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前来三明游玩,顺道捎来了家乡的光饼,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纸袋,一股熟悉而亲切的香味扑鼻而来。看着那饼面金黄,色泽均匀,饼边色白的“金面银边”,品尝着它的微咸脆酥,令人芬芳馥郁,齿颊留香。味蕾的满足不禁翻引起我对家乡建瓯独特美食的记忆。
我的家乡建瓯可谓是“环城皆山也”,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孕育出了光饼美食。在家乡的诸多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简朴的,中间放入酸菜、油炸膘飞末、雪里红,放入火炉贴壁,片刻便烤熟。状如银圆,面呈金黄色,似无档次,亦无品牌。但你别小看它,它可是风靡闽北,经久不衰。
据福州府志记载:光饼大约流传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部入闽抗倭之时。连日阴雨使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以面粉制成的圆饼,中间打一孔,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郁达夫先生曾在为戚继光所作的诗文中提 到: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当一块小小的光饼和舌尖喜相逢时,才胜却人间美味无数,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它对我来说可谓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的不仅是关于戚继光的传说,还有心中一直眷恋着那一抹醇香美味。忆起高中的早自习,当同学们打着瞌睡,拿着课本,晃动着脑袋,与梦呓般的读书声连成一片时,校门口不远处卖烧饼的烤炉,正随风漫舞着热气,那迎窗飘来的淡淡清香,令我们心驰神往。只要你在下课铃响时一晃神,那一筛筛在阳光下油光发亮的光饼,早被一抢而空。只能等着下一炉,眼巴巴的拉着铁门,看着烤饼师傅,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干听着噼噼啪啪的贴饼声,待把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喷香的光饼一到手就我们就趁着鲜美大快朵颐,先满足口福再说。刚烘出的饼,脆巴巴的,轻轻地咬上一口,面软而筋道,肥肉糜中的油经过加热而渗透到到饼中,油滋滋的,煞是美味!果腹过后的我们,总是意犹未尽的说:“明天还要再来。”那种谗言欲滴,溢于言表。听说,在古代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 “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偶尔,班主任教训起我们不够用功时,调皮的男同学总会说:“老师,我今天可是吃了五块光饼了呢!”使得老师哭笑不得,只好作罢。
在三明学院读书期间,我走过了好些地方,让我惊喜的发现,这里也有着建瓯光饼的存在,在他乡看到来自家乡的小吃,自然油生一种亲切,兴冲冲的买了好些和同学分享,然而那些所谓的建瓯光饼却缺了一点家乡的味道,不知是否商家为图省事把木炭烘炉改用电烘箱烤的缘故,那口感和味道让我提不起一丝的自豪感来,失望之极自不待言,还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夸饰家乡的建瓯光饼。
随着时代的变迁,色美、味香的光饼已有了许多种不同的吃法。从中间剖开,将酒糟五花肉夹入中间,那热腾腾的汤汁渗入饼中, 吃起来韧劲十足,牙口不好的人还咬不动,不知比起陕西的肉夹馍又有几分相似。更有甚者把光饼切成小三角块,用油炸过再加上猪大肠或鸭焟同炒,又是独具风味的地方美味。本地常言说:“大肠、鸭焟炒光饼,好吃都没成”,因此,有的长期离乡的邑人,每次回乡探亲后,再外出总要携带些家乡的光饼以饱口福或分给外地的亲友共同品尝。就要毕业离开母校了,我家乡的建瓯光饼,我回来了!
近日,朋友前来三明游玩,顺道捎来了家乡的光饼,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纸袋,一股熟悉而亲切的香味扑鼻而来。看着那饼面金黄,色泽均匀,饼边色白的“金面银边”,品尝着它的微咸脆酥,令人芬芳馥郁,齿颊留香。味蕾的满足不禁翻引起我对家乡建瓯独特美食的记忆。
我的家乡建瓯可谓是“环城皆山也”,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孕育出了光饼美食。在家乡的诸多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简朴的,中间放入酸菜、油炸膘飞末、雪里红,放入火炉贴壁,片刻便烤熟。状如银圆,面呈金黄色,似无档次,亦无品牌。但你别小看它,它可是风靡闽北,经久不衰。
据福州府志记载:光饼大约流传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部入闽抗倭之时。连日阴雨使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以面粉制成的圆饼,中间打一孔,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郁达夫先生曾在为戚继光所作的诗文中提 到: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当一块小小的光饼和舌尖喜相逢时,才胜却人间美味无数,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它对我来说可谓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的不仅是关于戚继光的传说,还有心中一直眷恋着那一抹醇香美味。忆起高中的早自习,当同学们打着瞌睡,拿着课本,晃动着脑袋,与梦呓般的读书声连成一片时,校门口不远处卖烧饼的烤炉,正随风漫舞着热气,那迎窗飘来的淡淡清香,令我们心驰神往。只要你在下课铃响时一晃神,那一筛筛在阳光下油光发亮的光饼,早被一抢而空。只能等着下一炉,眼巴巴的拉着铁门,看着烤饼师傅,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干听着噼噼啪啪的贴饼声,待把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喷香的光饼一到手就我们就趁着鲜美大快朵颐,先满足口福再说。刚烘出的饼,脆巴巴的,轻轻地咬上一口,面软而筋道,肥肉糜中的油经过加热而渗透到到饼中,油滋滋的,煞是美味!果腹过后的我们,总是意犹未尽的说:“明天还要再来。”那种谗言欲滴,溢于言表。听说,在古代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 “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偶尔,班主任教训起我们不够用功时,调皮的男同学总会说:“老师,我今天可是吃了五块光饼了呢!”使得老师哭笑不得,只好作罢。
在三明学院读书期间,我走过了好些地方,让我惊喜的发现,这里也有着建瓯光饼的存在,在他乡看到来自家乡的小吃,自然油生一种亲切,兴冲冲的买了好些和同学分享,然而那些所谓的建瓯光饼却缺了一点家乡的味道,不知是否商家为图省事把木炭烘炉改用电烘箱烤的缘故,那口感和味道让我提不起一丝的自豪感来,失望之极自不待言,还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夸饰家乡的建瓯光饼。
随着时代的变迁,色美、味香的光饼已有了许多种不同的吃法。从中间剖开,将酒糟五花肉夹入中间,那热腾腾的汤汁渗入饼中, 吃起来韧劲十足,牙口不好的人还咬不动,不知比起陕西的肉夹馍又有几分相似。更有甚者把光饼切成小三角块,用油炸过再加上猪大肠或鸭焟同炒,又是独具风味的地方美味。本地常言说:“大肠、鸭焟炒光饼,好吃都没成”,因此,有的长期离乡的邑人,每次回乡探亲后,再外出总要携带些家乡的光饼以饱口福或分给外地的亲友共同品尝。就要毕业离开母校了,我家乡的建瓯光饼,我回来了!
(本期微信编辑:林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