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 三家村广场却异常热闹
泳池里摆着冰镇饮料
同学们化身快递员&推销员
他们在做什么?
小夏这就带你一探究竟!
原来,这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青选至乡村振兴团队为厦门大学定点帮扶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策划的“沙棘汁畅饮活动”。
据了解,隆德残疾人群体创业项目“隆隆薯”生产的特色产品沙棘汁因受疫情影响面临大量滞销、临期等问题。为帮助他们降低损失,同学们发挥专业所长,运用网络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两天时间里助销了300余箱隆德沙棘汁。
沙棘汁获得线上顾客的积极反馈
实际上,除了他们,还有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厦大人深入黄沙大漠,奋力续写着闽宁协作的美好新篇章。
# 一颗“根系山海”的厦大“种子”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的“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种源的研发与培育,积极推动厦大“种子”落地生根。
生命科学学院田惠桥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在植物育种方面经验丰富,他身在厦大,心系故乡发展,多次赴宁夏进行调研考察,主动为闽宁协作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一年来,他响应学校科技帮扶号召,积极参与学校定点帮扶宁夏隆德县的工作,通过充分调研,他发现隆德当地气候特别适宜种植胡萝卜等冷凉蔬菜,提出无偿提供自己培育的新型高产胡萝卜种子用于当地胡萝卜种植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增收创收。
本着科学试种的精神,田教授将开发的新型高产胡萝卜种子运用在福建厦门翔安区、宁夏银川市开展规模种植,目前育种胡萝卜可实现亩产1.3~1.5万斤,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用好春夏育种“黄金期”,田教授多次前往隆德县,座谈交流做动员,下田地进行指导,开展农技培训,为隆德县胡萝卜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价值约8万元的育种胡萝卜种子进行推广试种,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81名。目前,育种胡萝卜在隆德县张树村等地初步试种成功,一颗颗跨越山河大海的厦大“种子”落地生根,在校地双方的辛勤劳作下茁壮成长。
田惠桥教授(左二)下田地作指导
# 一剂“化腐朽为神奇”的厦大“方子”
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有养殖牛羊的传统。世纪之初,隆德县张树村引进了青贮玉米制作技术,基本解决了村里肉牛饲料一年四季均衡供应的问题,使得村里的养牛规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村里的青贮技术不过关,青贮原料表面附着的乳酸菌数量不足,不能有效缩短青贮过程中的有氧呼吸阶段,造成腐败微生物滋生,营养成分消耗严重,导致青贮品质下降和饲料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里肉牛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卢英华教授课题组主动对接隆德县张树村产业发展需要,成功研制出一款成本低廉、成效明显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方子”,“对症下药”解决了青贮饲料存在的难题。这剂特制的厦大“方子”在张树村落地应用,有效保证了青贮饲料中有益菌的生长,抑制霉菌等杂菌的繁殖,实现青贮饲料霉变损失率由10%下降到3%,极大程度上减少饲料损失,节约生产成本。同时,添加微生物制剂使青贮饲料口感更佳,提高了肉牛的饲料摄入量。制剂富含的有益菌种还能建立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抑制各种致病菌的繁殖,提高肉牛免疫力,提升牛肉品质。
一年多来,卢英华教授多次赴张树村调研,指导微生物制剂使用,规划微生物制剂生产车间建设。张树村的肉牛养殖产业也在厦大“方子”的“药效”下,赢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的立项支持,补齐了科技短板,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今,两条微生物制剂生产线即将建成,将支撑厦大“方子”推广拓展到更多的地区,越来越多营养保存品质不高的青贮饲料将迎来“化腐朽为神奇”的蜕变。
卢英华教授(左一)下厂房作指导
# 一条“生态补偿”的厦大“路子”
学校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隆德县生态产业链发展。在学校派驻隆德县挂职干部刘君彬、驻村第一书记胡雄牵头下,隆德县张树村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基础和科技帮扶,创新打造一套种养结合的生态互补产业体系。
一方面,有厦大“方子”支持的肉牛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在有益菌的保护下,肉牛肠道更为健康,所产生的粪便能成为育种胡萝卜种植业最好的肥料。另一方面,厦大“种子”生根发芽,形成育种胡萝卜种植产业链。育种胡萝卜所生长的更为肥大的胡萝卜叶,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青贮饲料。经过厦大“方子”增效后的胡萝卜叶青贮作为肉牛饲料能很好地反哺肉牛养殖产业。构建的新生态产业体系很好地利用种养产业废弃物,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
在校地双方的不懈努力下,隆德县张树村逐渐实现产业升级,一条“生态补偿”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挂职干部刘君彬(左二)、胡雄(左一)
调研新品种胡萝卜试验田
# 一个“还绿水建金山”的厦大“点子”
隆德县渝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是黄河的三级支流,穿隆德县城而过,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污水直排入河、沿岸居民乱扔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原因,渝河水体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成了一条苦不堪言的“臭水河”。2016年,隆德县抓住全面建立河长制的契机,打响了渝河污染防治攻坚战。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智力优势,为隆德县打赢渝河污染防治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持。环境与生态学院主动作为,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倾力融入渝河治理大局之中。协助隆德县从源头治理,深入沿岸工厂,运用学科前沿技术,解决废物废水二次污染问题,从源头上切断污染,保护水质。选派优秀专家带领博士生团队赴实地调研,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沿岸生态实施监测和调控,加速滨水岸带生态修复进程,合理种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为后续公园建设打下景观基础。结合调研实际,协助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立项及论证,隆德县沿河建设蓄滞净化池和大型蓄水池,铺设输水管线,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5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出以水定产理念,建议在渝河川道区种植冷凉蔬菜2万亩、中药材2万亩、“四个一”林草产业,有力推动了渝河治理、水资源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渝河已成为隆德风景的一张靓丽名片,沿岸的公园更是成为隆德县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之处。渝河的变化改善了隆德县对外形象,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度假旅游,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商机。一个“还我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的厦大“点子”,在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探索发展中取得圆满成功。
治理后的渝河流域
自2012年与宁夏隆德县建立定点扶贫结对关系以来,厦门大学倾情相助,全力以赴,帮助隆德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厦门大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闽宁协作大局,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领航,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凝聚科技力量,助力隆德县乡村产业振兴。
往期精选
来源:厦门大学学校办公室
排版:肖理浩
责编:黄伟彬、张夏、曾文萃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