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大类招生模式介绍
地理科学类实行大类招生,含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三个专业。
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修学规定课程;第一学年结束时,根据地理科学类专业分选方案,综合考虑个人志愿、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第一学年学业成绩积分等因素进行专业分选。第二学年起,学生在不同专业根据各自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学课程。
其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依托专业。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采取跨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基地班”培养模式,依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同时分别在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末从地理科学类其他专业中滚动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进入基地班的学生50%可以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
台湾实习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校对应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灾害学、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
本校对应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水土保持、自然灾害学、生态学。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主体依托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集聚了以国家“万人计划”、杰青、优青为带头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本专业实行“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等训练,培养具备现代地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地理学发展需要,有志于地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地理科学导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全球变化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现代地理科学发展需要,能从事地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在科研教学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等工作。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50%推免至中科院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读研深造,当年的读研升学率保持在80%以上。
名师风采
陈松林,博士,教授,副院长,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副主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地理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性人才培养”省级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土壤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持过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20多项。编著出版“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壤地理学》、福建省本科优秀特色教材《武夷山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指导》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合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姜修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岩溶过程与环境演变。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基金项目,在PNAS,QSR,JH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讲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课《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性人才培养省级本科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
学子风采
朱丽丽, 2018年7月毕业于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均位列专业第一。学习方面,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学生工作方面,曾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年级组织部部长、年级学术科技部部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干部和校优秀毕业生;课外实践活动中,曾主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全国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三等奖。获推荐免试资格进入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陈冰楚,2020年7月毕业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均位列专业第一,并取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奖项和荣誉,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等。参与导师多项研究课题,主持、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1项。大三学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交换期间学分3.885/4,并获得美国国家可持续交通中心本科生暑期研究助理奖学金,协助教授团队开展研究项目。获世界排名前十五的常春藤名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带奖offer,进入其下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居住规划实习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校对应硕士点: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
本校对应博士点: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水土保持、生态学。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办学突出宽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特色,突出宏观、中观区域空间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人才培养;专业师资队伍雄厚,就业前景广阔。
核心课程:地图学、测量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规划、土地评价、ArcGIS应用、规划CAD、遥感概论及实验、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计量地理学、村镇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实习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社会适应力和较好专业科学素养,满足规划师角色分化背景下职业市场对专门化人才的要求,就业前景广阔。能在相关教育部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场调研和项目咨询策划管理等设计、制作以及研发工作。
名师风采
韦素琼,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福建省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会副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委员、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承担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及合作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在 Land use Policy(SSCI源刊)、《地理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曾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社科成果三等奖3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及三等奖。
戴文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福建省地理学会秘书长。担任《地图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教学工作和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等科学研究。认真教书育人,两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集体)二等奖,先后获得“集英助教基金”奖励、“福抗教学奖”,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19年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荣获“一等奖”。
学子风采
陈羽悦,2018年7月毕业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曾任年级学生会副主席、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标兵、校共青团员标兵、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获国家奖学金1次并连续三年获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曾参加校运会和院运会,并多次获奖,参加青运会开幕式,获开闭幕式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获得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推荐免试资格进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游小珺,2011届毕业生,保送华东师范大学攻读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2014年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资格,前往美国塔夫茨大学深造,2018年博士毕业成为我院教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无人机操作技能与实践应用
大学生GIS技能大赛获奖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校对应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资源学、自然灾害学、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
本校对应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资源学、水土保持、自然灾害学、生态学。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福建省首个“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示范项目。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方面注重自然地理学基础课程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以开拓地理信息应用为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思维、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地理空间分析应用能力、遥感图像分析处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能力。拥有一流师资队伍,就业前景广阔,行业人才待遇丰厚。
核心课程: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普通测量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遥感概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遥感与GIS综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工程与GIS设计。
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等方向,就业单位包括ESRI、超图、Skyline等业界知名企业。毕业生可在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名师风采
陈镜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高级首席科学家(2003),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06),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终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ESSI)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1982年获南京气象学院学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里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主编、Journal of Geophyis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和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副主编、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编委、美国通量观测网络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陈镜明教授在定量遥感方面、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在理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如下突出贡献:发明了测量叶面积指数的光学仪器;发展了用于卫星图像处理的最先进的几何光学4-尺度模式;发展了高光谱5尺度模式,成为机载图像分析和解译卫星图像的重要工具;利用卫星资料、地面资料和模型,发展了地面碳循环监测系统。在加拿大森林碳汇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制定加拿大国家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及其他相关的政策产生了影响。已发表SCI论文370余篇,总引用次数为17500余次,H指数为70(Web of Science)。
陆灯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开始先后在印第安纳大学、奥本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工作。于2012年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浙江省 “钱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遥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遥感定量估算、土地退化评估、城市不透水地表提取等。主持和参与了23个科研项目,包括美国NASA/NIH/NSF、巴西CNPq、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自2001年以来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国际刊物发表115篇SCI论文。据Google Scholar统计,总引用次数17512, H-指数为53,i10 指数为105。
学子风采
吴志川,2009年7月毕业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数字校园课题研究,曾担任班长,曾获一等奖学金。毕业后一直在从事三维地理信息行业方面的工作,现为泰瑞天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Skyline(China,中外合资)华南区技术总监,注册广州祝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任副总裁。个人工作感言:地理信息在信息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我是在大三时确定的发展目标。其实同学们都很在意在校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发展,刚进学校我也很懵懂,多动手,多接触一些行业内的人这可以为后面的工作确定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定好自己的目标,我也是从基础的数据制作到项目制作、产品开发、市场运营慢慢走过来的。不管你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海归,只要能用心、细心和保持恒心就总会有收成的一天!
李玲玲,中共党员,2018年7月毕业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平时乐于助人,踏实认真。本科学习期间,综合成绩位于班级前茅,曾获校优秀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曾担任年级学习部部长,以优异成绩推荐免试攻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林桢,2018年7月毕业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曾被评为三好生,院优秀学生干部,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曾参加运动会志愿者活动,获得院运会先进工作者。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获得全国一等奖。推免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城市环境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