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 | 闽南理工学院这项工作,登上《中国科学报》!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荣耀 | 闽南理工学院这项工作,登上《中国科学报》!

每一次的梦想,闽南理工都与你同在

喜报

2021年6月8日,《中国科学报》

以《为双创教育装上“竞赛引擎”——

闽南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为题

第7版整版刊发我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事迹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近年来,闽南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绩颇为抢眼。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创造一种环境使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透过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闽南理工学院正在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荟萃的沃土和服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全文如下:

为双创教育装上“竞赛引擎”

——闽南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在2020年第六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榜上,有一所民办高校格外引人注目。它位列金牌榜第五,排在它之前都是公办院校。

在同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上,同样来自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康耀民等捧起了铜奖奖杯,与他同台竞技的是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学生,其中不乏海外名校、国内“双一流”高校。

这所被同行称为“竞赛黑马”的高校就是闽南理工学院。上述成绩只是它当年成绩单的一部分。实际上,仅在2020年,闽南理工学院就在107项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达1079个(国家级464项,省级615项),奖项分布至创新创业、数学建模、电子科技、机械制造等领域,涉及学生1671人次。

可谁成想,5年前,它还在苦寻竞赛零突破的途径。

两次“零”的教训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之所以如此重视竞赛,还得从闽南理工学院受到的两次“打击”说起。

在一次项目申报答辩会上,评审专家提出一个犀利的问题——“升本10年,为什么贵校的学科竞赛仍为零?”专家所指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省内的学科竞赛排名。学科竞赛不足成为当年该校的丢分项。

当年,主管部门对高校每学年都要填写的国家教学状态监控平台做了新调整——只有教育部规定的39项竞赛才可计算在内。闽南理工学院的数据又为零。

办学23年来,闽南理工学院一直在寻求蜕变。学校的创办者、石狮华景集团董事长许景期更是不惜变卖企业、家产,全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两次零的教训给了闽南理工学院“一记当头棒喝”,如何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成为当时急需。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学校总结了竞赛报名少的原因。他们发现,当下高校组织竞赛普遍存在放任式的作法,采取的是“一赛一报”制,学校批了才出去,不批不出去。竞赛的归口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归团委,有的归“双创”学院。为此,该校将竞赛调整为由教务处统一协调,成立专门管理学科竞赛的部门;“推政策,让活力热起来”,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奖金从2000元起,最高可达5万多元,并对主动出击的学院给予额外的团体奖励。

然而,燃起的雄心壮志背后,闽南理工学院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大的困境——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第一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教师队伍偏年轻化,教师的信心、指导学科竞赛的经验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与高水平大学同台竞技,希望渺茫。

“强实践,把能力提起来。在课堂学习时,大部分学生都无精打采,去实验室操作设备时,他们却生龙活虎。如何从填鸭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何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如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我们一直带着问题思考,积极营造一种让学生脱颖而出的环境,开始探索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实践。”闽南理工学院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许书烟总结了这一类学生的特点。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2015年开始,闽南理工学院开始探索一条“逆向学习”的新路子——“建工作室,把样板树起来”,把学生吸引进竞赛工作室、创新实验室、仿真实验室,让他们在实践中查缺补漏,补齐理论上的短板;“强师资,让结构优起来”,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部分解放”出来,让他们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竞赛,建立敢与“双一流”高校“一较短长”的信心。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从思想、技术、文化三方面展开“三脱贫”攻坚战。让实验教师认识学科竞赛的重要性,通过他们让全体学生了解并参与学科竞赛;让专业教师通过课堂介绍相关赛事,鼓励学生通过竞赛重拾信心。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驱动下,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从2016年到2020年,短短5年间,吸引学生踊跃投身竞赛,参加赛事从5项增加到107项,获奖数量由14项提升至1079项,获奖人才从32人增至1671人。其中,仅国家级特等奖就有21项。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位于宝盖山下的闽南理工学院风景如画,微雨时行人仿佛穿梭于水墨山水当中。然而,花开正当时,游春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他们都去哪儿了呢?

在闽南理工学院24小时竞赛工作室中,常常看见这样一幅画面——夜已深,三五名学生依然围坐在桌前,为着一个共同的项目从白天激烈地讨论到夜晚,工作室成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场和展示场”。

因为竞赛而竞赛,不免带来人才培养的短视。从做顶层设计之初,闽南理工学院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通过综合性规划,下好人才培养这盘棋。

传统的中国课堂强调知识输入、忽略实践,而实践教学一度在国外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风靡,其间也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式实践教学、剑桥大学的研究式实践教学、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企业式实践教学等多种模式。强调动手能力也是许景期历经多年商海沉浮后,最看重的人才培养途径之一。用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重视过程而非结果是闽南理工学院探索的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充分发挥办学灵活的特点,迅速搭建三三三平台,打造“课程+赛事+工作室”的模式,实行本科“四年不断线”,即大一有创新创业意识,大二有创新创业规划,大三有创新创业行动,大四有创新创业成果。

发挥竞赛引擎的作用,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充分开放实验室,在其周边建立若干工作室。每个项目配备一个工作室,由教师带领学生做企业项目,同时把企业导师引进来,将企业运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作为竞赛的攻克对象。

去年,闽南理工学院包揽一二等奖的福建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作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调研了7家企业,与学生一起吃盒饭,一起在工作室熬夜改稿子写出来的作品。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该校的“互联网+”国家级铜奖项目——“方‘便’你——国内首创基于大数据与生物传感技术的智能利‘便’系统”的装置,就是在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化为真实的创业项目。该团队成立了公司,所开发的产品已经销往泉州、厦门乃至深圳、广州、上海等地。

“在项目科研攻关中,原本不爱捧书本的学生干劲十足,遇到课本之外的知识,竟主动查找文献、寻找解决对策来。”谈及学生的转变,许书烟说。

学科竞赛与企业合作是未来竞赛的一种创新模式。闽南理工学院很早便关注这方面。该校土木学院的工程制图比赛就是学校与泉州土木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赛事。在过程中,校企并不是简单地“糅合”,而是邀请泉州土木协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赛事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日常指导。

有意思的是,闽南理工学院还打造了一门与众不同的慕课《一堂边走边学的创业课》。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实地到企业调研采访,提出的问题全部都由企业家来回答。该慕课入选中国大学慕课,获评福建省级一流课程。上线不到半年,选课人数达1.5万多人。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课赛结合打造亮点

参加一项竞赛,只能让小部分学生得到锻炼,如何让“精英化”的备赛模式惠及众人?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资源平等?这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道更为特殊的难题。

把竞赛包装成课程便是闽南理工学院探索出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校信息管理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结课项目多以作品呈现,正好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结合起来。于是,它们率先“动工”,把比赛的知识点抽取出来,凝练成课程,结课时学生所交的作品也就是大赛的参赛作品。

同样的做法还有该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根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发出的《商业创新思维》《商业计划书编写实战》《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商业调查与市场发现》《营销策划》等课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课赛结合。比如,该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欲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结合进行的课赛改革,因这项赛事对Photoshop的覆盖面不够广,更注重与艺术相结合,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偏技术应用。校方经过慎重考虑,以“知识点覆盖面不广,不利于知识考核”为由,未通过该课程课赛试点申请。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考虑到课程与竞赛所需的理论知识重合,学校灵活地作出了调整,学生参加竞赛还可以置换创新创业学分或通识选修课程、同类专业课程的学分。

至于何种竞赛置换的学分为通识学分,何种为专业课学分,学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素质拓展类的竞赛,与之大类相符的通识课程,就认定为通识选修课程,完成相关学时训练可获学分。学校把专业课学分的认定权交给了学院,由各学院梳理、制定标准。比如,数学建模大赛有20个学时训练,每16个学时可计1学分,因此可置换成专业课1学分。

“高校多依据竞赛获奖成绩认定学分,体现的是重结果。而依据学时训练认定置换课程的作法,体现的是重过程。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学生即使没有在竞赛中获得名次,也保障了他们获得相应的学分。”许书烟说。

“相比单纯的开课、打比赛,我们设计的出发点、过程指导不一样,重心放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上。”许书烟说,当学生拿到奖励的那一刻,学校还会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力。不仅给他们配备导师、鼓励他们进入科研助理序列,还安排他们去做学弟学妹的“小导师”,通过传、帮、带,在学生团队中形成良性循环。

科研不为冲论文

就在24小时竞赛工作室中,学生为竞赛项目争论到深夜之时,不远处,行政楼内一盏白炽灯陪伴他们到凌晨。这盏灯被称为403灯光,403是身兼“双创”学院院长许书烟的办公室。每当学生懈怠了,指导老师便让他们看看403是否依然亮灯,久而久之,403灯光也成为竞赛学生心中的“灯塔”。

高素质的竞赛教师是学科竞赛开展的前提。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师数量、经验相对不足,通过竞赛打造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期待的又一大“红利”。

陈冬冬是2018年学校引进的浙江大学博士,在浙大期间,他对本科生导师制有了深刻的体会,也积极参加了相关学科竞赛。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在闽南理工学院,每当通过竞赛发现一个好苗子,他都若获至宝。在他眼中,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完成电路板的焊接、调试,其中包含了控制、数字模拟等知识。“这些知识很综合,课堂中接触不到,但项目中可以有”。

“过去学生做大作业很难交代实际应用场景,做完也不知道干什么用。如今有了实际场景,学生很容易沉下心、投入进去。学生知道整个过程存在的意义,获得感更强。”陈冬冬说。

对比“双一流”高校科研项目中学生的介入,陈冬冬告诉《中国科学报》,“同样的活儿,‘双一流’高校基本上是研究生在做,本科生难以做到。而我们把本科生当研究生用,对本科生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

科研与教学相长是学界谁都明白的道理。公办高校担心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很多民办高校则正好相反,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很少有额外时间做科研。在这里,工科专业出身的陈冬冬并没有感到不适应,教师都有横向课题,都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了鼓励教师投身应用型科研,学校允许教师用科研冲抵教学,其力度高达50%。

“我们做科研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育人、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瓶颈,而非冲击论文数量。这一定位很清晰。”许书烟说。

入校3年,陈冬冬带领学生多次冲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并挑起了该校双创学院副院长的大梁。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3年建校之初的许景期有感于高校分校区兴起,学生存在下课找不到教师的现象,于是便开始修建教师宿舍,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希望“学生24小时都能找到教师”。如今,一幢幢教师宿舍环绕学校周围,步行十分钟可至,更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利。

23年后的今天闽南理工学院的竞赛氛围浓烈,学生投身赛事的踊跃性很高、创新实践能力获得很大提升,学生在各类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成功申请各类专利、著作权近百项。

“下一步,我们将打造‘一学生一赛事’。光靠国家级、省级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势必要加强校级赛事选拔。就算没有人人获奖,但钓胜于鱼,在过程中提升的能力、锻炼的品质,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许书烟说。

学子心得

“怪”舍友有一个造车梦

林沛岩(2017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大家都说我“怪”,一开始我总是把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往宿舍里搬。

故事要从大一寒假说起,刚过完春节,出于对机械的热爱,我用压岁钱买了一台机床。当我把这个500多斤的大家伙带回学校时,出于对安全考虑,楼管拒绝了我将它放置在宿舍的请求。

然而,这件事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机缘巧合之下,我结识了实践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分中心主任王文武,王老师正着手机械创新工作室的发展,我便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工作室,开启了意义非凡的四年。

有了学校提供的环境、指导教师团队这个强大的后盾,我开始了各种学习,通过前期的计算机数控技术、机床的调试、加工的编程、操作理论知识,中期我已可以加工出了一些小零件,随着知识积累、动手能力增强,我愈发想要一个更大的玩意儿——造车。

我省吃俭用,甚至变卖了我的第一台机床以及心爱的自行车,淘到并改良了自己想要的机床,终于,我完成了人生第一辆摩托车的制造。那是一段梦一般的经历,我从未想象过造出来后的心情是如何。只记得光是将它抬下楼就动用了十几个同学。

我在网上发布了造车的过程和结果,有一家相关行业的公司找上了我。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整车工程师,追风少年最终成了工程师。我的路远不止于此,以后还会有第二辆、第三辆车的诞生。

在大学四年里,我还收获了满满的成果,多次参加3D大赛、工训赛、泉州市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并获得优异的成绩,申报了三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国家级、两项省级项目)、项目均以实物或者专利成果等结题,获得专利授权三项(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外观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申报一项发明专利(进程中),所做的冰冻吸盘夹具获得企业青睐,目前已在企业中得到应用。

创业青年也需要包装

康耀民(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感觉还缺了点啥,应该再配个手表,更能体现时间观念。”“这发型也不行,青年创业者应该是朝气蓬勃、充满阳光的。”“还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大黑框眼镜得换。”……

画面又回到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前夕,在训练室里,指导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施少芳带着一群人围着我上下打量,亲自为我化妆,教我商务礼仪,为的是把学生气十足的我打造成一名阳光的创业者。

“互联网+”大赛在我的大学生活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创业计划书的构思撰写到打磨完善,从训练室的头脑风暴到赛场上的侃侃而谈,从大大咧咧的“肥宅”到阳光精致的“小胖子”,每个细节都在催生更加完美的自己。

比赛打磨的不只是作品,更是比赛的人,人赋予作品生命,作品给人带来蜕变。比赛是不断检验和提升自我的过程,由内而外、由外及内,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实践学到的课外知识又反哺自身的知识空白。感谢走过的点点滴滴,最终汇成我成长道路上抗击险阻的洪流,让我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乘风破浪。

腼腆女孩站上了万人会场

曾双双(2017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大一,我还是个腼腆的女孩,过着一种不太正确的生活——什么也不做,并且睡得很晚。直到遇到我人生的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佳丽,是她带着我参加学科竞赛。从开始时学长带着我成长,到后来自己带队参加比赛,不断接触新鲜的事物、跨越知识盲区。

印象深刻的一个比赛是理财规划。这个比赛涵盖的金融知识面很广,包括我还没接触到的课程——公司金融和风险管理,因为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整天抱着书去啃,其实很多比赛都是这样的。比如说经济学博弈,开始接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不懂预测经济和控制成本,但是通过一次次模拟市场的变化、模拟劳动力需求、模拟投入产出比,就会发现其实万事只是开头难,越走路越宽。

参加比赛不断去学习新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直到后来我到企业实习,这种能力也带给我很多帮助。你能想象一个害羞的女孩站到一米高的桌子上,拿着一个大喇叭对着一万多人的会场促销产品吗?那天,我犹豫了好久才站上去,脸红心跳、想把自己埋到土里去。一次、两次,很多次尝试后,我发现我的想法转变到“反正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逐渐我明白了,无论陷于何种境地,都要试着去做环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开花。

我也成为了设计界的新星

周显泉(2017级服饰与设计专业学生)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高中时,我就很向往服装设计师的生活,很努力地学习绘画,成为了一名艺考生。但是高考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仿佛与服装设计师彻底失之交臂,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一。

直到大二,当时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梁军教授服装一体化工作室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毕业作品几乎全上了北京时装周,我分外羡慕,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向往又重新燃起。经过努力,我通过了梁老师的考核,进入工作室学习。

“赢家时尚杯”被称为时装界的“小十佳”。作品入围“赢家时尚杯”第26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令我记忆深刻。细节修改了几十遍,改到自己都怀疑人生,可是梁老师还是觉得不够到位。那时候,深深体会了设计公司中乙方的痛苦,明白了什么是甲方式严格,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这段时间我的耐性、技能、审美水平都得到了直线提升。特别是对专业能力的自信有了极大提高。我越来越相信,命运给你一个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一生去演绎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农家娃与他的社工之路

罗誉天(2017级审计学专业学生)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我是一名农家孩子,家里有14名党员,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我入大学便一直从事社工工作,养老院、孤儿……每次社工活动都冲在前面。我不曾希望通过这些去得到什么,但我所做的一切都被班干部、教师看在眼里。

在这里,从来不以高考成绩论人高下,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善于发现不一样的学生,变着法子为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也许我就是那个“不一样”。在我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如果没有考上选调生或研究生,我希望创办一个社工服务中心。指导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施少芳带着我接触残联、成熟的社工中心,进一步确定了我的职业走向。

2020年,我参加了福建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并荣获全省一等奖。这个奖项更加明确了我的志向——成为残疾群体的助跑者。

中国科学报社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等。《中国科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全国“百强报纸”,一周五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中国科学报》的整版报道,是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肯定及鼓励,展示了闽理优秀学子的风采,进一步激励了广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积极进取,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的闽理学子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闽理青年,好样的!

新闻链接:《中国科学报》(2021-06-08第7版专题)http://news.网址未加载/dz/dznews_photo.aspx?t=&id=36194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美编 | 林镜 赖冰倩

审核 | 纪龙溪 蒋振耀

出品 | 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闽南理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闽南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荣耀 | 闽南理工学院这项工作,登上《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