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程类人员而言,创新点并不难找,难的是如何以最优化方法和最经济手段实现这个创新。”首届“三明市十佳科技创新之星”吴龙博士对科学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吴龙博士是三明学院教授、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在三明学院,不到10年时间,吴龙博士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助理、副院长、院长,一路走来,科技创新是他显著的标签。
创新之路无止境
“个人科研工作分为纵向前沿研究和横向产学研合作两类。”三明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是机械专业学者筑梦和实现抱负的好地方,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吴龙在三明学院开始了逐梦之旅。 纵向前沿研究是关于汽车动力学及其控制方面的研究,吴龙介绍说,是在已提出的以四分之一车辆为单元基础上,可将整车视为4个四分之一车辆的集成,建立集成动力学模型进而实施并行控制,一方面可以吻合最先进的以轮毂电机为代表的电动轮汽车的底盘动力学控制问题,另一方面也可满足高机动越野车辆四轮独立驱动/转向/减振控制的需要。 目前,吴龙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在汽车领域前沿率先提出“分层控制”和“四轮独立减振控制”的思路,但由于目前先进汽车底盘试验平台的限制,仍需要在当前半实物仿真模式基础上进行实车实验,“这方面的研究前景非常看好,有望今后形成一批成果。” 在横向产学研合作方面,吴龙主要是以机械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手段为铸造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做仿真分析,为企业提供最优依据。尤其是和福建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自2008年就开始的针对汽车发动机缸套的加工工艺和制造装备的研究,近5年来促成了包括国家发改委智能专项、省重大项目等科技项目的落地,同时取得了一批成果,刚刚评完的2015年三明市科技进步奖又再次获得1项二等奖。 吴龙觉得最满意的科研项目就是和汇华缸套公司于2012年立项的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离心铸造气缸套数字化精密成形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该项目经过3年的研究和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于去年6月验收评审鉴定为国内领先。该项目不仅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自控生产、提高产品精度和质量作出贡献,同时为企业大幅降低成本、减少物耗能耗实现清洁化生产并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奠定了基础。 几年里,吴龙参与了福建三明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组建,牵头成立了三明市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了闽台高校和海西汽车公司关于汽车工程中心的筹建。 2015年牵头申报成立了绿色铸锻及其高端零部件制造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福建省铸锻零部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今后个人的科研发展,还是想两条腿走路。”吴龙说,一方面借助联合在纵向前沿继续进行汽车底盘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另外一方面以3个省级科技平台为依托,以三明市在全省占优势地位的铸造、锻压企业多做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三明地区推动数控一代和智能制造贡献自己和团队的力量。
让创新精神点亮课堂
“个人觉得创新精神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去探索真理的精神,是在脚踏实地不断积累而引起质变的发现过程,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的创新不仅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也需要历经艰苦过程的意志和耐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吴龙以身践行,更带着老师、学生一起用心逐梦。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和能力,将他们从沉溺网络游戏中推到教室和实验室去?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整合二级学院相关力量进而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如何带动全体教职工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和努力?“这些困难在我刚来三明学院时切身感受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在2011年时,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借助学校支持大力开始有规模的启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2012年,布点了电子类专业普及型——提高型——竞赛型三级开放实验室,机械类专业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室和机械制造工程训练中心;2013年结合当时机械、电子类工科专业现状,在院教学研讨会上吴龙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如今,‘335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推进,既增强了广大教职工信心,也带动了全院学生投身科技活动的学习热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仅把过去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用无形之手拉回到了课堂,改善了学风。” 这些软环境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踊跃。据统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获奖数量逐年攀升,2012年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项16组(国家级奖项仅2组),跃升至2015年的98组(国家级奖项21组),获奖学生由2012年的67人次跃升至2015年的320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机器人大赛均各获得两组一等奖,实现了国赛最高奖项的突破。首次参加“Honda中国节能车大赛”的学生们制作了两辆节油车,以近300公里/升油的良好成绩获得全国第21名(是福建省参赛高校各组成绩最好的)。 此外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在开放实验室创新制作中申报了100余项专利,2015年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达60项,外观专利21项;孵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由电子专业学生组成的精密计量智能检定创业团队参加了“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获得“银翼奖”;已有两个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基地并创办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吴龙指导的2009级学生纪联南同学获得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本期编辑:刘雪芳
责任编辑:康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