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大地悲歌,怀爱国之志

三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咏大地悲歌,怀爱国之志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到今年年,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294年。可是,从古至今,年复一年,人们却总是传颂他的名字,讲述他的故事,纪念他的奉献。如今,还把他辞世的这一天,农历5月初5,确定为全国的法定假日。

为什么?答案就两个字:“爱国。”

一个人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不惜以死抗争,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志士,当然值得这个国家的人民怀念。

而欲知他的爱国之情,当从其生平论述。

三明学院

屈原出身王室贵族,这一点我们从《离骚》开篇可考:“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我”的意思,先秦时期朕一字并非天子专用,直到秦始皇才改变。高阳是古帝王颛顼( zhuan’xu )的别号,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后半句是指屈原父亲的名字。

也许是由于家道中落,屈原读书蓄志,二十岁便离开故乡秭归奔赴郢都(ying) 。郢都为楚国国都。其时屈原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天地孕育的橘树,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禀受再不迁徙的使命,永远生在南楚。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多么专一。叶碧花洁,意态何其缤纷可喜。从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中,我们不难感受其对于祖国的赞颂之意。

到郢都不久,屈原便做了王太子的侍读。侍读即是陪读,也含有帝王师的意思,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位置之一。

九年后,屈原升任楚怀王左徙,为谏官,得到重用,时年屈原二十九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述:“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三明学院

屈原在楚国范围内开始了变法,却因人谗言,楚怀王开始疏远他了。《离骚》作于此间。后又遭到贬黜,降为三闾大夫,发到了夷陵一地。这一年,屈原三十八岁。

楚国欲与齐国联合,又将屈原召回,让他出使齐国。刘向《新序·节士》:“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两国订交,联手对付强大的齐国。这个时候,张仪出现了。

张仪用计离间了齐楚联盟关系,屈原便苦了:被齐宣王下令拘禁起来。

屈原回国,楚怀王愧对他,但为了国家利益,希望屈原再去齐国。屈原二话不说又上路了。两方重新达成盟约。

张仪又施计,楚怀王又中计,任屈原磨破嘴皮,怀王也听不进去。秦楚交好,齐国冷眼旁观。屈原这时又遭谗言。被流放到了汉北蛮荒地。这一年,屈原大约45岁。

后顷襄王在位,屈原这一位遭众人怨恨的元老大成,又遭流放了。此时屈原已算是步入晚年。他去往了南楚洞庭。

公元前278年,郢都城破。他写《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qian)?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又书最后一文《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古代的贤人君子,我明确地告诉你,将以你为同类。”一般也认为此是其绝笔词。

五月五日,汨罗江,逝世,62岁。

三明学院

屈原的爱国思想是非常执着的,根深蒂固的,历史少有其比。由于在他那个屈原的爱国思想是非常执着的,根深蒂固的,历史少有其比。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当时的各国贵族世卿和游士们如果在这国不如意,往往就出奔他国,另谋出路。屈原处于这种世风之下,却宁肯被疏被放,长期不得复用,而始终不原投奔他国,则不能不说是他的执着的爱国思想所决定的。

一生从官,两次被流放,第一次六年,第二次十八年,这时间加起来甚至超过了他在朝为官的时间。屈原在这样的境遇下,还能保持着自己的爱国、忠国、忧国之心。我想,也唯有这样的心境,方才能匹配那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酲”了吧?

三明学院

屈原,是他,成就了一个叫端午节的世代怀念;是他,写就了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篇;也正是他,炼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与灵魂。他理当得到我们的纪念与歌颂。

笔者唯以此间寥寥数语,表予敬意与赞颂。也愿我们能在度过欢快假期的同时,不忘节日的本意,不忘屈原用人生书写出的大地悲歌。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明学院-咏大地悲歌,怀爱国之志