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抗战烽火古籍:闽近代教育的“百年见证”

三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躲过抗战烽火古籍:闽近代教育的“百年见证”

三明学院

你知道咱们学校图书馆藏有古籍文献吗?

What?什么古籍啊?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呃,连这都不知道,(尴尬呀)那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三明学院

12月12日,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的《三明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图目》在三明学院举行首发式,一批历经百年更迭和抗战烽火的古籍图目面世。参加当天首发式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殷梦霞说:“这一古籍保护为当地的文献收藏起到了标杆作用,三明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之心让人感动。”

这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清晰勾勒出三明学院“福州致用书院-全闽师范学堂-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三明师范-三明学院”的百年办学源流,其源头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初。

1

三明学院

回溯古籍历史

三明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始于全闽师范学堂。这所由清朝末代皇帝老师陈宝琛创办的学堂,在近代颇有知名度。史料记载,1903年,创办于1898年的福州东文学堂,在风景秀丽的福州乌石山改办为全闽师范学堂。

全闽师范学堂初办时,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其中明确规定:“大学堂当置附属图书馆一所”。作为创办者,陈宝琛等人将私家藏书捐赠全闽师范学堂。1905年废科举,闽巡抚王凯泰于1873年在福州西湖设立的致用书院,也并入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致用书院的原有藏书并入全闽师范学堂。

福建师大图书馆馆长、教授方宝川与这批古籍颇有缘分,多年前他到三明学院讲学时就见到了这批古籍,当初查阅时取出的第一本书就盖着“致用书院”的藏书章。方宝川一直关注指导着这批古籍的保护,在他看来,它不仅有历史文献价值,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为福建省清末以来教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文献史料和丰富的文献辅证,对于开展近现代版本学、目录学等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

三明学院

古籍善本何在

三明学院图书馆馆长马腾带着图书馆的工作团队,为这批古籍更好地保护传承做了许多工作。马腾说:“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们就是秉持着这样的宗旨来整理保护学校这批传承百年的古籍文献。当年‘致用书院’学以致用理念,也与今天三明学院打造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相契合。”

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鉴定,这批古籍中善本13种250册。善本,在藏书界,指的是珍贵优异的古代图书刻本或写本。这些善本中,目前馆藏发现最早的版刻年代古籍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通志堂经解》140种。《通志堂经解》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收录先秦、唐、宋、元、明经解138种,共计1800卷。早年经师、通儒都以拥有这么一部大型丛书为幸。

史迹相印,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致用堂志略·致用堂捐藏书目》记载:当初捐赠的图书共185种3720册,现三明学院图书馆所存藏16种535册。时任福建布政使捐赠的就有《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3种91册,钤有“同治十三年署福建布政使葆捐置西湖书院致用堂”藏章;属致用书院第一任山长林寿图捐赠的则有11种286册,钤有“寿图之印”、“臣林寿图”、“欧斋”等藏章。

馆藏古籍中还有清康熙年间刻本《玉海》。《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204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三明学院图书馆的曾老师介绍说,馆藏古籍中还有清初刻本《三泉先生文集》,这是明朝永安进士林腾蛟所撰,属于三明永安地方刻书,这是国内罕见的三明古代十分重要的一份地方文献。

在藏书界,藏书章是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许建平介绍说,这批古籍中的藏书章达35枚,体现了全闽师范学堂的办学文脉,也彰显了福建近代教育的历史源流。

目前遗存在三明学院图书馆的“闽师之源”古籍中,就钤有“致用书院”的藏书章。正是凭此藏书章,探寻出三明学院百年办学的历史印迹。从现有研究来看,这批“致用书院”藏书多为书院创建初期所藏。

在这批古籍中,钤有福州东文学堂藏书机构章或私人捐赠藏书章的藏书,也值得关注,共有53种54册。这批藏书多为日本明治时期(1868至1911年)出版的原版日文图书。记者翻阅发现,除了一些教科图书外,还有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外道哲学》、《禅宗语录》等,颇为鲜见。

3

三明学院

历经抗战烽火仍存

这批古籍经历了抗战烽火得以留存,尤为珍贵。1938年3月,日军战火烧向闽海,福州告急。为了躲避战火,继续办学,1938年3月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在当局指示下先行内迁永安,所有的古籍文献、图书、报刊都被仔细捆扎好,运送到汽船上。

“雇了许多条船。人多,调集的几辆汽车远远不够,只好作多批运输,大批的人在船上等候。那时候,由于山高路陡,路面高高低低,车子颠簸厉害,连体育科的女生,一个个都呕吐了。”校友许钦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学校进驻永安后,又迁到大湖乡,经捆扎和装箱的古籍文献,也在师生们的肩挑手提下,全都迁往大湖,并借当地的庆元公祠作为图书馆,“母校的图书是很多的,我喜欢看书,天天跑到那去借书。”当时一位校友作了这样的回忆。

文革期间,已改名永安师范学校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一度停办,藏书寄存于永安一中。1971年,在永安师范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三明地区师范学校,收回原永安师范图书馆、科学馆和生物馆等部分校产,迁至三明麒麟山狮子坑。2000年三明师范并入现三明学院,这批历经沧桑岁月的古籍,得以保存至今。

今年93岁的刘任廷祖父是近代中国航空先驱刘佐成,刘佐成曾求学于全闽师范学堂。刘任廷毕业于永安师范学校,

后在三明师范任教至退休。他清楚地记得学校保存古籍的不易,对今天学校花大力气来保存这批古籍感到十分高兴。

4

三明学院

薪火再相传

三明学院图书馆这批古籍历经百年沧桑,最终得以保存,此事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的关注。

今年10月9日,高翔到我市征求省党代会报告意见期间,听取了三明学院党委书记曾祥辉、校长刘健关于学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汇报,对这件事给予充分肯定并嘱托继续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前不久,三明学院主要领导又专程向高翔部长汇报了工作进展。

11月5日,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带着专家到三明学院专题调研,并在项目申报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省古籍保护中心将三明学院纳入重点扶助对象,指导制定古籍中长期修复、养护的计划方案。

三明学院先后拨专项资金百万元购置樟木专用书柜、恒温恒湿精密仪器、非接触式专业扫描仪、古籍消防自动报警装置等设施设备,设立“闽师之源文献室”,长期保存这批古籍。学校图书馆先后完成了137种古籍6400多条书目数据的文字信息、书影的采集、录入等。学校现已成立“致用书院”研究中心,将对古籍所涉历史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百年耕耘,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三明学院及其前身学校从“闽师之源”一路走来,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多名毕业生。作为三明市唯一本科院校,三明学院传承、弘扬百年办学文脉,已走过了12年本科办学历程。这批古籍的进一步保护传承,印证了百年文脉在这里的生机勃发。

哦~

原来古籍文献的历史这么悠长啊!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是啊,薪火相传的百年文脉,咱们可要好好的保护它。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明学院-躲过抗战烽火古籍:闽近代教育的“百年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