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中国文化讲“恩”,不仅感恩,更是报恩

三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感恩】中国文化讲“恩”,不仅感恩,更是报恩

三明学院

感恩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这个定在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的节日,也渐成中国市场的一个狂欢节。在社交领域,人们纷纷群发信息来感恩家人、朋友、同事乃至命运。

这个在十七世纪由英国赴美的流亡者、同时也是殖民者所开创的节日,本意是为了感谢上帝让他们在北美陌生的土地上存活下来,在这段历史中,“感恩节”见证的,其实是更多的血腥、厮杀、苦难乃至掠夺。而在今天,抛却历史的残酷不谈,单就“感恩”的话题,是提醒了人们的心存善念。

这当然也是好事。但我们集中在每年这一天而特别抒发的善意与谢意,居然是由西方的宗教情结启发出来的,这未免是一种文化上的遗憾。

三明学院

其实,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传唱的价值理念,因而,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样的词语才会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三明学院

再比如,“结草衔环”这个成语广泛用于感恩、报德,里面包含着老人在战场结草绳替女儿报恩以及黄雀衔玉环回报救命之恩的两个故事;“退避三舍”,最早来源是晋文公报答楚成王在他避祸流亡时的收留之恩;“一饭千金”,是韩信报答民间老妇在他走投无路时的一饭之恩。

三明学院

而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更是对恩情一说再说:《白蛇传》是白蛇报恩许仙的故事,《柳毅传》是龙女报恩柳毅的故事,《聊斋志异·小翠》是狐仙报恩王源智的故事,乃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是以今生眼泪报前世雨露浇灌之恩而引发的故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进一步体现,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在中国文化里,有时候并不直言恩情,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词汇是孝,报君主知遇之恩的词汇是忠,报朋友互助之恩的词汇是义,划分得非常分明。—— 然而针对男女之情,却直接说成是彼此之恩情,所以叫做“恩爱”:

执手相对,叫“一日夫妻百日恩”;

劳燕分飞,叫“昭阳殿里恩爱绝”;

女子对丈夫的眷恋难舍,会怅惘说“红颜未老恩先断”;

男子对妻子的念念不忘,会自责说“报答平生未展眉”。

男女相爱,在中国人看来,是彼此给予了对方恩情,要彼此报答对方的恩德。所以中国古典式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守护的恩情,叫做“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三明学院

既然儒家经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国天下看做是最高追求;

既然民间俗语里,都把国家称作是“祖国母亲”,——那么,在中国文化中,最高程度的感恩、报恩,不是仅仅针对小情小爱的个体,而是面对哺育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当我们无时无刻不体会着“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怎可对脚下的土地不知恩?怎可对己身的文化不感念?怎可对民族的同胞不感恩?怎可对祖国的培养不报恩?所以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于谦说“一片丹心图报国”,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明学院

感恩父母之慈,还以孝;

三明学院

感恩主上之遇,还以忠;

三明学院

感恩友朋之亲,还以义;

三明学院

感念夫妻之情,还以恩;

三明学院

感念祖国之恩,还以爱。

感恩从身边到远方的所有殷殷之情,

感恩家庭,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今天,你最想感谢谁?

把感恩的话“写评论”告诉我们吧~


内容来源:光明网

本期编辑:孙嘉靖、张永群、兰亚妮

三明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明学院-【感恩】中国文化讲“恩”,不仅感恩,更是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