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柳冠中

中国设计师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柳冠中简介:柳冠中教授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也是现阶段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柳先生早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建筑装

中国设计师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柳冠中简介:        柳冠中教授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也是现阶段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柳先生早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建筑装饰专业,毕业后留在北京经历了艰苦的设计实践的磨练,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完成研究生学业并成为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此后,柳先生留学德国,是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最早出国留学深造的学者之一。东西文化的融合以及多年来设计教育和实践的积累使柳先生在学术上不断地进入崭新的境界。柳先生一生耕耘,为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政府津贴学者,同时也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兼聘教授、博士导师和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研究设计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的外因,得出人的真正需求,并把它转化为产品。”——柳冠中

      在夏日长沙一个难得的清凉上午,我们与柳教授进行了一次轻松的交谈。其实柳先生在这几天中已经连轴转似地给中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作了多场讲座与讨论了,但只要一谈到设计,柳先生还是那么神彩熠熠、知无不言。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与聆听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前辈设计大师的博大与朴实。

启程:机遇与挑战
记:作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先行者,您是如何走上设计这条道路的?
柳:早在1961年新中国刚刚恢复艺术教育的时候我就报考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那时艺术界把纯美术看得很高,一般人都认为工艺美术就是从事简单的装饰,不以为然。但那时我们的院长看到了工艺美术这一新兴专业的远大前景,认为随着中国日后生产与消费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必然会应用广泛,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当时的情形下选择设计这一专业,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机遇。

磨炼:在艰辛的岁月中奋斗
记:在毕业后的那段非常时期,您是怎样把自己的设计理想坚持下来的?
柳:从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多年时间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磨炼。值得庆幸的是,我被留在了北京。刚开始在市政公司,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在下水道工地上挖土方、干重活,但晚上收工回到简陋的工棚还能体会到一点宁静,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享受了。后来转到市绿化队,我就尝试着做一些专业份内的事。那时主要做美术宣传画主席像,我们的工具和条件十分简单,用板刷醮油漆很快就干结了,我们就用手掌作画,现在的人想都不敢想。为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我曾带着一群没有受过任何施工技术训练的人用拣来的碎砖石为街道公园建起了一个宣传廊,后来又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大门。环境虽然艰苦,但只要我想要去做的事,我就会尽一切努力去完成。

感悟:在实践中创造价值
记:您是怎样开始把工业设计当作一生的追求的?
柳:70年代初期正逢北京因建设需要急需室内设计人员,我就被调到了北京建筑设计院。当时分配给我许多灯具设计工作,如毛主席纪念堂、西哈努克官邸和一些外国使领馆的灯具设计。为了把自己独创性的结构和造型付诸实施,我必须与制造厂里的工人师傅们沟通,一起解决各种工艺和材料的问题。因为我在基层干过多年,所以我敢于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试验材料和工艺的特性做出了一些当时人们从未尝试过的造型和结构。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设计光追求外观不行,重要的是作出合理化的设计,才能够在满足生产的同时推陈出新。

学贯东西,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与实践的领航人
记:关于工业设计教育,您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柳:我在国内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之后,有幸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赴海外留学人员到德国深造工业设计。在跨越东西方的设计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方设计教育的不同之处。过去国内的设计教育往往注重模仿,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只能造出一个个的工匠,而不是设计师。德国是包豪斯的故乡,其设计教育更注重培养人的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设计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绘图工作,一定要亲手做出来才行。只有通过材质、工艺的训练才能深切体会造型的精妙之处。

记:现在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是重“技”呢?还是重“道”?
柳:今天的设计教育,实际上是在编织21世纪设计人才的摇篮。我认为人的创造力、人的能力、人的思维方法和潜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教育首要功能就是培养解放这个生产力的能力,而技巧、技术只是设计要处理的诸多矛盾中的一个方面。恰恰是设计会规范性地选择、要求、限定技术、技巧的应用,因此,设计教育中,技术技巧性的知识只是工具的仆人,相反,为了培养发现问题、归纳判断问题以及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则是引导技巧、技术进步的方向。

飞跃:探索设计的真实本源,创立“设计事理学”的设计方法论记:您近年来提出的“设计事理学”究竟是怎样一种设计新观念?
柳:工业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如产品、广告、包装、环境设计、市场战略、产品计划、交通工具系统等;工业设计的对象也可以是“事”,如工作、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交流等生活方式的概念创造、策划、开发。所以,工业设计是一切人为事物、事务等的观念、方法和评价思路。“设计”就是设计人为的事物,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管理机制的方案。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这就是“设计事理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

记:我们该怎样在设计中具体的来理解“事理”?
柳:“事”是塑造、制约“物”的外部因素的总合。事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时间与空间的情境,蕴涵着人的动机、目的、情感、价值等意义。在具体的事里,人、物之间的“显性关系”与“隐藏的逻辑” 被动态的揭示。“事”是体现“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场”。因此,设计应该先“实事”,即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时间因素下的需求以确立设计目的;然后再“求是”,即选择造“物”的材料、工艺、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事”是评价“物”合理性的标准。在具体的事里,我们才能知道物是否合乎特定的人的特定的目的,是否合人的行为习惯与信息的认知逻辑,是否合乎环境、人情、价值标准等。这一切就叫合乎“事理”。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抒情、讲理。

记:事理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柳:事理研究可以粗略的分为两个层次:微观、宏观。微观研究即在“具体”的情境内去把握“事”的各元素间关系,去理解人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又是如何被外部世界所影响,从中发现问题,为细节设计提供依据。微观层面的事理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设计“细节”的把握。仔细的分析习以为常的行为、每天都发生的小事,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提出更合理的方式,这首先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好的设计师都首先是一个生活琐碎细节的“仔细”观察者。
宏观层次的事理研究即在整体的“事系统”---生活形态---中去确定目标人群、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是什么,从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创造全新的经济提供物以满足其需求。

记:在人们重视设计实践而胜于设计理论的今天,您为何转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呢?
柳:今天的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新的理论观念不断出现,大家都在给“设计”加上定语以重新定义设计专业的“科学范式”,而设计的“本体”却被来自于外部的时尚侵蚀、瓦解,变得模糊不清了。与学术界的理论发展相比,国内的企业更“务实”,他们把设计看作市场竞争的手段,是刺Ji消费的工具,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设计活动的目的被异化,方法被理解为捷径。在copy与paste时代,企业内部的设计方法表现为拼贴、移植、模仿。
另一方面,我国的设计教育在近两年呈现出“大跃进”的态势。国内设计艺术专业的院校由80年代的二十来所Ji增到400多所,每年毕业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到几万人。这一变化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随着招生而来的是师资人员短缺与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完整。大多院校的课程集中在基础、技法、知识上,如此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既缺乏实践的经验,又无系统而合理的方法论指导,当面对实际设计项目时,既不能摆脱“知识”的桎梏,又不能跨越“技法”的藩篱。
因此,研究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正确的方法论才是确立工业设计学科的根本、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设计的精髓。

记:从您的讲述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设计方法的重要性,这也是您从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探索的结果,我们真诚希望您所提出的设计事理学的方法论能够为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和实践带来有益的指导作用,谢谢!
柳:不客气!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设计-平面设计-中国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柳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