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记忆中的三家书

三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赵普记忆中的三家书

重阳节,感人肺腑

赵普记忆中的三家书

每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和信的个人记忆,一封薄薄的家信,承载的是人们对家人的牵挂与爱。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10月20日,人民网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共同启动“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动。著名主持人赵普现场分享了自己与家信的故事,并呼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续家庭和社会的安平。

在中国人曾经的记忆里,散发着墨香和情愫的家书一直滋养着整个民族。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沉重地传递出在生灵涂炭、亲人分离的特殊历史阶段,亲人之间能够互通消息的渴望。南宋时期,抗金名将陆游在临终之际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永远也无法抵达的家“信”,但其中的家国情怀却穿越千年岁月,直抵今天中国人的内心。

三封家书至今令赵普深深感怀

1

第一封是妈妈的家信。那时候,因为特殊历史缘故,他的父母不能在一地生活,隔上一年半载才可能团聚。妈妈想念儿子,给儿子最简单的安慰就是寄去好吃的东西。这样的包裹里总有妈妈用各种各样顺手拿到的纸片写就的小字条。有一次,妈妈给他寄了一兜瓜子,上面写着:“瓜子好吃,但不要多吃,容易上火,还容易崩牙,母字”。妈妈写的信虽然只有短短十几个字,但当正处孩提的儿子看到时,那种温暖就如同妈妈在身边一样。一张张小小的字条家信在少时赵普的心里种下了家的温暖和对团圆的渴望。

SEE MORE →

3

第二封是叔叔的家信。处在青年时代的赵普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一个家庭,枝开叶散之后,特别是各自成家之后,大家庭就变成了很多个小家庭。各个小家庭就可能有贫有富,当状况差一些的成员向状况好一些的成员求索财物,提出助力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当时特别想把手里仅有的工资和积蓄,给任何开口提出困难的亲人。但是我又觉得财力有限或者能力有限,我做不到,我不知道怎么办。”他写信向叔叔请教,叔叔给他回了一封信,叔叔将自己的生活智慧告诉了他:“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叫做‘救急不救穷’。家庭成员之间如果遇到特别的难处,比如重病,或者没有了劳动能力等等,此为急,有急必须救,能力大小、财力大小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如果你的这位家庭成员,四体健全、头脑清楚、有劳动能力,只知道张口,这样的家庭成员是不值得帮助的。”这封家信让赵普明白了持家与人的智慧。

SEE MORE →

3

第三封是奶奶的家信。“这封信其实我没有见到,更可笑的是这封信不仅是我没有见到,连我奶奶都没有见到。”可是这封信确实是写给她老人家的。谁写的呢?是赵普的父亲。文革正进行到如火如荼的阶段时,赵普的父亲给自己的母亲——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女写了一封报安信。信的内容很简单,但是乡下妇女不识字,平常是要请识字的邻居、朋友或者亲戚帮她读的。这位送信人来时匆忙,表达又很郑重,说老人家这封信是你儿子给你的,很重要,你保管好。“我的奶奶情急之下,居然把这封信揉成团给吃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们家属于“地富反坏右”的一分子,她认为这封信可能会有重大的会带来麻烦的秘密。”这一幕恰巧被人看到了,奶奶于是被举报了。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都不知道信内容的老太太,因为吞下了儿子的家信后被关了一个多月。这封略带诡异的家信,让赵普记忆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正常的国家对一国的人民是多么的必要。

SEE MORE →

“所以,我想家信不但留给我们温暖和温馨的记忆,同时也会留给我们家国之痛、历史之殇。今天说到家信,我想家信要传递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不只是着墨,而是我们究竟要为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而接力的一番思考。非常感谢主办方能够举办这样的活动,我希望家信和家信文化能够传下去。传什么?起码要让每个中国人拥有安平宁静的心灵;起码要让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是真正的脚踏实地能够抓到、可感知的中国梦,我想我们要接力的目的就达到了。”(陈建凤)

本期微信编辑:许淑贤

责任编辑:康志亮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明学院-赵普记忆中的三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