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专业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福建农林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我和我的专业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什么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呢?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土壤、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科研、教育和规划等单位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高级人才的一门学科。

关于本专业的发展沿革

1

专业发展

本专业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立院之本,早在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即设土壤农化系,1958年由著名土壤学家林景亮教授创建了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2011年获得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准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确认为福建省重点学科,本专业也是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全校6个)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历史沿革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本专业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瞄准亚热带经济高速增长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传承六十载专业历史积淀与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扎根从事农用地污染与防治、资源信息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作物养分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行政管理、技术开发和科技推广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学科体系

发挥本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对专业的引领和关键支撑功能,推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4个维度的“通专跨"协同培养,更好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将农用地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治理、资源调评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作物养分高效管理等技术直接服务于“百姓富、生态美''的环境建设。

福建农林大学

培养模式

①学科引领,需求引导,扎根大地培养人才。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和污染攻坚"战略任务需求,一年级即实行导师制,全程构建学科引领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圈,通过特色作物养分管理、污染调查评价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农业大数据应用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完善了高校一政府一企业一科研院所协同培养本科学生新模式,提升在绿色农业、减量精准施肥、净土保卫战、农业资源大数据等专业储备及服务社会能力。本科生暑期实践队2次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团队。

福建农林大学

②打造平台,翻转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福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为依托,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水土保持学》,完善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壤污染与防治》、《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学》(双语),完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云课程建设,出版《土壤学》、《水土保持学(南方本)》、《土地生态学》、《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与应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技术数字课程》等教材,开展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本科教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福建省教学成果各1项,“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分析教学团队"福建省教学团队1个,福建省研究生(博导)团队1个,福建省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福建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虚拟仿真中心(培育)1个。

福建农林大学

③直观教学,实践成长,零距离参与专业科普。拥有“福建省土壤环境健康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士壤生态系统健康与调控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土壤修复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福建省有机固废资源化与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基地"、“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省级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可充分满足本科生课程实践教学、科研实习的需要。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学生外出实习照片

师资力量

人员组成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7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25人,具有境外研修经历人数达20人,博士生导师15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优秀教师2人,福建省“百干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霍英东优秀教师3名,金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已经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专业生师比接近为8:1,远超过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国家标准的师生比15:1。

代表性教师

黄炎和

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崩岗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水土保持学报》编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亚热带水土保持》常务编委等职。系“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七届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普通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

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承担《水土保持学》、《土地生态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2010年主持的本科《水土保持学》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016年该课程被授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福建省各厅、局单位的科研项目10余项。在CATENA、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Geoderma、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农业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1部。科研过程中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领域科研、管理一线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注重两岸学术交流,1999年与台湾水土保持学会合作创建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目前该园已成为我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示范推广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基地。

廖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1年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1998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根系生物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党的十九大代表,主要研究作物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荣获2014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被评为2015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现为我校海峡联合研究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兼任国际植物学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国内外多项学术职务。

周顺桂

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000,他引8000余次。

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20余项。

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美国专利2件,PCT专利3件)。

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会长。

邢世和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福建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与调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土壤》和《森林与环境学报》编委等职。

曾多次以访问学者或高级访问学者赴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农用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农用地大数据及其应用以及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十多项。

出版《福建耕地》等学术专著13部,副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地调查与评价》1部;在《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Plant and Soil》、《Geoderma》、《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Soil & Tillage Research》、《Ecological Indicator》、《Applied Soi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和《Chemosphe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农业科技神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烟草总公司科技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1项,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荣获国家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王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原福建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原福建农学院土壤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2002年、2004年三次到法国进修或进行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和环境生态方向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2)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转移和累积特征的研究;3)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安全利用研究。

中国土壤学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理事,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福建省环保产业协会顾问。

先后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onmental Poiiution》、《Joural of Hazardous Materilas》、《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Soil & Tillage Research》、《Geoderma》 、《土壤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1部),作为副主编参编“十五"规划教材《土壤污染与防治》1部,主编《土壤学》教材1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制定2个福建省地方标准。

主讲的课程主要有:本科生《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改良技术》、硕士生《土壤污染生态学》、博士生《土壤污染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博士留学生《Biogeochemistry of toxic elements》。

李香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4毕业于德国康斯坦斯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2005至2011年分别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和微生物学系及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作博士后研究。2011年底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中心工作;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15—2016年,任中科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土壤微生物专项网副组长。

主要从事废弃物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环境基因组学及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揭示了畜禽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共发生关系,阐明了温度、活性炭材料等因子影响生物甲烷系统发酵效率的微生物学机制;发现了互营硫还原细菌氢气代谢中的电子传递跨膜蛋白;揭示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锝(Tc)在底泥中的微生物转化过程及利用微生物从废水中回收的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阐明了中国草原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特征,揭示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建设了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库。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院专项等项目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曾担任: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AnnaIs of MicrobioIogy,Soil EcoIogy Letters等期刊的编委。

陈立松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补贴。

现为《BMC PIantBioIogy》Associate editor(Plant-abioticinteractions)、《Tree Physiology》ReviewerBoard、《东南园艺》编委、《中国南方果树》编委和《中国果树》编委。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培养6名博士和24名硕士,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和1篇硕士学位论文分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福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3人次和7人次分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柑橘等园艺植物的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J Exp Bot》、《J Proteomics》、《Planta》、《Tree PhysioI》、《Environ Pollut》、《Food Chem》、《Ann Bot》、《Plant Sci》、《Environ Exp Bot》、《Ecotoxicol Environ Saf》、《园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有90多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2200多次,h-index 26。2001、2005、2006和2014年度分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项)。

Rensing Christopher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1996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至1999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至2011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11至2012年任RTI(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农业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2016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工作,任职教授。2016年9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nt.Mol.Sci.、J.Bacteriol.、Mol.Microbiol.、J.Ind.Microbiol.Biot.等SCI期刊编辑或编委。

主要从事金属-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作用机制、生物仿制药、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研究基金项目,包括欧盟玛丽居里基金、国际协助项目等。在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s、Molecular microbiology、ES&T、JBC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H指数达46;出版专著14部;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50余次。

张黎明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专家组成员(全省5名),以及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最高奖教金入选者。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Department of Earth,Atmospheric & Planetary Sciences的Zhuang Qianlai教授处作访问学者两年。

目前主要从事土壤数字化管理与全球碳氮循环模拟方面的研究,已建成全国140多个县(市)1:5万-1:1000万土壤数据库,积累实验室土壤样品分析数据一百多万个,其中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3000多个剖面、4万多个表层样点,以及2008年23万个表层样点和2015-2018年3万多个表层样点建立的福建省1:5万三期土壤数据库为全国省级尺度最为详尽的土壤数据库之一。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博士后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福建省重大专项等10多个研究课题,已在《土壤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环境科学》、《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Geoderma》和《Soil & Tillage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SCI论文2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并作为第二主编和编委参编著作8部,参与完成的“福建省农业用地优化利用信息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获2013年农业农村部二等奖(排名第三),“区域农用地评价、利用区划方法创新与应用”获2013年神农福建省农业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二)。

所在课题组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近些年先后有14名硕士研究生考上中国科学院(4名)、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博士。

陈炎辉

农资系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8月~2011年9月,讲师;2011年10月~2017年9月,副教授;2017年~至今,教授。2010年~2011年,台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长期从事土壤污染与防治研究,方向包括: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2)污染土壤的类别划分与评价;3)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福建省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技术专家,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农业农村部科技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20余项。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Geoderm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50多篇。主讲研究生《高级土壤学》课程,本科生《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

许卫锋

博士生导师

教授

许卫锋,男,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牛顿高级学者(国家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国家基金委的通讯与会议评审专家,福建省A类人才,福建省科技领军人才,闽江学者,香江学者,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院长,扬州大学客座教授(二级),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中科院土壤-植物营养研究室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生科院副院长,本科和硕士就读于扬州大学,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JCR一区期刊Food and Energy Security(IF = 5.21)责任编委,曾获中科院刘永龄奖、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创新奖,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最高奖教金。长期从事根系响应与适应根际土壤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根系与根鞘微生物的“交流和互作”。

曾先后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李比希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交流与研究学人进修,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Trends in Plant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SME Journal、Cell Reports、 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Plant Journal等一系列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3项专利授权,参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

团队现有固定科研人员7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人,讲师5人,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水稻种质创新(节水抗旱、水磷协同、甲烷减排及高温适应);豆科植物的水磷协同高效研究。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环境中心Ian Dodd教授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陈志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3-2007,南京农业大学,本科;2007-2010,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硕士;2010-2013,日本冈山大学,博士;2013-2015,日本冈大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JSPS研究员。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Plants、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等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15篇。

团队介绍

(一)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

以改良作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利用特性为研究目标,通过创建根系生物学研究的专门技术体系,围绕作物养分高效的根系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并运用于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同时还针对酸性土壤上的植物营养特性制定豆科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措施,通过间作养分高效豆科作物提高茶树、幼龄果树等的养分利用效率,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

2016年至今,中心在中国科学、中国农业科学和Nature Plant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立项制定省级技术规程2项;在福建省武夷山、福安、安溪、南靖等地建立了多个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心主办/承办《JIPB Workshop O n Scientific Writing2018》、《2017年全国"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双浯教学课程舀十教师培训班》等多场国内外重要会议。

中心积极培养团队成员及学生,中心人员参加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场近50场,派送团队成员及学生到日本、加拿大等地进行合作交流。

福建农林大学

(二)土壤侵蚀与治理团队

研究南方土壤侵蚀与治理:花岗岩崩岗土体胶结物质与抗剪强度关系;崩岗侵蚀成因机理及防治;果园生草效益及作用机制;丘陵红壤侵蚀劣地生态恢复研究;WEPP土壤侵饣虫模型在南方红壤中的适性研究;南方红壤化学调控技术;指纹法分析土壤侵蚀产沙输移特征;崩岗侵蚀化学动力学特征;崩岗崩积体再侵蚀规律及防控;红壤侵蚀劣地生态恢复途径及机制。课题组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二项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在《SSSAJ》、《GEODERMA》、《CATENA》、《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科研过程中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领域科研、管理一线科技工作者。团队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与台湾水土保持学会合作创建全山水土保持科教园已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福建农林大学

(三)农用地碳氮磷循环与持续

利用团队

聚焦于农地碳源碳汇与演变、农用地氮磷循环与农业面源污染、农用地生态环境大数据及其应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开展系统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为亚热带农用地生态环境保护、农用地质量健康调控与可持续利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

本研究团队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等部、省级科技项目40多项,项目总经费达4000多万元,在SCI收录和国内权威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等科技成果奖6项。

福建农林大学

(四)农用地污染生态修复团队

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针对福建省农用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以维护土壤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标,持续开展了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系统的迁移行为、污染土壤评估与修复技术方面的一系列研究。

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农业衣村部科技项目2项,福建省重大农技推广岗位科学家项目2项,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项目8项,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科技项目5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50余项,总经费2500余万。

在Chemosphere、ES&T、Geoderma、Plant and Soil、Environ Pollut、《环境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个,国家发明专利1项。系福建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和福建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技术支持团队。

福建农林大学

(五)植物营养生理与生态团队

围绕着植物逆境营养生理、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生态,针对我国南方特色果蔬和大田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逆境胁迫和生态环境效应,协调匹配国家需求一生产问题一科学研究一社会服务。先后在J Exp Bot、Environ Pullut、Front Plant Sci、Plant Soil、Field Crop Res等匡际著名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和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匠艺学报、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果树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知名度。

福建农林大学

(六)环境生物电化学团队

针对热带/亚热带水土资源及气候特点,应土壤电化学、电微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等交叉手段,解析电荷在水土生态系统中分布、传输、转移及效应。配备菌种保藏、分子生物学、生物电化学、环境工程及光谱/色谱分析实验室。近五年来,团队在环境领域S 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一白余篇,其中包括巧ISME.J一篇,ES&T及ES&T Letter五篇,Water Research五篇,Appl.Catal.B一篇,Environ.Microbiol.两篇。申请专利三十余个,已授权五个。开发有机废物Bio—X专利技术1 0余项,在省内外3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

福建农林大学

(七)环境微生物学团队

探讨微生物与金属(类金属)及抗生素交互作用机制;砷、膈、锌和铜等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农田重金属、金属纳米颗粒污染修复;植物营养调控。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课题及其子课题、MSCA-ITN、lnternational Network Programme、URM、NIH等40余项基金项目。在Nature Rev.Microbiol ISME、Proc.Natl.Acad.Sci.USA、Environ Sci Technol、Biometals、Mol.Microbio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参与编辑论著16部。

(八)环境基因组团队

利用高通量和宏基因组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土壤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利用环境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研究生物质转化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相互作,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生物的相互作关系;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福建农林大学

(九)国际镁营养研究所

由德国钾盐K+S集团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建,中匡工程院张福锁院士任所长。IMI以基础研究与植物镁营养应用研究及其它相关学科结合为特色。重点研究农业生产中镁和其它营养元素之间的互作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镁在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方面的作用。加强从科学家到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工业研发人员的知识传播,培养既掌握植物营养学基础矩识、又了解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平台与实践基地

创新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实践基地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学术交流

福建农林大学

优秀成果及荣誉

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以国家干人计划获得者赵方杰教授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陈成榕教授为代表,从事衣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科研、管理、技术研发与推广毕业生。2016.2018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97%以上的毕业落实情况整体较好,毕业生职业吻合度较高。另外,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多年来位列全院第一,2020年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接近60%。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多彩的课外活动!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学长学姐寄语

2022届学姐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研究生

靖宪月(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岗)):

我们时刻面临选择,一个个选择使人成长,回望踏入资环学院的那一刻,那是青春和梦想开始的地方。

踏入大学不再有做不完的习题和背不完的文言文,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新的征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在这里有多名优秀教师、多个科研基地以及完备的科研条件,你不仅能精研更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国内高精尖的科研团队带领你探索农资科学的奥秘!

2022届学长 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

甘增光(江西省双金园艺场(国企专业技术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独特魅力让我对农资“情有独钟”,农资专业四年本科结束后我选择了继续攻读本校农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正式成为农大“土著”。本科阶段“理论+实验+实践”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在遍游八闽大地的同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于是我们成了兄弟专业眼中那个上通天文(气象学,摇感),下晓地理(地质地貌、土壤地理学)的专业。逛公园时随口说出某种植物的名字,并根据植物的症状诊断其所缺乏的元素种类,又例如在爬山时分析各种岩石的构造,这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对计划读研的你而言,农资依然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优选”。农资专业自198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如今已走过36个春秋,在这里,十余支科研团队争鸣竞帆,多个研究方向与众多课题供你选择。在就业上,农资拥有相对较广的就业面。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农林行业内众多实力超群的国企和民企均可供我们选择,另外通过考试进入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事业单位也不失为“佳选”,研究生则还可进入农科院等科研院工作。最后,执酒一杯予君尝,邀君对坐话农资。

2022届学姐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

张方舟(录取于浙江大学研究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农为本,紧密联系环境,且专业涉及关联甚广。“植物”和“土壤”是农资专业的主旋律,研究植物生长、探索土壤奥秘、参与作物栽培、学习水土保持……,各类相关专业课程应有尽有。除此之外,不仅有多种现象有趣的实验可以实际动手操作,更有多次多地野外实习能够尽兴游。农资专业升学率较高,极大一部分同学在本科学习结束后选择继续读研,读研院校也都不错。如果你也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话,就快来加入农资大家庭吧!

2022届学姐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

朱娟(录取于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美丽中国建设密切相关。虽然是农学专业,可是天文地理就没有我们不学的,专业设置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地质地貌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环境影响评价、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等等。我们的户外实习种类丰富,是其他专业同学羡慕不来的哦!设想一下老师带着你游山玩水的感觉,欣赏风景的同时轻松get专业知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体验播种与收获的喜悦;定点测绘,用不同的方式描绘美丽的校园。来这里,你可以遇到学识渊博的老师,体验专业完备的设施,还有超高的考研上岸率和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也会给你带来自信。欢迎学弟学妹们报考!

精彩推荐

围观

刚刚放榜!多少分可以上福建农林大学?

丨更多

热文

@2022高考的你!代码10389,欢迎报考福建农林大学!

丨更多

热文

权威发布 | 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丨更多

热文

报考问题,小E帮您!福建农林大学官方招生咨询平台服务不打烊!

丨更多

热文

计划招生6710人!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计划发布

丨更多

欢迎转载推文,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fjnldx2000

来源:资源与环境学院

本期编辑: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卞丽媛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微高校-院校号-福建农林大学-我和我的专业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