢解,呈长卷形式展开。30年代,表现主义崛起, 代表人物有V .尼尔松、S.代尔克尔特。极端实验派勃兴于40年代。50年代后,涌现出一批抽象主义画家。在当代瑞典绘画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有杨松、林奎斯特、E. 隆德奎斯特、B.奥斯林、P.斯坎茨等人。雕塑从传统的 纪念性形式中解放出来,发展为体块和动力空间的形式,C.米勒斯是位卓有成效的探索者。A.艾利的青铜马雕在 技巧和空间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70年代后, 瑞典部分美术家的作品曾两度来中国展出(1979、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