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已然过去,新年已然来临。伴随着新年一同而来的军训,俨然便成为了向青翠草地上的学生们打招呼的“第一人”。
_<)~~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冬训中的图景吧。
小伙伴们有在上面的图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吗?看过了我们的军训,我们不妨回溯历史,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
射御之术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
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周礼·保氏》中如是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备者有72人。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
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与武舞来实现的。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
文人学子为考取功名,无暇顾及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秦汉之时,学校军训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秦统一政权之后,除加强边防,用兵的机会变得很少。为防范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
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
“军训”在中国自古就有,但现代意义上的军训仍可算是“舶来品”
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
一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军训的重启是在1929年,其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
1931年,颁布教育通令,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
新《兵役法》后,高校军训31年了
1984年5月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1985年,全国50多所高校100余所高中根据新《兵役法》中关于在高校和高中实施军事训练的规定,拉开了军训试点的序幕。军训再一次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如何军训
匍匐前进训练中...
1987年,解放军驻无锡某师营地,上海复旦大学86级的160多名学生正在进行军训。
1990年7月17日,石家庄火车站,结束军训的728名北京大学学生与同他们朝夕相处一年的石家庄学院教员依依惜别,启程返回学校。
90年代初的军训
不知道大家心中对军训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或是抗拒,或是害怕,又或是疲累,但是将这些负面的情绪抛开,你是会对军训心中会有着那一份期待呢?也许是期待帅气威严的教官,也许是期待努力的时光记忆,又或者,是为了那一份曾经的军训回忆。
其实我想,大部分人对于军训应该都是一份又爱又惧的感情吧。惧的,是那一份艰苦严格;爱的,是那一份美好回忆。而后者对于在这军训走过三十年历程的过程中,有过军训经历的朋友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那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这有距离的回忆,尤使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有了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_<)~~
投稿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